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不一樣的林陽

字數:4417   加入書籤

A+A-


    這奇異而熟悉,直直鑽入鼻腔,勾動胃底最深處饞蟲的濃香,瞬間點燃了源自她童年記憶最深處的溫暖與渴望。
    “這味道……也太饞人了……”
    她忍不住放下手中剛剝出的幾粒鬆仁,不由自主地站起身,輕輕撩開那半舊的靛藍色布門簾,倚著門框朝外望去。
    林陽往鐵鍋裏添了大半瓢翻滾著的滾燙沸水。
    緊接著,將泡得蓬鬆軟韌的榛蘑、鬆蘑連同那碗清澈微黃,鮮香四溢的蘑菇“原湯”一股腦兒全數倒進鍋內。
    鐵鍋立時響起一片熱鬧的“咕嘟”聲。
    “顧醫生再稍微耐點性子等等,”林陽的聲音隔著氤氳升騰的香氣與水霧傳來,“這東北山蘑燉飛龍的精髓,全在這湯頭裏慢慢煨著呢!”
    “這點蘑菇可是本地山腳下的老把頭開秋後頭茬采下晾曬的,味兒最是正、最鮮亮、最地道。”
    顧勝男倚著門框,目光流連在林陽被爐火跳動的紅光勾勒出棱角的側臉上和他專注銳利的眸子裏。
    這忙碌的身影,為這個風雪彌漫的北方冬日傍晚,憑空增添了幾分在這個時代顯得異常珍貴難得的濃稠煙火氣息與踏實溫暖。
    水沸後,林陽熟練地找出那塊被經年煙火熏得油光發亮的榆木大圓鍋蓋,“砰”地蓋嚴實,隻在蓋沿留出一道筷子頭寬的縫隙。
    濃鬱粘稠的熱氣裹挾著鍋中醞釀的極致鮮美,在廚房狹窄的空間裏無聲翻滾、蒸騰繚繞。
    他轉過身,又開始利落地收拾那兩條剛買回來的,已然凍得梆硬的“鯽瓜子”。
    “上回聽你無意提過一嘴,說是在南邊嚐過些辣口……”
    林陽一邊用刮鱗刀“嚓嚓”刮著凍魚身上細密的冰鱗片,一邊說道:
    “正巧在供銷社門口碰上個推小車的老鄉,車把上掛著自家晾曬的紅得發亮的幹辣椒串兒叫賣。”
    “我特意挑了這幾個個頭不大,紅得發紫的小米椒,聽說性子賊衝辣。”
    “等會兒先用葷油爆鍋把辣味炸出來,給你整一個熱辣過癮的幹煸魚段。”
    他手上的刮刀動作沒停,聲音卻壓低了些,帶著點分享秘密的笑意。
    “其實啊……這魚壓根不是什麽鯽瓜子……是條運氣不好撞進冰釣老魚把頭網裏,還沒長成的江鰉魚崽子!”
    “縣裏有見識的館子都不見得能碰上這稀罕物!也算咱們有口福,撞上了。”
    這話意再明白不過,自然也是他從係統空間中“取”出的珍品。
    顧勝男靠著門框,心口被一股融融的暖意緩緩包裹。
    在這陌生寒冷的北方小城,竟能遇到這樣一個本事大得不可思議,心思卻細膩如發,處處默默替她著想的山裏漢子為伴。
    連這足以凍裂石頭的數九寒冬,都仿佛沒那麽漫長難熬了。
    兩人隔著一道半掀起的藍布門簾,一內一外,隨口搭著話,氣氛輕鬆自在。
    顧勝男聊起她在國外進修時的奇聞軼事——
    紐約時代廣場,被晝夜不息的車河人流,和巨大霓虹燈牌包裹的光怪陸離……
    巴黎埃菲爾鐵塔腳下,露天咖啡館裏彌漫的濃鬱咖啡香,和藝術家們旁若無人的激昂辯論……
    東京銀座入夜後亮如白晝,人潮洶湧如同不眠之海的繁華街道……
    這些對於當時絕大多數困守在鄉村,小縣城裏的國人而言,如同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
    林陽聽得極為專注,不時接上一兩句。
    寥寥數語,竟常常能精準點出當地風土人情的核心特質。
    甚至對一些城市公共交通的細節,街頭巷尾隱藏的地道小吃風味也如數家珍。
    “陽子……”
    顧勝男的眼神裏充滿了不加掩飾的驚奇與濃厚的探詢,隔著門簾看向外間那忙碌而模糊的身影。
    “你對國外的風土人情,了解的深度似乎……遠不止道聽途說的皮毛?是讀過很多這方麵的書籍,還是……”
    她的話語中雖充滿猜測,卻唯獨沒有半分想到林陽真有可能邁出國門的念頭。
    在當時的鄉村社會,出國無異於登天。
    林陽正用厚實的刀背麻利地拍開蒜瓣,頭也沒抬,語氣自然得像在談論地裏的收成。
    “我家那是正經的根正苗紅幾代貧農,往上數八輩子都是土裏刨食兒的泥腿子,出哪門子洋?”
    “國外啥花花世界,全靠湊在人群裏聽人家掰扯新鮮。”
    “就上個月,咱縣裏辦了個海外華人回鄉探親交流會,請了位南洋回來的老華僑。”
    “我這人天生愛湊熱鬧聽稀奇,前後跟著蹭聽了幾回,可勁兒纏著老爺子問東問西。”
    他無比流暢地拋出了這個預設好的說辭,用前世的廣博見聞不著痕跡地將這個理由填補得天衣無縫。
    顧勝男心頭卻愈發覺得林陽身上有種難以言喻的奇異魅力。
    他談吐間邏輯異常清晰嚴謹,眼界開闊得遠超其生長環境。
    甚至隱隱透出一種超越其身份,帶有沉穩氣度與深邃洞察力的成熟感。
    林陽特意表明自己僅僅是高中畢業,然後便因家境窘迫早早輟學歸家務農。
    他甚至半真半假地道出了其中苦衷,不忍心看著日漸佝僂蒼老的雙親,在窮山惡水中孤軍奮戰,壓彎脊梁……
    這份浸染著泥土氣息,樸實卻厚重如山嶽的孝心,更在顧勝男心底添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的敬重與難言的疼惜。
    在林陽的一番操持之下,那張略顯簡陋的小方桌上很快擺得滿滿當當。
    一小盆湯汁濃稠微褐,香氣濃烈得幾乎要掀開屋頂的野蘑菇燉飛龍。
    一盤赤紅油亮,炸得骨酥肉透,點綴著碧綠蔥花和焦黃油亮辣椒絲的幹煸江鰉魚段。
    一碗色澤金黃油亮,飽滿玉米粒間點綴著烤得微微焦黃的鬆子仁,閃著誘人油光的鬆仁玉米。
    還有幾個在灶邊烤得白胖暄騰,散發著麥香與濃鬱豬肉油脂焦香的豬肉大蔥包子。
    顧勝男用筷子夾起一小撮鬆仁玉米送入口中。
    香甜的玉米粒,混合著堅果特有的油脂焦香,與脆爽鬆仁在舌尖化開……
    讓她那雙清冷的眼眸不由自主地微微眯起,唇邊漾開一份真實而滿足的笑意。
    再舀起一勺湯汁,湯裏沉著幾塊嫩滑的飛龍肉和軟韌鮮香的鬆蘑。
    那極致鮮活、醇厚得仿佛凝縮了整座山林自然精華的味道直衝味蕾深處,讓她幾乎要喟歎出聲。
    這鮮美,竟讓人有將舌頭一並吞咽下去的衝動!
    兩人圍坐在爐火邊的小方桌前,借著爐膛內明滅跳動的火光和食物蒸騰繚繞的熱氣,邊吃邊聊。
    話題如同窗外無邊無際的雪原,天高海闊,恣意馳騁。
    從海外都市的璀璨繁華與怪誕荒謬,聊到新中國初建那百廢待興、篳路藍縷的艱辛創業歲月。
    再說到眼下廣大農村缺醫少藥,人畜同處一室的極端困頓局麵……
    越是深談,兩人越是發現彼此的思路如同兩條清澈的溪流,在精神層麵上無聲匯合,碰撞出默契的回響。
    林陽口角生風,言語間既活潑生動充滿山野俚俗的鮮活趣味,又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與他“普通農民”身份判若雲泥的廣博見識與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