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6 章 大力支持

字數:3768   加入書籤

A+A-


    陳林笑著點頭,坐下後接過工作人員遞來的熱茶,抿了一口,暖意瞬間驅散了穿越帶來的眩暈。
    “多虧了周教授他們的付出,還有大家的支持。
    這次回來,主要是兩個事。
    一是接新的科研團隊和設備,二是……
    之前說的槍械裝備,準備好了嗎?”
    聽到“槍械裝備”,坐在旁邊的軍區裝備部部長趙剛立刻直起身,從公文包裏拿出一份文件夾,推到陳林麵前。
    “都準備好了!
    按照你的要求,10萬人的製式裝備,包括8萬支半自動步槍、1萬挺輕機槍、1千門迫擊炮,還有配套的彈藥。
    子彈5000萬發,炮彈10萬發。
    這些裝備都是基於二戰後期的技術改良的,故障率低,而且零件可以用大明未來的鋼鐵廠仿製,我們還專門配了維修手冊和教學視頻。”
    陳林翻開文件夾,裏麵的裝備清單和圖紙一目了然。
    半自動步槍是在M1加蘭德的基礎上優化了口徑,適應大明現有的金屬加工水平;
    輕機槍則參考了捷克式,結構簡單,方便攜帶;
    迫擊炮更是簡化了炮架,適合在古代的地形上機動。
    “太好了,”陳林忍不住讚歎。
    秦正這時補充道:“除了槍械,我們還準備了鐵路建設需要的大型設備——5台打樁機、3台架橋機、10台蒸汽起重機,還有足夠鋪設500公裏鐵路的鋼軌和枕木。
    另外,新的科研團隊也組建好了,共200人,涵蓋了橋梁工程、鐵路規劃、機械維修三個領域,都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還帶了不少教學用的模型和圖紙,方便教大明工匠操作新設備。”
    “還有材料,”一位姓王的專家開口。
    “我們準備了10萬噸高強度鋼材,專門用於各個水係大橋的建設;
    另外,考慮到大明的水泥產量不足,我們還準備大型高標號水泥和水泥生產配方,教他們用當地的石灰石和黏土燒製水泥。
    有了水泥,鐵路路基和橋梁的穩定性就能大大提高。”
    陳林越聽越興奮,他原本以為這次回來隻能拿到基礎裝備,沒想到現代政府考慮得這麽周全。
    “這些東西對大明來說,就是跨越時代的鑰匙。有了它們,大明的工業化進程至少能提前300年。”
    秦正擺擺手,眼神嚴肅起來:“我們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
    大明是我們的曆史,讓它變得更強,也是在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不過,有個事要提醒你,這次傳送的東西太多,我們怕你剩下的資金消耗會很大,我們已經提前為你充了50000億資金,應該夠支撐這次傳送了。
    另外,新的科研團隊會在大明待兩年,等長江大橋通車、全國鐵路網的主幹線成型後再回來,你那邊要多費心照顧。”
    “放心。”
    陳林點頭:“大明朝廷已經在南京城外劃了專門的‘技術院’,食宿、安全都有保障。
    對了,這次回去,我還想帶一些農業種子。
    大明的糧食產量雖然不低,但如果能種上雜交水稻、高產小麥,就能養活更多人,也能為工業化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這個簡單。”
    農業部的代表立刻接話:“我們已經準備了10噸雜交水稻種子和5噸高產小麥種子,都是適應溫帶、亞熱帶氣候的品種。
    還配了種植手冊,教他們育秧、施肥的技術。
    另外,還帶了一些蔬菜種子,比如番茄、土豆,這些作物產量高,能補充維生素,減少饑荒的風險。”
    接下來的兩天,陳林跟著秦正等人去了裝備倉庫和科研基地,親自檢查了每一台設備和每一件裝備。
    在槍械倉庫裏,他拿起一支半自動步槍,拉了拉槍栓,手感順滑,槍口的準星清晰,試射時的後坐力也在可控範圍內,完全適合大明的士兵使用。
    在鐵路設備基地,工程師們現場演示了打樁機的操作,巨大的鋼錘在液壓係統的帶動下,一下就能將幾十厘米粗的鋼樁砸進地下,陳林仿佛已經看到了長江上的橋墩拔地而起的場景。
    出發前的晚上,秦正單獨找了陳林,遞給了他一個加密U盤:“這裏麵是我們整理的現代工業體係資料,從采礦、冶煉到機械製造、電力生產,都有詳細的圖紙和技術參數。
    等大明的鋼鐵產量上去了,鐵路網成型了,你可以逐步把這些資料交給他們。
    不用急,一步一步來,別讓這個時代承受不了太快的變革。”
    陳林接過U盤,緊緊握在手裏,他知道這份資料的分量。
    這是現代文明對古代文明的饋贈,也是大明走向強盛的基石。
    “明白。”
    他鄭重地說:“我會看著大明一步步走穩,不辜負大家的付出。”
    第二天清晨,在京都科研院的傳送室內,200名新的科研人員已經整裝待發,他們身邊堆滿了設備、材料和裝備。
    眼前的場景瞬間切換。
    不再是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而是他設在鋼廠外的空地。
    這時,負責橋梁工程的工程師張磊走到陳林身邊,指著遠處的長江方向。
    “陳大人,我們明天就去長江邊勘察地形,先確定橋位,然後用打樁機打橋墩。
    爭取兩年內把橋墩建好,四年內讓鐵路通到長江南岸!”
    陳林點點頭,望向長江的方向,晨光中,江水滾滾東流,仿佛在等待著鋼鐵橋梁的跨越。
    洪武十六年夏,應天府的秦淮河畔剛褪去最後一絲料峭寒意,城南郊野卻已炸開比驚蟄更震耳的聲響。
    陳林身著改良過的短褐,站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上,身旁幾位頭戴護目鏡、手持圖紙的現代工程專家正低聲核對數據。
    高台之下,數百名民夫圍著一截丈許長的鐵軌議論紛紛,那泛著冷光的鋼鐵造物在陽光下格外刺眼,與周遭的夯土、木架格格不入。
    “這‘鐵條’當真能馱著萬斤貨物跑?”負責督工的工部侍郎趙淵搓著手,眼神裏滿是懷疑。
    他前幾日還跟同僚吐槽,說陳林帶的這些“怪人”拿著“鬼畫符”般的圖紙,要在平地上鋪“鐵疙瘩”,莫不是中了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