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啞口無言
字數:3801 加入書籤
“朕看過程卿的奏章,又聽到你的申辯,有一事非常奇怪,還需要王泳你來為朕解惑。”
李世民的語氣很是輕淡,似乎隻是在閑聊一般。
但是,王泳竟然感覺到恐怖的壓力。
現在的感覺,比起當初他被程咬金直接挑飛起來,更加可怖!
“臣,臣,不敢……”
“剛剛你說,不知道太原會不會被強敵包圍,會不會等到朝廷援軍,所以才需要準備更多的錢糧以備非常之時,對吧?”
“是,臣,臣正是如此說的。”
“你又告訴朕,有你坐鎮太原,王氏一族便可以全力配合朝廷之大計,對否?”
“呃,王氏一族自當盡力。”
王泳現在被問得有些莫名,搞不清楚陛下重複他剛剛的話有什麽用。
李世民的臉色,卻在此時沉了下來。
“那朕便不懂了!既是王氏樂於相助,太原需要存糧,那之前你為太原守將之時,為什麽不向王氏借糧,而要搶掠百姓存糧!”
“莫非,你想告訴朕,堂堂王氏的府庫之中,竟是沒有存糧的嗎!”
王泳之前狡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的話中存在多大的漏洞和把柄。
現在,他當然不敢說王氏沒有存糧……如此戲弄陛下與朝廷,真的會激起陛下的萬丈怒火。
王氏組合在朝中地方有自己的影響力,但被抓到明著欺君的把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可除此之外,他要怎麽自圓其說?
李世民直接看向李泰:“青雀,你專責為前線大軍供應軍械糧草,你來說說,王泳之所為,是否有可恕之理?”
李泰神色一震。
便是他反應再慢,也明白父皇的意思了。
他極是後悔剛剛竟然站在王泳的角度,隻顧著向父皇告狀,說皇兄的不是,不知不覺間卻是逆了父皇之意。
他雖然需要王氏的支持,但此時此刻,父皇的意誌已經表明了,他絕不可能為了王氏而跟李世民唱反調。
“父皇所言極是,王氏乃是太原之大族,朝廷並無大軍新進駐彼處,那麽以王氏的存糧,絕對能支撐太原守軍之用。”
“既然王氏擁有存糧,那再從百姓家中搶糧,實在是讓朝廷丟失民心。”
李泰先是深深地看了王泳一眼,然後換上了公事公辦的語調。
李玄素暗喜,明白太子殿下此時乃是占理的一方,就連魏王也無法再挑他的不是。
李玄素和魏征一樣,皆是出身河北,跟太原王氏八杆子搭不著邊,自然不可能主動替他求情。
反而見到情形開始對太子有利,他立即站出來道:“陛下,事情已經明了,王泳仗著王氏之威不思抵禦外敵,反而迫害百姓,以臣看來他不僅是不想動用王氏之糧庫,更是要趁機為王氏一族搶奪田產!”
“自前朝之時,每逢外敵入傾,便是這些豪門大族兼並土地的良機,我大唐初建,萬事皆要為後世立個模樣,像此等行為,萬萬不能容忍,否則必重複暴隋之鑒!”
大唐初年,各個大臣進諫之時,都喜歡以前朝為例,李玄素之言立即引得眾臣附和點頭。
哪怕是偏向於魏王的那些大臣,看到連魏王殿下也已經表態,此時再想著對太子的“失策”窮追猛打顯然不智。
“王泳,你還有何話要說!”
王泳見所有的人都不再替自己說話,急呼道:“陛下,臣冤枉啊,臣乃王氏出身,與父親早年就為大唐鎮守並州,還請陛下不要聽信太子殿下與程將軍的一麵之辭!”
王泳現在是真的怕了。
他突然感覺到,自己和王氏有可能被交好的朝臣們給坑了。
他們不是說過,太子雖為皇室嫡長,但卻並不得陛下的歡心嗎?
他們不是說,隻要王氏暗中支持魏王,必能得到回報嗎?
為什麽陛下寧願直接在大敵臨境之時,直接處置他們王氏,也要聽信太子的話?
李世民聽到他大喊冤枉,隻是冷笑。
他已經給過王泳機會,而他所言,隻是自己暴露了王氏自私自利的心。
不過他並沒有因此動怒,因為程知節在奏章中所稟報的消息,實是讓他“老”懷大慰。
直接令人把王泳押了下去,李世民也把這份奏章讓眾臣傳閱。
“真沒想到,竟是殿下一力要求隻帶少量兵力前往太原,而且立即意識到了王泳借防務之名禍害百姓。”
“若非殿下果決,隻怕並州防務必要被王泳攪成一團亂麻,而事後他還要推給刁民鬧事。”
張玄素越看越是欣喜。
就連他這個太子之師都沒有想到,自家從來沒有領軍經驗的太子,離開長安之後會有這等表現。
且不論他的用兵之能是高是低,至少遇事處置非常果斷,不會猶豫拖延,這便是大將之風啊。
再看看陛下的態度,顯然也是認同太子的處置,那他當然要狠狠地給太子臉上“貼金”啦。
“陛下,照程老將軍所言,太子已經完全整備了太原軍務,薛延陀部自並州同下的道路便被封死。”
“隻要正麵戰場不會被敵騎攻破,那麽長安之地便穩如泰山。”
李世民微微一笑:“李卿的想法雖然不能算錯,便到底還是文臣心思。”
“薛延陀部乃是草原騎兵,可以集中兵力來回奔襲,而我們卻要維持一道兩千裏的戰線,此絕非長久之道。”
“對於這些漠北之地的鐵勒人,若是短時間內不能把他們打得臣服大唐,那至少也要重創之,令其沒有足夠的戰士和戰馬侵我西域之地。”
張玄素臉上微微露出尷尬之色,但很快就被一層憂慮替代。
他本就是文臣,其所長非在用兵韜略,被陛下點明自己所失也不是什麽大事。
可是,若隻是打一場防守戰,有了地利優勢的殿下尚可期待。
現在陛下的要求卻是防守之餘,還要對薛延陀部殿開反擊,而反擊就容易使得自身露出破綻,其中的風險誰都能想到。
殿下一招不慎,到現在在陛下心目中留下的好印象,說不定便會毀於一旦。
想明白這一點的不止是張玄素,還包括了李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