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2 章 對未來的計劃
字數:4163 加入書籤
什麽爵位?!
陳林摸著下巴,自己最終還是要回到現代的。
爵位不爵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任務。
不過朱元璋願意給,也不是不可以,那就......
“你就給個扶桑的爵位,公爵侯爵無所謂。”
陳林抬眼時,語氣裏還帶著幾分漫不經心,像是在說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他本是隨口一提,畢竟拿下倭國是任務清單裏的下一項,有個爵位辦事也方便。
沒成想朱元璋眼睛猛地一睜:“你想親征倭國?!”
朱元璋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幾分難以置信的驚喜。
在他眼裏,陳林這小子雖不擅陣前廝殺,卻總能把局勢算得明明白白,高麗一役若不是陳林布的諜網,哪能這麽快拿下?
如今陳林主動要扶桑爵位......
陳林坦然點頭:“對,這是我的願望,也是追求。”
他沒說的是,後世史書裏倭國屢次犯邊,尤其明末倭寇作亂,若能趁現在把這顆毒瘤掐了,也算給大明除個後患,給自己的任務單添個漂亮戰績。
朱元璋盯著他看了半晌,突然撫掌大笑:“好!好個‘願望與追求’!
那咱就封你扶桑公!”
他頓了頓:“等你拿下倭國,咱允許你在扶桑建立自己的藩國,世襲罔替!
即便你注定要回到後世,這個爵位也會世世代代傳下去,保你陳家子孫在海東之地,永遠有塊立足的地盤!”
這話一出,陳林臉上的漫不經心瞬間僵住。
他猛地抬手指著朱元璋,語氣裏帶著幾分急:“你什麽意思?
想打老子兒子的主意!?”
陳小蘭即將臨盆,這些日子私下裏總琢磨著,等任務結束,能不能把妻兒一起帶回後世,沒成想朱元璋竟然把主意打到了未出世的孩子身上。
朱元璋卻半點不慌,甚至學著陳林平日裏的樣子聳了聳肩,嘴角還帶著點狡黠的笑。
“那又怎樣?”
他往前傾了傾身子,聲音壓得低了些:“咱已經向那些專家們問過,你那孩兒,大概率無法跟著你回後世。
即便真能回去,也可能像咱一樣,每時每刻都要消耗你後世的錢財,一輩子可是很長的,你確定手上的錢財能讓你兒子一直留在後世!?”
陳林的手指僵在半空。
他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萬一孩子真的不能跟他走,留在後世無依無靠,倒不如在大明有個爵位傍身。
朱元璋見他神色鬆動,又趁熱打鐵:“既然如此,何不讓你兒子就留在大明?
咱給他封爵,給他人脈,讓他享受榮華富貴,將來繼承你的扶桑藩國,做個安穩王爺,不比在後世受苦強?”
他往前湊了湊,聲音裏多了幾分懇切,“咱甚至覺得,你都沒必要回後世。
到時候把你父母也接過來,咱給他們建座大宅院,讓他們在南京安享晚年。
你守著扶桑藩國,妻兒在側,父母安康,一家人和和美美,豈不更好!?”
“這......”
陳林張了張嘴,竟說不出反駁的話。
他低頭,腦子裏不由自主地開始盤算。
若是留在大明,以現在的進度,用不了十年就能完成工業革命,
之後的電氣時代也指日可待。
他還有大幾十次穿越機會,每次都能恢複身體最佳狀態,活過百歲根本不是問題。
一百年後,有後世技術支援,大明說不定真能一統全球,甚至進入網絡時代。
這麽一想,留在大明好像真不是什麽壞事。
陳林抬起頭時:“行,留在大明也不是不可以。”
他話鋒一轉:“但有個條件。
等大明收拾完周邊藩國,你個老畢登必須退位,讓太子繼位!不然我不放心!”
朱元璋先是一愣,隨即拍著龍椅哈哈大笑,笑得眼淚都快出來了。
“好小子!在這等咱呢!
你是怕咱秋後算賬,怕你功高蓋主,咱最後把你給殺了?”
他年輕時殺過不少功臣,這點心思哪能瞞得過陳林?
陳林也不掩飾,老老實實點頭,語氣還帶著幾分理直氣壯:“沒錯,我就是信不過你這老畢登。
史書上你當年對胡惟庸、藍玉、李善長等功臣那狠勁,我可沒少看。”
朱元璋收住笑,伸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須,眼神裏多了幾分認真:“即便你不說,咱也計劃著幾年後退位。
標兒跟著咱學了這麽多年治國,早就能獨當一麵了。
等咱把北邊的蒙古餘孽收拾幹淨,南邊安南、占城的事了了,就把皇位傳給標兒,讓他做個太平天子。
這樣,你總該放心了吧!”
陳林盯著他看了半晌,見他眼神坦蕩,不像是說謊的樣子。
“呐,這可是你說的。
說話不算數,是小狗!”
朱元璋被他這孩子氣的話逗得又笑了起來。
“好!好!咱說話不算數,是小狗!”
大帳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照進來,落在兩人身上,君臣之間那點若有若無的猜忌,竟在這玩笑話裏消散得無影無蹤。
陳林看著朱元璋爽朗的笑容,心裏最後一點猶豫也沒了。
留在大明,好像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
先把倭國拿下,再幫朱標穩住江山,等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再慢慢琢磨穿越的事。
至於後世的家人,說不定還能接過來一起享享福。
他端起桌案上的茶杯,抿了一口熱茶,心裏已經開始盤算著征討倭國的計劃。
張赫、鄭和的艦隊得去熟悉倭國海岸線,還有樸仁勇那邊,或許能從高麗調些熟悉倭國情況的人......
朱元璋看著他低頭沉思的樣子,嘴角也噙著笑。
他知道,陳林這小子一旦下定決心,就會全力以赴,特別是對倭國。
有陳林在,大明不僅能拿下倭國,將來一統四海,也不是不可能......
隨後,朱元璋又下旨,將高麗改為高麗布政使司,並從應天府調派官員來高麗主持政務,同時讓藍玉的大軍留在高麗,負責維持治安,防止倭寇和殘餘勢力作亂。
張赫帶領部分水師則駐守在高麗的各個港口,保障海上通道的安全。
鄭和則返回應天府休整,準備對付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