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7 章 農業革新

字數:4006   加入書籤

A+A-


    “別著急,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來!”
    陳林安慰眾人道,“畢竟咱們現在身處明朝,很多事情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和處理。”
    接著,他稍稍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不過,如果諸位什麽時候想家了,我可以想辦法安排大家回去探親。
    但每次回去的人數不能太多,大家要列好名單,然後分批次回家省親。
    這樣既能滿足大家的思鄉之情,又不會對我們在這裏的工作造成太大影響。”
    聽到這話,那幾名現代人員互相對視一眼,雖然心中有些不情願,但也都明白這已經是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案了。
    畢竟,上邊已經下達了死命令,在明朝期間,他們必須聽從陳林和朱元璋的一切安排。
    這邊關於監察腐敗的事情,陳林決定將其交給相關的專業人員去繼續推進。
    畢竟他現在實在是分身乏術,各種事務都需要他去處理,而且還要顧及到各個方麵的情緒。
    尤其是在古代和現代思想發生碰撞之後,意見不合的情況更是難以避免。
    這就使得他這個中間人不得不四處奔走,到處打圓場,既要安撫古代人的情緒,又要照顧現代人的想法。
    陳林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被夾在中間的三明治,兩邊都要兼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
    他需要不斷地在兩者之間尋找最合適的中間路線,盡力彌合雙方的分歧,以期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
    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其中的艱辛隻有陳林自己才能深刻體會。
    陳林表示:我累啊~~~~
    這邊搞定後,陳林又埋頭“人才選拔新製”,打破科舉壟斷。
    大明的人才選拔主要依賴科舉,而科舉以“八股文”取士,選拔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實際能力,難以適應革新的需求。
    陳林與朱元璋一致認為,要想推動大明發展,必須打破科舉的壟斷,選拔更多有“實用技能”的人才。
    他們在句容縣設立了“大明新學館”,作為人才選拔的試點。
    新學館的招生範圍不再局限於讀書人,而是麵向所有百姓。
    無論出身貴賤,隻要年滿十二歲,願意學習,都可以報名入學。
    將原先的小學也一並並入新學館。
    新學館的課程設置也與傳統私塾不同,分為“基礎課”與“專業課”。
    基礎課包括、識字、算術、大明律法等。
    專業課則分為農業、工業、醫療、行政四個方向,分別由現代的農業專家、技術人員、醫護人員與行政專家授課。
    比如,農業專業會教授改良種子的種植方法,農田水利的修建技術,病蟲害防治知識等。
    工業專業會教授蒸汽機的原理與操作,簡單機械的製造,金屬冶煉的技巧。
    醫療專業會教授基礎急救,常見疾病的治療,衛生防疫知識等。
    行政專業會教授文書寫作,賬目管理,政務處理流程等課程。
    新學館的考核方式也很靈活,不看重死記硬背,而是注重實際能力。
    比如,農業專業的學生,考核內容是在指定地塊種植改良種子,根據產量與作物長勢評分;
    工業專業的學生,考核內容是組裝一台簡單的機械,根據組裝速度與機械性能評分。
    考核合格的學生,會被授予“技能證書”,並推薦到相應的崗位任職。
    比如農業專業的學生,可到縣衙的“農業局”協助推廣新的種植技術;
    工業專業的學生,可到“示範工坊”參與蒸汽機的應用研發。
    大明新學館的設立,在應天府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起初,士紳階層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學習農工技藝是下賤之事,不願讓子弟入學;
    但普通百姓卻十分踴躍,紛紛送孩子報名。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不用科舉也能當官、謀生的好機會。
    隨著第一批學生畢業,展現出了出色的能力。
    選拔人才事情,陳林沒有過多參與,主要交給朱標和方孝孺去推行。
    他現在的主要精力得放在技術推廣與產業革新,讓大明邁入蒸汽時代
    行政體係改革為革新掃清了障礙,接下來,陳林與朱元璋將重點放在了技術推廣與產業革新上。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讓大明在五年內邁入真正的蒸汽時代,為後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工業基礎。
    首先是農業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種植。
    農業是大明的根本,若農業不發展,百姓吃不飽飯,任何革新都無從談起。
    因此,技術推廣的第一步,從農業開始。
    最重要的就是改良種子與種植技術推廣。
    現代農業專家李老帶著團隊,先在衛所的“試驗田”裏進行了種子試種。
    他們帶來的改良種子包括“高產水稻”“抗蟲小麥”“耐旱玉米”。
    這些種子是現代培育的優良品種,適應性強,產量比大明本地種子高出三成以上。
    試種過程中,李老團隊詳細記錄了種子的生長周期、需水量、需肥量,並根據大明的氣候特點,調整了種植方法。
    試種成功後,陳林與楊士奇一起,向朱元璋申請了“種子推廣計劃”。
    朱元璋對此十分支持,下令從國庫中撥出專款,並要求應天府下轄的各縣,每縣選擇兩個“示範村”,推廣新的種子與種植技術。
    為了讓農民接受新方法,李老團隊采取了“手把手教學”的方式。
    他們親自到示範村,教農民如何“浸種”,用溫水浸泡種子,提高發芽率。
    如何“合理密植”,根據土地肥力,確定每畝的種植株數,避免過密或過稀。
    如何“施肥”,區分基肥與追肥,教農民如何將化肥與農家肥混合使用。
    同時,他們還在村裏舉辦“田間課堂”,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解“光合作用”“病蟲害防治原理”。
    雖然農民們聽不懂“光合作用”這樣的術語,但通過“葉子能讓莊稼長得更好”“提前噴灑藥粉能防止蟲子吃莊稼”這樣的通俗解釋,也逐漸理解了新方法的好處。
    示範村的成功很快見效。
    秋收時,種植改良種子的農田,畝產比往年高出了近四成,農民們捧著沉甸甸的糧食,臉上滿是笑容。
    消息傳開後,其他村子的農民紛紛主動要求推廣新種子與種植技術,農業革新的“星星之火”,就這樣在應天府一代點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