第235章餘波與基石
字數:3571 加入書籤
飛機平穩降落在熟悉的國際機場,舷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帶著國內北方城市冬日特有的幹燥與冷冽。林晚拖著小小的登機箱,隨著人流走出閘口,一股熟悉的、帶著些許塵埃和汽車尾氣味道的空氣湧入鼻腔,竟讓她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歸屬感。
兩周的海外奔波,如同投入湖麵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在她心中尚未完全平複。那些充滿挑戰的溝通會、曹辛夷在談判桌上揮灑自如的身影、異國他鄉陌生的街景與麵孔,以及最後那晚河畔略帶涼意的風……都像快速閃過的膠片,在她腦海中留下模糊而深刻的印跡。
她沒有通知公司來接,而是像普通旅客一樣,排隊上了出租車。報出公司附近公寓的地址後,她便靠在椅背上,閉上眼,任由疲憊感一點點漫上來。
手機震動,是曹辛夷發來的消息,簡潔明了:「已順利落地。海外子公司初步溝通結果已整理反饋總部,你的部分很關鍵。辛苦了,好好休息。」
公事公辦的語氣,符合她一貫的風格。林晚回了個「收到,謝謝曹總。」便放下了手機。
她知道,這份“關鍵”的評價,是曹辛夷基於工作成果的客觀認可,不摻雜個人情感。這就夠了。
回到冷清了幾周的公寓,積了一層薄灰。林晚放下行李,沒有立刻收拾,而是先給自己燒了壺熱水。捧著溫熱的杯子站在窗前,看著樓下街道車來車往,一種懸浮感漸漸落地。
這次短暫的“偏離”軌道,像是一次壓力測試,檢驗了她內心的修複程度,也讓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當前的位置和未來的可能性。她證明了即使不在技術核心,她的經驗和視角依然具有獨特價值。但這價值,是否一定要通過重返“中心”來實現?
第二天,林晚準時回到公司。走進那間位於走廊盡頭的辦公室,小趙立刻迎了上來,臉上帶著如釋重負的笑容:“林工,您可回來了!圖書館的講座很成功,來了好多大爺大媽,提問可積極了!這是現場照片和反饋表。”
林晚接過文件夾,翻看著照片上聽眾們專注的神情和滿意的笑容,聽著小趙興奮的匯報,嘴角不自覺地微微揚起。這種直接的、微小的、卻能真切幫助到具體人群的成就感,與在海外談判桌上達成合**議的成就感,是兩種截然不同,卻同樣實在的滿足。
“做得很好。”她真心實意地誇獎道。
“是林工您準備的材料好!”小趙撓了撓頭,又壓低聲音說,“您不在的時候,姚總工那邊派人來問過幾次數據安全規範解讀的事情,好像他們那邊有個新項目遇到了點合規問題。”
姚浮萍?林晚心中微動。以姚浮萍的技術實力和團隊配置,一般的合規問題根本無需谘詢她這個“邊緣”部門。這更像是一種姿態,一種試探,或者說,是技術層麵遇到瓶頸後,向外尋求不同思路的可能。
“我知道了。你把相關資料整理一下,我稍後看看。”林晚沒有多問,平靜地吩咐道。
重新投入工作的節奏很快。公益科普的項目在繼續,瑣碎而充實。海外之行的餘波,也以另一種方式悄然顯現。
幾天後,林晚收到了來自龍膽草助理轉發的郵件,是董事會秘書處發出的會議紀要摘要。其中提到了海外業務拓展的初步成果,並特別指出“在建立本地信任關係方麵,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溝通策略”,雖未點名,但知情者都能猜到這與林晚的貢獻有關。
這算是某種形式的官方認可嗎?林晚看著郵件,心情平靜。她並不期待額外的獎賞或關注,這種不張揚的肯定,反而讓她感到舒適。
下午,她被邀請參加一個跨部門的線上協調會,討論一款即將推出的麵向老年用戶的簡易版APP的數據隱私設計。參會者除了她這個“公益科普”代表,還有姚浮萍團隊的產品經理、法務部同事,甚至還有一位從九裏香部門抽調的用戶體驗研究員。
會議中,當產品經理糾結於如何在簡化操作的同時不降低安全標準時,林晚結合在海外講解“五彩綾鏡”核心理念的經驗,以及平時接觸到的老年用戶真實困惑,提出了幾個將複雜安全設置轉化為直觀、易理解選項的建議。
“比如,與其讓用戶選擇‘是否允許後台數據加密’,不如換成‘是否開啟隱私保護傘’,並用圖標清晰展示開啟和關閉的狀態。”林晚解釋道,“安全不能以犧牲易用性為代價,尤其是對特定用戶群體。”
她的建議得到了法務和用戶體驗研究員的一致認同。姚浮萍團隊的產品經理雖然對“隱私保護傘”這個略帶“幼稚”的稱謂有些猶豫,但在聽取了林晚關於用戶認知和心理接受度的分析後,也表示了可以考慮。
會議結束時,那位產品經理特意對林晚說:“林工,您從用戶角度提的建議很接地氣,對我們啟發很大。以後這方麵要多向您請教。”
“互相學習。”林晚微笑著回應。
她感覺到,一種微妙的變化正在發生。她不再僅僅是被審視、被寬容的“前間諜”,而是逐漸被視作一個在特定領域(數據安全溝通與用戶認知)擁有專業價值的同事。這種價值的認可,並非來自於權力或核心技術的掌控,而是源於她獨特的經曆、跨界的視角,以及沉下心來做的那些“不起眼”的工作。
就像海外之行的溝通,她並非技術方案的製定者,卻是技術價值與安全理念的傳遞者,是連接技術與市場、公司與外部信任的橋梁。而現在,在公司內部,她也正在成為連接不同部門、不同視角的一座小小的“橋梁”。
這或許,就是她在當前階段,最能發揮光熱的位置。不是回到漩渦中心,而是作為一塊穩固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支撐起更龐大結構的某個角落。
下班時,在電梯裏遇到了行色匆匆的姚浮萍。兩人目光短暫相接。
“回來了?”姚浮萍率先開口,語氣不算熱絡,但已沒有了最初的敵意。
“嗯。”林晚點頭。
“那個老年APP的提議,有點意思。”姚浮萍說完這句,電梯門打開,她便大步走了出去,留下一個幹脆利落的背影。
林晚看著她的背影,微微笑了笑。姚浮萍的認可,從來都是這麽直接而吝嗇。
走出公司大樓,寒冷的夜風撲麵而來。林晚裹緊了大衣,抬頭望了望辦公樓裏依舊亮著的零星燈光。那裏有還在奮戰的姚浮萍團隊,有運籌帷幄的龍膽草,或許還有在整理海外項目後續的曹辛夷。
他們依舊在舞台的中央,引領著公司的方向。
而她自己,則走在回家的路上,腳步平穩而踏實。
她不再去糾結自己身處邊緣還是中心,也不再為過往的陰影所困。她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和價值支點。無論是麵向普通市民的科普,還是協助內部項目的溝通,亦或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挑戰,她都會以這種沉穩、專業的姿態,繼續走下去。
餘波終將平息,而基石,隻會因為風雨的洗禮,而愈發堅實。
前方的路,燈火闌珊,卻也清晰可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