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4 章 清除倭國內部勢力
字數:3740 加入書籤
休整半月後,朱棣告別陳林、藍玉,鄭和等人,獨自率船隊離開大阪灣,向太平洋深處進發。
根據鄭和留下的航線圖,指揮船隊避開台風多發區,每日沿著太陽的軌跡調整航向。
船隊攜帶的淡水由雨水收集與蒸餾裝置補充,糧食則靠捕魚與船上儲存的幹糧維持。
航行二十日後,海麵突然出現大量海鳥,眾人大喜,終於看到陸地了。
果然,次日清晨,遠方出現一道綠色的海岸線,那便是鄭和建立的“明興港”殖民點。
殖民點的守軍見船隊駛來,紛紛揮舞旗幟。鄭和留下的舊部首領王平登上“鎮燕號”,向朱棣行禮。
“殿下,此處便是瀛洲西海岸,港內可停泊百艘戰船,周邊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水稻與玉米.....”
朱棣登上陸地,腳下是鬆軟的黑土,遠處是連綿的森林。
他拔出腰間長劍,在地上劃出一道橫線:“從今日起,此處便是燕藩的根基之地,定名為‘燕興城’!”
士兵們歡呼雀躍,紛紛卸下船上的物資,開始搭建營寨。
工匠們砍伐樹木,建造房屋;
農夫們開墾土地,播下稻種;
水師則在港口修建防禦工事,防止當地土著部落的襲擊。
徐王妃帶著女眷們養蠶繅絲,朱高熾負責清點物資,朱高煦則率士兵勘探周邊地形,一幅新的家園圖景,在瀛洲的土地上緩緩展開。
藍玉駐守的倭國,與朱棣建立的燕興城,隔著浩瀚的太平洋遙遙相望。
但倭國的戰事還沒結束,明軍隻是占領了幾個戰略要地,倭國列島其他地區,也就是大名割據勢力。
這些就需要陳林和藍玉兩個狠人去清理了。
倭國列島的海風仍帶著寒意。
陳林和藍玉駐蹕京都城,案上攤著倭國輿圖,圖上用紅筆圈出二十餘處大名割據的勢力範圍。
北至北海道南部的蠣崎氏,南至九州島的島津氏,這些大名各擁兵馬數千至數萬,或盤踞山城,或掌控海港,雖表麵向明軍稱臣,實則仍在暗中劫掠沿海村落,甚至截擊大明往來扶桑與燕興城的商船。
“陳林,你看這九州島的薩摩港。”
藍玉指著輿圖西南角,指尖重重一點:“島津義弘在此囤糧十萬石,戰船百艘,上月竟劫走了琉球運往大明的三船絲綢!”
陳林剛從琉球調運物資歸來,水師旗艦“鎮洋號”的甲板上還堆著新鮮的琉球特產。
他俯身細看輿圖,眉頭微蹙:“永昌侯,倭國列島多山多港,若逐一征討,恐耗時費力。
不如先拿島津氏開刀,殺雞儆猴,再招撫其餘大名。”
“行,反正遲早都要打,就依你之計。
你率水師封鎖薩摩港,我帶鐵騎從陸路包抄,讓島津義弘插翅難飛!”
三日後,陳林率五十艘戰船從大阪灣出發,沿瀨戶內海南下。
薩摩港外,島津義弘早已布下防線,三十艘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形成“連環船陣”,船頭架著鐵炮,妄圖憑此阻擋明軍水師。
“將軍,島津的連環船雖堅固,卻最怕火攻。”副將王勇指著敵陣。
“我們可派十艘火船在前,借南風之勢衝擊敵陣,再派快船抄其後路。”
陳林點頭,令士兵在火船上堆滿硫磺、油脂與幹草,又在船尾係上小艇,以備士兵撤離。
當日午後,南風漸起,陳林一聲令下,十艘火船如離弦之箭般衝向連環船陣。
島津義弘見狀,令士兵用鐵炮射擊,卻未能阻止火船前進。
火船撞上連環船,火焰瞬間蔓延,鐵鏈被燒得通紅,斷裂的戰船在海中打轉。
陳林趁機令“鎮洋號”率領快船衝鋒,大炮轟鳴,炮彈落在島津戰船的甲板上,炸開一道道缺口。
王勇率快船繞至敵陣後方,截斷島津戰船的退路。
島津義弘見大勢已去,親自駕著旗艦“薩摩丸”突圍,卻被陳林的“鎮洋號”攔住。
陳林立於船頭,手持長刀,高聲喝道:“島津義弘!你劫掠大明商船,罪該萬死!
今日若降,尚可留你一命!”
島津義弘性情剛烈,揮刀喊道:“我島津氏世代鎮守薩摩,豈會向明人投降!”
說罷,率親衛駕小艇衝向“鎮洋號”。
陳林冷笑一聲,令弓箭手齊射,箭矢如雨點般落下,島津義弘與親衛紛紛中箭,墜入海中。
薩摩港內的島津殘部見主將戰死,紛紛放下兵器投降。
陳林率軍進入薩摩港,清點糧草與戰船,發現港內竟藏著三百餘名被擄的大明商船船員。
陳林當即下令釋放船員,又派人將島津氏囤積的糧食分發給周邊百姓,百姓們扶老攜幼,紛紛到軍營外叩謝。
與此同時,藍玉率五千鐵騎從京都出發,北上征討北陸道的蠣崎氏。
蠣崎氏首領蠣崎慶廣盤踞在金澤城,該城依山而建,城牆高兩丈,城外挖有三丈寬的護城河,城內屯兵八千,還雇傭了北海道的蝦夷人作為雇傭兵。
藍玉的鐵騎行至金澤城外,見城防堅固,便令士兵紮營,每日派小股部隊佯攻,實則在暗中觀察城防弱點。
三日後,藍玉發現金澤城西側的山體較為陡峭,守軍防備薄弱,便召副將趙剛商議:“今夜你率兩千精兵,從西側山體攀援而上,偷襲城主府;我率主力在城外佯攻,吸引守軍注意力。”
當夜三更,趙剛率精兵攜帶繩索、雲梯,悄悄摸至西側山體。
蝦夷雇傭兵雖警惕,卻難敵明軍的偷襲,很快被斬殺殆盡。
趙剛率軍攀援而上,翻入城中,直奔城主府。蠣崎慶廣正在府中飲酒,聽聞明軍入城,頓時慌了神,率親衛抵抗。
趙剛手持長槍,與蠣崎慶廣戰在一處。
蠣崎慶廣雖勇猛,卻不敵趙剛的槍法,幾個回合便被挑落馬下。
守軍見城主被擒,紛紛放下兵器投降。
藍玉率軍入城後,並未屠城,而是召集城內百姓,宣布大明律法:“凡歸順者,免賦稅三年;
若敢反抗,格殺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