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3 章 倭國落幕

字數:3970   加入書籤

A+A-


    大明完成對本土的一統後,接下來就是安排各大藩王重新分封之事。
    經過幾年時間的工業革命,大明的國力已經足以支撐大規模開拓。
    洪武十九年年秋,應天府奉天殿的鎏金銅鈴在秋風中輕響,朱元璋捏著鄭和與張赫呈遞的《美洲探路圖》。
    圖上用朱砂標注著太平洋沿岸的三處殖民點,從倭國以東的無名島嶼,到瀛洲西海岸的“明興港”,墨線蜿蜒如巨龍臥海。
    “老四,如今北平憂患已除,北平的戰略地位不再那麽重要,你的封地要動一動了。”
    朱元璋將圖卷推到朱棣麵前,聲音裏帶著帝王特有的決斷。
    “鄭和已經探明美洲沃野千裏,無強敵環視,你帶燕藩部眾去那裏開疆拓土,自成一藩,傳之子孫。
    但記住,你燕王一係將永遠是大明的屏藩。”
    朱棣單膝跪地,玄色親王朝服上的金線蟒紋映著殿內燭火:“兒臣遵旨,定不負父皇所托,讓大明旗幟插遍美洲。”
    此時殿外傳來甲葉碰撞聲,主角陳林與藍玉並肩而入。
    。朱元璋目光掃過二人:“藍玉,你隨燕王東征扶桑,掃清海路障礙;
    陳林,你掌水師旗艦,護燕王渡海。”
    三日後,應天港千帆齊發。
    朱棣攜徐王妃、朱高熾、朱高煦諸子登“鎮燕號”主艦,艦身三層,甲板上列著十二門紅衣大炮,船舷兩側密布箭窗。
    一萬燕軍將士分乘百艘戰船,攜著稻種、桑苗與冶鐵工具,還有鄭和留下的二十名美洲殖民點舊部。
    他們將作為向導,指引船隊穿越未知海域。
    船隊出長江口後,沿朝鮮半島南岸東行,十日後抵達四國島外海。
    附近駐有倭國武士三千,首領名為藤原,是南朝後醍醐天皇派來的海防統領,平日以劫掠明朝沿海商船為生。
    “陳林,你看島上山勢。”
    朱棣立於船首,指著濟州島中部的漢拿山:“此山為製高點,若被敵軍占據,我軍登陸必遭伏擊。”
    陳林接過望遠鏡,見山腰處隱約有旌旗閃動:“放心,派‘飛魚號’快船繞至東側,斷其退路,主力從西海岸登陸。”
    次日黎明,海霧未散,藍玉親率五千步卒乘小艇搶灘。
    倭國武士身著黑漆甲,手持太刀,列成密集陣型迎擊。
    藍玉拔出腰間長刀,聲如驚雷:“衝鋒!凡抵抗者,盡誅!”
    明軍將士持長矛向前突刺,扶桑武士雖悍勇,卻難敵明軍長矛陣的密集攻勢。
    陳林在主艦上指揮紅衣大炮轟擊,炮彈落在敵軍陣中,炸開的碎石與木屑飛濺,瞬間撕開一道缺口。
    藍玉趁機率軍切入,長刀劈下,將藤原的副將斬於馬下。
    藤原見勢不妙,率殘部退入濟州城。
    此城依山而建,城牆高丈餘,城門用硬木包裹鐵皮。
    藍玉圍攻城池三日,卻因地勢險峻而進展緩慢。
    鄭和獻策:“師傅,燕王殿下,末將觀城西北有一處水閘,若掘開堤岸,可引水灌城。”
    朱棣采納其計,令士兵在水閘兩側挖掘溝渠。
    當夜暴雨驟降,溝渠水位暴漲,燕軍打開水閘,洪水順著街道湧入濟州城。
    藤原的守軍在水中亂作一團,藍玉率軍從城門衝入,逐一肅清殘敵。
    此戰燕軍陣亡三百餘人,斬殺扶桑武士兩千,俘虜八百,濟州島自此納入明軍掌控。
    “清點物資,修複戰船,三日後續航。”
    朱棣站在濟州城頭,望著遠處的太平洋,“下一站,便是本州島。”
    船隊離開四國島,經對馬海峽進入大阪灣。
    扶桑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已集結戰船兩百艘,屯於灣內,意圖阻斷明軍航線。
    “足利的戰船多為中小型,靠人力劃槳,速度雖快,但防護薄弱。”
    陳林指著海圖,向朱棣與藍玉分析:“我建議用‘火船計’,趁南風起時,派滿載硫磺、油脂的小船衝擊敵陣。
    最後萬炮齊發,徹底覆滅倭國抵抗力量!”
    當日午後,南風漸起,陳林挑選五十艘快船,每船載三名士兵,船內堆滿幹草與火油。
    藍玉率水師主力在左側牽製,朱棣坐鎮主艦指揮。
    隨著陳林一聲令下,五十艘火船順著風向衝向扶桑船隊,士兵點燃火油後乘小艇撤離。
    火船撞入扶桑戰船群,火焰瞬間蔓延,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足利義滿的旗艦“天龍丸”被火船引燃,甲板上的武士紛紛跳海逃生。
    陳林趁機指揮“鎮燕號”衝擊,大炮連續轟擊,將“天龍丸”的桅杆轟斷。
    藍玉率騎兵在岸邊登陸,直搗足利義滿的大營。
    倭國武士雖拚死抵抗,但燕軍鐵騎衝鋒之勢如破竹,大營很快被攻破。
    足利義滿帶著數十名親信突圍,卻被朱高煦率輕騎追上。朱高煦手持長槍,一槍刺穿足利義滿的肩胛,將其生擒。
    此戰明軍大獲全勝,焚毀扶桑戰船一百五十艘,俘虜三千餘人,繳獲糧食、兵器無數。
    朱棣下令將俘虜中的工匠編入船隊,其餘士兵則.......
    船隊沿澱川逆流而上,直抵京都。
    倭國南北朝分裂,北朝天皇駐京都,南朝天皇據奈良,雙方聽聞明軍入境,均心生畏懼。
    北朝天皇派使者攜降書前來,願向明朝稱臣,年年納貢。
    朱棣在“鎮燕號”上接見使者,語氣威嚴:“告訴你們天皇,若真心歸降,需交出所有海防兵權,由藍玉將軍駐守京都,負責扶桑防務。”
    使者不敢反駁,點頭應諾。
    三日後,朱棣與藍玉率千名士兵進入京都。
    北朝天皇率文武百官在城門迎接,身著明黃色朝服的天皇彎腰行禮:“臣恭迎大明燕王殿下。”
    藍玉上前一步,宣讀朱元璋的詔書,明確扶桑為明朝藩屬,由藍玉任“倭國都指揮使”,統轄全島兵馬。
    “永昌侯”朱棣拍了拍藍玉的肩膀,“此處海路暢通,你需守住這處據點,為日後大明與美洲的往來保駕護航。”
    藍玉本和朱棣並不對付,但這時候,大家都是一心為國,沒必要表現的太明顯。
    “末將定不負殿下所托,守好倭國,待殿下在美洲立足,便率部前往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