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為餌

字數:2804   加入書籤

A+A-


    成都書房的晨霧已散,陽光透過窗欞,在《大明疆域圖》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宇手持一份來自蘇州的密報,指尖輕輕摩挲著紙頁上 “沈萬山” 三字,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密報旁攤著一小塊疊得整齊的蜀錦 —— 那是 “流光錦” 的樣品,錦麵在陽光下泛著七彩光澤,絲線中織入了極細的雲母片,輕輕晃動便如流水般閃爍,連最細微的花紋都清晰得能看清每一根絲線。
    “沈萬山這把火燒得好!” 林宇將密報放在桌上,聲音帶著幾分讚許,卻又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銳利,“‘火浣布’耐火不燼,‘流光錦’燦若星河,這些玩意兒,哪裏是布料,分明是紮進八旗膏肓的吸血管!” 他拿起那塊 “流光錦”,對著陽光端詳片刻,“那些從關外來的勳貴,一輩子見慣了粗布皮草,哪裏見過這般精美的蜀錦?他們越是追捧,就越要讓他們為這份‘華美’付出代價!”
    陳墨站在一旁,看著林宇手中的蜀錦,眼中閃過一絲驚歎 —— 他雖久在川東,卻也從未見過如此精致的織物。“大帥,沈萬山在密報中說,蘇州織造局已開足馬力,每日能產‘流光錦’二十匹,‘火浣布’十匹,運往北方的商船已排到下月。隻是… 這價格定得極高,尋常百姓根本無力問津,會不會影響銷量?”
    “影響銷量?” 林宇放下蜀錦,轉身看向陳墨,眼中精光一閃,“我要的就是‘無人問津’—— 隻讓那些八旗勳貴、晉商巨賈買得起!” 他走到書桌前,拿起一支狼毫筆,在紙上快速寫下 “黃金百兩 / 匹(流光錦)”“白銀五十兩 / 匹(火浣布)” 的字樣,“傳令沈萬山:凡銷往北地的頂級蜀錦、冰蠶衣,價格往天上報!黃金白銀按這個數收,還能接受古董珍玩、字畫玉器折算,唯獨‘蜀錦券’,一張也不許收!”
    陳墨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大帥是想… 用蜀錦換取清廷的硬通貨?”
    “正是!” 林宇重重點頭,語氣堅定,“‘蜀錦券’是我們的貨幣武器,要留在手裏撬動北地民生;而八旗勳貴手裏的黃金白銀、古董珍玩,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彈藥’!他們把銀子花在蜀錦上,國庫就少一分軍餉;他們把珍玩運來兌換,我們就能充實府庫,再用這些真金白銀去買暹羅的糧食、西洋的火器 —— 這叫‘以彼之財,養我之兵’!”
    他頓了頓,補充道:“而且,越貴的東西,那些勳貴就越追捧。他們要的不是錦緞本身,是這份‘獨一份’的體麵,是能在同僚麵前炫耀的資本。沈萬山那邊,還要在錦緞上繡上專屬標記,比如‘某府專屬’‘限量十匹’,讓他們覺得花再多錢都值!”
    就在這時,陳墨像是想起了什麽,連忙從懷中取出另一份密報,遞到林宇麵前:“大帥,差點忘了!喬致庸從山西發來密報,說京城裏現在瘋傳‘流光錦’,一件用‘流光錦’做的袍子,已經炒到了千金!不少晉商老財,把地窖裏藏了十幾年的銀子都挖出來了,就為了換咱們的‘蜀錦券’,再用券去買錦緞。喬致庸問,能不能在晉陝多發行些‘蜀錦券’,滿足市場需求。”
    “哦?” 林宇接過密報,快速瀏覽一遍,眼中精光爆射,重重一拍書桌,“好!要大發特發!不僅晉陝,直隸、山東也要發!” 他走到地圖前,手指在 “晉陝”“直隸” 等地快速劃過,“告訴喬致庸和所有合作票號:第一,凡持‘蜀錦券’者,可在川南所有錢莊及聯號,隨時、足額兌取紋銀,分文不差;第二,除了兌銀子,還能兌換等值的蜀錦、川鹽、川茶、暹羅米,甚至能用來支付咱們糧鋪的米錢、鐵鋪的農具錢;第三,每張‘蜀錦券’都要加蓋防偽印記,定期更換紋樣,防止清廷仿製!”
    陳墨一邊記錄,一邊問道:“大帥,這麽一來,‘蜀錦券’不就成了真正的貨幣了嗎?清廷會不會出麵打壓?”
    “打壓?他們巴不得我們停下!” 林宇冷笑一聲,語氣帶著十足的把握,“清廷的官票早已貶值,百姓根本不認,商家收了官票也兌不出銀子。而我們的‘蜀錦券’,能兌銀子、能換物資,比官票硬氣百倍!百姓們會用腳投票,商鋪會主動收券,到時候就算清廷想打壓,也得看看百姓答不答應!” 他頓了頓,眼神變得深邃,“我們要讓這‘蜀錦券’,變成北地市麵上比清廷官票還硬的‘真金白銀’,讓百姓覺得,手裏握著‘蜀錦券’,比握著清廷的銀子還踏實!”
    他走到書桌前,拿起一塊 “蜀錦券” 的樣品 —— 淡黃色的錦紋紙上,印著蜀地特有的芙蓉花紋,右上角加蓋著紅色的 “川東新軍印”,左下角還有一行極小的防偽暗號。“你看,這券麵上的花紋,每一季都會換,這次是芙蓉,下次就是杜鵑,清廷就算想仿,也跟不上我們的節奏。而且,隻有我們的工坊能造出這種錦紋紙,旁人根本仿製不來!”
    陳墨看著手中的 “蜀錦券”,終於徹底明白林宇的戰略:用蜀錦的奢華吸走清廷的硬通貨,用 “蜀錦券” 的實用性占領北地貨幣市場,一吸一放之間,既掏空了清廷的府庫,又贏得了百姓的信任,這比在戰場上打贏一場仗,更能動搖清廷的根基。
    “末將這就去傳令沈萬山和喬致庸,按大帥的命令行事!” 陳墨躬身行禮,轉身快步走出書房,腳步比來時更輕快 —— 他仿佛已經看到,北地的百姓們握著 “蜀錦券”,笑著兌換糧食和物資;而清廷的官員們,卻對著空空的國庫愁眉苦臉。
    林宇重新拿起那塊 “流光錦”,對著陽光輕輕晃動,錦麵的光澤如同流動的星河。他心中暗忖:蜀錦不僅是布料,是貨幣,更是複明大業的 “敲門磚”。當北地的百姓習慣了用 “蜀錦券”,習慣了買川東的米、穿川東的錦,他們就會漸漸明白,誰才是真正能給他們帶來安穩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