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部隊集合驚動閆老西:咋這麽多人?
字數:4428 加入書籤
與此同時。
晉綏軍358團團部。
由於八路軍各部正在秘密的調集部隊,自然也就引起了楚雲飛的注意。
“八路正在大規模調動部隊,這是要幹嘛??”
“具體不清楚,不過,八路人倒是挺多的。”
孫銘匯報道:“就拿新一團來說,短短幾天,就集合了三四千人。”
“什麽?”
三四千人?
楚雲飛有些被嚇到了。
他要是沒記錯的話,蒼雲嶺之戰新一團才一千人左右,大戰之後,隻剩下幾百人。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展如此迅猛,八路發展部隊的速度也太快了。”楚雲飛感慨著。
孫銘繼續說道:“之前八路正在執行化整為零發展策略,所以,他們的發展速度很快……”
“這次集合部隊,從規模上來看,八路這次是要幹票大的。”
“隨時注意八路的動向……隨時向我匯報!”
“是,團座!”
方立功提醒道:“團座,二戰區長官有令……”
“我知道……”楚雲飛顯得有些不耐煩。
因為他知道,在閆老西在執行日軍的指令,配合其“囚籠政策”,並參與對八路軍的軍事摩擦。
意圖切斷八路軍與陝甘寧邊區的聯係。
所以,晉綏軍受日軍指揮,在百團大戰期間加強了對八路軍的軍事壓力。
例如,晉綏軍曾參與圍攻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並試圖切斷八路軍交通線。 ?
以及多次製造摩擦事件,如襲擊八路軍根據地、扣押八路軍幹部等,導致雙方矛盾激化。 ?
甚至,晉綏軍還曾配合日軍對八路軍進行“掃蕩”,並切斷根據地物資供應線,間接削弱了八路軍的作戰能力。
所以,楚雲飛也從中看出了一些苗頭,但內心極其不願意相信,這就是他一生追隨的黨國。
而現在,他更不願意束手旁觀,對八路不聞不問。
……
此時。
二戰區長官部。
“長官,根據各方消息稱,八路正在調動部隊……”
“他們想幹嘛?”
“還不清楚……”徐永昌:“從目前的情況看,八路看似在密謀一場大戰。”
“八路就那麽點人,掀不起風浪!”閆老西不以為然的。
此時,閆老西還不清楚,八路的強大將會是他遙不可及的存在。
太原失守後,山西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山西一半土地都淪陷敵手,晉綏軍也損失過半,舊政權幾乎全部癱瘓。
閆老西元氣大傷,此時他手裏沒有力量,隻能將全部的希望,都放在犧盟會上。
如果說以前是閆老西有意包庇八路在山西發展,等山西半壁江山都淪陷後,他對八路的發展近乎是縱容的姿態。
當時,華北地區政府機構中的人差不多跑光了,果黨的政權機構也已經癱瘓了。
在許多小城鎮,日偽政權還沒有建立,政權出現了一段真空期。
此前我軍派往山西各縣的犧盟會特派員,直接扶正,瞬間就拿到了不少縣、區、村的政權。
另外,我軍還安排了一個縣長培訓班,選了40人特派員,直接培養成縣長。
當然有些縣長、團長的提名還是要經過閆老西同意的,可在這個節骨眼上,也就是走個流程。
閆老西誰也靠不了,隻能靠犧盟會,我軍提名的人大多都通過了。
政權拿到了大半,新軍的領導權也基本拿到了。
新軍名義上是閆老西的部隊,但部隊的實際領導權卻掌握在我軍人手裏。
新軍兵力最多的時候,有50個團,主力部隊超5萬人,都快趕上八路軍的編製了。
12月事變後,大部分的新軍部隊直接改旗易幟,在我軍人的帶領下,直接融入了八路軍120師、129師的序列中。
八路軍一口就吃成了胖子。
所以說,八路軍的崛起,閆老西“難辭其咎”。
隻是此時的他還沒意識到不對勁。
等八路組織的百團戰役展開後,閆老西將會感受到八路軍的可怕。
……
另一邊,裏隆村。
八路總部機關。
參謀長匯報道:“首長,各部隊已經完成了戰前爆破器材、糧食等物資調配,並動員民眾協助運輸和情報收集。”
“由於日軍封鎖嚴密,我軍主要依賴地方根據地自產補給,彈藥仍麵臨短缺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軍由於部隊發展過快,戰鬥素養無法跟上……”
雖然,自1939年初開始,對部隊擴充太快、裝備缺乏有所察覺的八路軍總部便連續發布了整軍訓令。
要求加強部隊的正規建設,並積極提高各級幹部的軍事、政治和文化水平。
對於八路軍士兵來說,其主要的作戰技能包括投彈、射擊和拚刺。
就投彈來說,由於八路軍普遍缺乏重型武器裝備,僅有的火炮也因為沒有彈藥補充而對實戰無用。
至於射擊來,對彈藥的消耗量無疑是巨大的。
投彈可以用木製代替,射擊卻必須實彈才有訓練的效果。
由於果黨方麵的克扣,配發下的彈藥經常不足。
根據之前的統計,今年1、2月份八路軍共消耗:步機槍彈4048500粒、迫擊炮彈566顆、山炮彈78顆、手榴彈78500顆。
這讓八路雪上加霜。
況且,為保證作戰,即便打靶必須提供實彈,但卻要嚴格分配。
這使得一般戰士很難獲得訓練機會,其射擊技術也始終在較低水平徘徊。
雖然,江晨上交了一批物資,但總不能臨陣磨槍吧!
剩下的隻有拚刺刀了。
就拚刺來講,自紅軍時代開始就是我軍的看家本領,但麵對營養狀況良好、單兵作戰能力極強的日軍來說,大批老兵都難以招架,何況新兵蛋子呢?
一方免八路軍士兵在體能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麵,竟然連拚刺的刺刀都十分缺乏
刺刀並非簡單的軍工製造品,需要較好的鋼材與鍛造工藝。
因此,抗戰初期,八路軍刺刀的供給異常緊缺。
為了彌補短板,我軍更是強調發揮投彈殺傷與近戰肉搏的作戰能力。
副總指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現在,我們隻能把希望寄托在江晨的身上了!”
參謀長:“對了,首長,對於江晨的編製,我們應該給什麽呢?”
“江晨有多少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