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江湖人稱“小比亞迪”

字數:7402   加入書籤

A+A-


    “照這麽說,橡膠配方已經攻克了?”
    許易有點驚訝孔輝科技這邊的進度了。
    “橡膠配方我們與國內頭部輪胎橡膠廠都有過合作,進行研發,最終決定使用三元乙丙橡膠(EPDM),初期樣品的彈性模量和氣密性都跟得上。
    但是耐疲勞次數以及,耐老化性還待進一步測試,我們也在努力加快這個進度……”
    郭孔輝道。
    從硬件層麵講,空氣懸掛的核心部件是空氣彈簧,而空氣彈簧的關鍵就是橡膠氣囊。
    橡膠配方直接影響氣囊的各項性能指標。
    包括壽命、密封性和舒適性這些。
    聽完他的解釋,許易大概理解了。
    之前很多外界人士,以為空氣懸掛的難點在於國產造不出橡膠,這話其實有點扯。
    頂級的橡膠配方,是很難。
    可別忘了,華夏也是全球最大的橡膠消耗與橡膠製品工業大國。
    論輪胎消耗,誰能幹得過國內?
    隨著上下遊供應鏈發達,搞出個可供汽車空懸使用的橡膠配方,還真不是什麽難事。
    就是後續的驗證、測試、定向優化比較費事。
    這些都是汽車產業定製化的需求。
    新配方落地也是需要長周期驗證和優化的,拿“耐老化性”測試來說,要保證在不同氣候環境下,58年內無裂紋。
    實驗室模擬環境加快,也要固定周期。
    “嗯,空懸的配置在卡車貨運領域上已經很普遍了,要發展到乘用車市場上,其實邏輯也是相通的……”
    許易接了一句。
    他很樂於和專業人士討論技術應用與思路。
    之前也說過,空氣懸掛在載重和輕量化上有優勢。
    車子越重,用空氣懸掛越有優勢、成本上也越劃算。
    “燃油車一兩噸的重量,當然犯不上使用空氣懸掛,再加上進口昂貴,定製周期長,所以空懸市場一直打不開。
    但新能源車就不同了,一台新能源轎車的質量都能輕鬆超過2.2噸。
    如果是那種大型的SUV和MPV,質量最少是2.7噸以上,甚至到3噸多。
    單純用機械彈簧去承重成本太高,也太吃力。
    所以我認為隨著新能源車的市場占用率不斷擴大,空懸這套底盤減震係統,將發展成為比較常見的核心部件,甚至是高端新能源的剛需。”
    許易緩緩說道。
    兩噸至兩噸重量以下的車型,使用空懸追求的是駕駛質感、抬高車身的通過性,屬於“錦上添花”。
    但超過2.5噸以上的汽車,使用空懸就變成一種“剛需”了。
    除了要更高的承重能力外,還可以滿足輕量化的需求。
    像三噸以上的車子,都不會采用傳統的單一機械彈簧。
    否則車身自重和金屬疲勞就夠你受的。
    且車身過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不光轉彎慣性會很恐怖,底盤操縱性變得很難兼顧,對刹車係統要求也更變態,四活塞卡鉗大刹車盤都隻是起步。
    除此之外防撞安全設計還要升級,還得堆料。
    這麽一連串的問題,想要尋求解決方案。
    那還不如一開始直接減重!
    所以。
    空氣懸掛、液壓懸掛、電磁懸掛……
    總得選一樣。
    液壓懸掛和電磁懸掛的專利更複雜,研發成本更高。
    現階段的空懸雖然看起來“高端”,反倒是成本最低、研發難度最容易的選項。
    ——
    聽完許易的這番話。
    這位老院士的眼神愈發明亮起來!
    郭孔輝沒想到,在今天居然能碰到一位理念和預期與自己完全相符的業內人士!
    而且還這麽年輕。
    早在兩年前,他就有類似的想法了。
    隨著這兩年新能源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內心主攻空懸的理念,也變得愈發堅定!!
    他不止一次在業內人士,和投資機構麵前,述說過自己心中的理念。
    但傳統主機廠選擇麵很廣,能進口不一定要國產。
    而投資機構更現實了,隻在乎眼前利益。
    別說什麽華夏汽車的發展前景、國內行業大趨勢。
    人家根本不關心啊。
    就一句話。
    能掙錢嗎?
    不能掙錢費這勁幹嘛?
    就算能掙錢,你說要辛辛苦苦搞兩三年,將來市場還不一定能超過百億,那回報周期和回報率也忒低了。
    砸錢幹點其他的,不比這強?
    …
    “許總,真沒想到你的觀點和我家老爺子想的,幾乎嚴絲合縫!”
    郭川渾身一震,驚歎道。
    可以看到。
    老院士雖然沒說話,情緒並不平靜。
    搞研發的最在意的就是技術理念相符了,雙方要深入合作,一定要在理念上互相認同。
    否則哪怕有錢有資源,研發的技術路線不受重視也難得到發揮。
    他都這個歲數了。
    國產空氣懸掛這個項目,極有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個研發項目。
    帶著兒子和一幫學生創業,說追求夢想那有點虛,起碼也是想真正做出點能令震動行業的東西!
    “嗯,我們星辰汽車的下一款車,是一台大尺寸的新能源SUV。
    所以我們這次過來,不光是要談采購,而是想大規模現金投資入股,雙方深入聯合研發,專利共享,加快國產空懸的落地……”
    許易說明來意。
    收購孔輝是勢在必得的一件事,有了對方的團隊,將來底盤最核心的自研空懸部件,才能做到遙遙領先於行業!!
    不過。
    當他說到大規模投資入股,現場孔輝團隊的幾名核心高層,麵色卻沒那麽輕鬆了,甚至有遲疑。
    特別是郭孔輝,作為整個技術團隊的主導人,也不是第一次創業了,心中自有一番抱負,自然不想丟失控製權。
    何況還要共享專利。
    這不是錢的問題。
    就在這時。
    許易的下一句話接上了。
    “我們星辰汽車首批采購量需要五萬套,如果新車發布順利,全年起碼需要十萬套空氣懸掛供應。”
    …
    ——啊?
    奪少?!
    五萬…十萬套??!
    郭川忍不住瞪大了眼珠子。
    在場其他核心團隊成員,同樣開始呼吸急促了。
    很難壓製著激烈的情緒。
    說實話。
    上來就要收購控製權,還要專利共享,的確很過分啊。
    是非常令人難以信服的那種。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
    孔輝科技目前的預期,其實隻要把空氣懸掛盡快量產落地,首年訂單量能交付三萬套,那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大成功了。
    畢竟預期是預期,結合現在的國內市場,每年三萬套已經相當了不得了。
    到時候研發出來,他們也得找主機廠出貨才行。
    而星辰汽車,卻直接把答案拿出來,擺在臉上了。
    “郭院士,我們星辰的想法也不是要控製技術路線,而是幫助孔輝以最快速度成長實現國產空懸產業化,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支持。
    畢竟按照現有進度,不加快發展,搞不好還要拉長兩年的研發和量產落地周期。
    就算我們星辰這邊看好國產空懸,也不一定等得及這個周期。
    況且我們還有充足的現金流,拿來支持後續的研發資金,在所有新勢力車企裏,沒有比我們星辰汽車更重視底層研發的企業了。”
    許易給出必要理由。
    隨著在行業裏嶄露頭角,星辰汽車“研發狂”的名聲也漸漸傳出去了。
    不光三電和各種關鍵的部件搞自研,就連半導體這種也要插一手,主打能做的自己都做了。
    為了發展和掙錢,連老頭樂都還沒停產呢。
    說好聽點,這叫“不拘小節”。
    說難聽點,簡直是“不擇手段”啊!!
    這風格、這作風……不禁讓人聯想到另一家知名新能源頭部車企。
    於是。
    近期星辰汽車又有了“小比亞迪”之稱。
    就是不知道比亞迪內部對此怎麽看了。
    很多人表示好奇。
    ……
    “這下我們真得好好考慮考慮了。”
    郭孔輝露出無奈的笑。
    星辰汽車開出的這個條件,遠遠超過他們自研空氣懸掛所帶來的階段性成果。
    他不光要為自己的家族負責,也得為整個公司參與深度研發的幾十名學生負責,大家都是股權持有者。
    肯參與進來做這種辛苦的底層研發,一幹就是好幾年,大家也希望能賣個“好價錢”。
    “許總,我想再問一個問題,你對底盤零部件領域未來的發展怎麽看?”
    郭孔輝卻又問道。
    許易略微琢磨了幾秒,然後給出答案:“造車底盤是整體化工程,無論是轉向、製動和懸架,互相都離不開,而且是木桶效應,取最短的那塊打分。
    所以單單搞定某個底盤核心部件供應,也並不是我們星辰汽車的最終目的,一定要做整體化自研和係統調校工程。”
    郭孔輝心裏感慨油然而生:“看來我們的共識達成了一致了。”
    隻有對造車領域和底盤硬件有深刻理解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造車不是拚圖。
    哪怕把所有的部件,都按九十分的標準拚好,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九十分的答卷。
    很大程度還要依托於數據調校。
    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最後能成功的,一定是對這點有清晰認知的企業。
    同理孔輝科技自研空氣懸掛,也隻是一個起點,未來他們想做的是依托空氣懸掛為核心的一整套底盤係統方案,成為高端供應鏈的一員。
    這麽一來,才能和主機廠鎖死得更深,讓市場規模爆發的新能源高端汽車離不開他們。
    許易也是這麽想的。
    但他更喜歡“反客為主”!
    ……
    郭孔輝對眼前這位年輕創業者的觀點,感到很滿意。
    能有這份認知,難怪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取得巨大的成功。
    不像行業內某些蟲豸。
    看似努力造車,享盡上下供應鏈資源,國家政策托舉,實際也就一眼望到頭了。
    雙方團隊因為觀點的契合,合作進行得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