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 重回現代
字數:3954 加入書籤
時間回到鄭和船隊出發的當天。
部分現代科研技術人員,覺得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沒必要再留在大明。
“陳大人,我們幾個商量好了,該回去了。”
周明的語氣裏帶著一絲疲憊,卻更多的是釋然。
他身後的十餘名科研技術人員,眼底都映著一年多來在大明土地上留下的成果,那是比任何勳章都更珍貴的印記。
陳林沒有立刻回答,隻是轉頭望向不遠處的句容鐵路線。
清晨的陽光灑在鐵軌上,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一輛蒸汽機車正噴吐著白霧,拖著兩節裝滿鐵礦石的車廂緩緩駛過,車輪與鐵軌摩擦的“哐當”聲,像是在為這個古老的時代敲打著新的節拍。
那是他們用現代圖紙結合大明工匠手藝造出來的第一台機車,從最初的零件打磨到軌道鋪設,每一步都浸透著汗水。
“再看看高爐?”
陳林忽然開口,周明愣了一下,隨即點頭。
兩人沿著田埂向東北方向的鋼鐵廠區走去,沿途的農夫們已經習慣了這座冒著黑煙的“怪物”。
四座高達十二米的高爐並排矗立,爐體上的耐火磚是用現代配方改良的黏土燒製而成,煙囪裏飄出的煙塵雖帶著工業的氣息,卻讓周邊村鎮的鐵匠們再也不用為鐵器短缺發愁。
負責高爐運營的大明工匠李鐵柱正蹲在爐前,用一根長長的鐵釺探查爐溫,看到陳林和周明,立刻起身拱手:“先生們來得正好,今早這爐鋼剛出,您看這成色!”
一段漆黑的鋼錠被抬了過來,冷卻後表麵光滑,用錘子敲打,發出清脆的聲響。
周明蹲下身,用手指拂過鋼錠表麵,眼中滿是欣慰:“這硬度已經達到二戰時期的低碳鋼標準,用來造鐵軌、機車零件完全夠用。
李師傅,你們現在能獨立把控爐溫、調整鐵礦石配比了?”
李鐵柱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用力點頭:“多虧先生們教的‘溫度計’和‘配料表’,現在我們六個徒弟都能獨當一麵,就算沒有先生們在,每月出鋼量也能穩定在五十噸以上。
後續要在武昌、太遠建的新高爐,圖紙我們都吃透了,就等朝廷批下來的匠人班子到位。”
聽到這話,周明轉頭看向陳林,眼神裏的堅定更甚:“你看,陳大人,這裏已經不需要我們了。
工匠們的水平足以支撐蒸汽革命的推進,接下來的全國鐵路網規劃,我們留下的圖紙和計算公式也夠用。
唯一的難題,就是要在長江上建鐵路橋,需要大型打樁機、鋼纜這些設備,大明現有的手藝根本造不出來,必須從現代運過來。”
陳林知道周明說的是實話,這一年多來,係統為了維持科研人員在大明的存在,資金已經消耗過半,即便還能支撐個一年半載,也不符合“讓大明自主發展”的初衷。
陳林深吸一口氣,“行,那諸位聯係下想回現代的人員,今天晚上我們就回現代。”
晚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
這次,陳林沒有讓朱元璋親自操刀,而是選擇了從安南前線回來的徐達動手。
國公嘛,是僅次於皇帝的地位。
雖然他現在錢多的花不完,但蒼蠅腿也是肉,咱不能浪費。
至於安南戰場,陳林都懶得關注。
反正徐達帶著一千人現代槍械軍隊,外加三萬大明將士,隻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橫推了安南。
傳說中的交趾布政使司也順應而生。
至於占城,陳林和朱元璋商議過,先暫時留著,必須先消化安南,才有餘力南下占城。
畢竟安南在曆史上的反複無常是出了名的,比如宣德年間,朱瞻基就因為深陷安南反複叛亂,消耗錢糧過多,導致朝廷入不敷出,選擇放棄安南。
但這時候,有了後世曆史學家和行政專家的加入,穩定安南不是問題,但需要時間。
但這些不用徐達來管,有曆史學家和行政專家帶著大明官員留在安南,相信用不了多久,安南就可以徹底納入大明本土,成為僅次於江南和湖廣的第三大產糧基地。
到時候再拿下湄公河三角洲,以大明現有的人口,將再無饑饉之憂......
這時候,他和陳小蘭的兒子已經半歲。
陳林想著,要不要帶兒子回現代。
可讓他親手斬殺自己的兒子,好像有點下不去手。
至少得長到拆家的年歲,他才能下得去手。
至於父母想見孫子,那就多拍點視頻回去就行。
陳林看著背著大包小包科研技術人員,不由得好笑。
“諸位,帶了不少好東西吧!”
眾人都有點不好意思。
“沒啥好東西,就是些錢幣、瓷器、書畫之類的。”
“就是就是,總不能白來大明一次吧!”
“沒錯,帶這些東西回去,我們可不是為了賺錢,是為考古文化事業做貢獻。”
陳林豎起大拇指,無話可說。
那就穿越吧!
係統,眼前這些人....
【明白宿主,隨時可以切斷倒計時,請宿主做好準備....】
陳林轉頭看向一旁的徐達。
徐達提著刀,有點緊張:“媽的,殺自己女婿,這輩子還是頭一遭,這次你真的要瞞著陛下?”
陳林揮揮手:“我去去就回,每次都帶那麽多人回去,煩。”
徐達點點頭:“確實是,那就開始吧,你放心,我刀快,絕對不會讓你感覺到痛苦。”
陳林聳聳肩:“無所謂,我都習慣了,來吧!”
然後.....
然後陳林人頭落地,與此同時,集合在一起的科研技術人員也是噗的一聲消失在原地。
當眾人睜開眼時,已經站在了熟悉的會議室裏。
空氣中彌漫著咖啡的香氣,牆上的電子屏顯示著“大明項目階段性複盤會”的字樣,而坐在主位上的,正是一年多前與他敲定合作的老者。
京都科研院院長秦正,旁邊還坐著幾位穿著軍裝的將領和企業家,都是當初參與“大明支援計劃”的專家。
“陳林!你可算回來了!”
秦正看到他,立刻起身,快步走上前握住他的手,語氣裏滿是急切。
“這一年多,我們每天都在等你的消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