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媒體的追蹤
字數:4957 加入書籤
1. 畫展前夜
市美術館的燈光在雨夜中泛著溫暖的黃暈,像一顆浮在黑暗中的明珠。王鳳娟站在展廳中央,看著工作人員最後調整她那些畫作的位置。她的紡織女工係列被安排在入口處的主題展區,每幅畫都配著精致的金屬畫框,在射燈下顯得格外莊重。
“王阿姨,這幅《接線》我們放在主展牆上了。“年輕的女策展人小跑過來,鼻尖上還掛著細密的汗珠,“明天開幕式會有很多媒體,您準備好了嗎?“
王鳳娟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圍裙邊,盡管今天她穿著周梅給她新買的藏青色套裝,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麽安全感。她抬頭看向那幅被重點展示的畫——畫中的年輕女工正全神貫注地操作著紡織機,陽光透過車間的天窗灑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圈毛茸茸的金邊。
“我...我不太會說話。“王鳳娟的聲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沒關係,您就講講畫裏的故事。“策展人笑著遞給她一杯熱茶,“觀眾最愛聽真實的人生經曆。“
茶水氤氳的熱氣模糊了王鳳娟的視線,恍惚間她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嘈雜的車間,聽見機器轟鳴,感受到指尖紗線粗糙的觸感。一陣冷風吹進展廳,她不禁打了個寒顫。
“媽,都布置好了嗎?“周梅的聲音從門口傳來,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麵上敲出清脆的聲響。她今天加班到很晚,發梢還帶著雨水,臉上的妝容卻依然精致。
王鳳娟轉過身,看見兒媳身後還跟著李強和婷婷。小姑娘穿著紅色連衣裙,像隻歡快的小鳥一樣撲過來抱住她的腿。
“奶奶的畫好漂亮!“婷婷仰起臉,大眼睛在燈光下閃閃發亮。
王鳳娟彎腰摸了摸孫女的頭發,柔軟的發絲從她粗糙的指間滑過。她突然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有過這樣順滑的長發,每天編成兩條粗辮子,在紡織機前晃啊晃。
“媽,緊張嗎?“李強走過來,輕輕攬住母親的肩膀。他今天特意穿了西裝,領帶卻歪歪扭扭的,顯然是臨時學的打法。
王鳳娟搖搖頭,又點點頭。她其實分不清自己是緊張還是別的什麽情緒。就像四十年前站在勞模領獎台上時一樣,胸口堵著一團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走吧,回家休息。“周梅接過婆婆手中的茶杯,觸到她冰涼的手指時微微皺眉,“明天會是個大日子。“
走出美術館時,雨已經停了。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像是有人撒了一把碎鑽在深藍色的絲絨上。王鳳娟回頭看了一眼,美術館的玻璃幕牆映出他們一家人的身影——高矮不一,卻緊緊依偎在一起。
2. 開幕式的閃光燈
第二天清晨,陽光出奇地好。王鳳娟站在鏡子前,看著周梅為她化的淡妝——淺淺的粉底遮住了她最深的皺紋,淡淡的眼影讓那雙渾濁的眼睛重新有了神采。她摸了摸別在衣領上的“三八紅旗手“獎章,冰涼的金屬觸感讓她稍稍安心。
“奶奶像明星!“婷婷圍著她轉圈,紅色的小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歡快的節奏。
美術館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王鳳娟一下車就被閃光燈晃得睜不開眼,無數話筒伸到她麵前,問題像雨點一樣砸來:
“王阿姨,您為什麽選擇畫紡織女工?“
“您如何看待老一輩女性被埋沒的才華?“
“您的故事激勵了很多年輕女性,有什麽想對她們說的嗎?“
王鳳娟僵在原地,喉嚨像被什麽東西堵住了。她能感覺到汗水正順著後背往下滑,浸濕了新買的內衣。就在這時,一隻溫暖的手握住了她的。
“各位媒體朋友,請有序提問。“周梅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沉穩有力,“我婆婆更習慣一對一的交流。“
王鳳娟側頭看向兒媳,陽光透過周梅的發絲,在她臉上投下細碎的金色光斑。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什麽叫“依靠“。
開幕式進行得很順利。當王鳳娟站在自己的畫作前,講述那些塵封的往事時,觀眾席上不時傳來抽泣聲。她看到不少年輕女孩紅著眼睛,用手機拍下她的每一幅畫;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們頻頻點頭,仿佛在畫中認出了自己的影子。
“最後這幅《告別》,畫的是我離開紡織廠那天。“王鳳娟的聲音漸漸不再顫抖,“我抱著紙箱走出大門,回頭看了一眼...“
展廳裏安靜得能聽見空調運轉的嗡嗡聲。陽光透過天窗灑在那幅畫上——年輕的王鳳娟站在廠門口,懷裏抱著紙箱,身後是巨大的“紅星紡織廠“招牌。畫中的她隻露出側臉,但那種不舍與決絕卻透過每一筆線條傳遞出來。
“我沒想到,四十年後,我能用這種方式回到那裏。“王鳳娟輕聲說,手指輕輕觸碰畫框。
3. 意外的重逢
簽售環節開始後,王鳳娟坐在長桌後,機械地在畫冊上簽著自己的名字。她的手腕已經發酸,但排隊的人依然看不到盡頭。
“下一位。“工作人員例行公事地喊道。
一個坐著輪椅的老人被推上前來。他穿著筆挺的中山裝,稀疏的白發梳得一絲不苟,胸前別著幾枚褪色的勳章。
王鳳娟的筆尖頓住了。她緩緩抬頭,對上一雙熟悉又陌生的眼睛——眼瞼下垂,布滿老年斑,但那銳利的目光卻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樣。
“鄭...鄭書記?“她的聲音哽住了。
老人顫抖著伸出手:“小王啊...沒想到這輩子還能見到你。“
王鳳娟的手被他握住,那觸感幹枯卻有力。記憶如潮水般湧來——當年就是這位鄭書記親自給她戴上大紅花,拍著她的肩膀說“好好幹“。
“您...您還記得我?“
“怎麽不記得!“鄭書記的聲音沙啞卻洪亮,“紅星廠最年輕的技術標兵,一天接線頭1072個的紀錄保持者!“他指了指輪椅後麵站著的年輕人,“這是我孫子,在省工會工作。他看到報道,專門帶我來找你。“
王鳳娟的眼眶濕潤了。她沒想到,在別人眼中,她從來不隻是“李強的母親“或“周梅的婆婆“,而是一個有自己名字和成就的人——王鳳娟,那個創造過紀錄的紡織女工。
“小王啊,“鄭書記湊近一些,身上帶著淡淡的藥味,“當年廠裏對不起你。那麽好的苗子...應該送去大學深造的...“
一滴淚水終於掙脫眼眶,落在簽售桌上。王鳳娟急忙用手去擦,卻越擦越多。周梅悄悄遞來紙巾,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
“不怪廠裏。“王鳳娟深吸一口氣,“那時候...大家都這麽過來的。“
鄭書記搖搖頭,從懷裏掏出一本發黃的相冊:“我給你帶了些東西。“
相冊翻開,是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年輕的王鳳娟在機器前操作,在光榮榜前微笑,在表彰會上發言...每一張旁邊都工整地標注著日期和事件。
“我退休前整理的廠史資料。“鄭書記的聲音裏帶著驕傲,“你可是我們廠的驕傲啊!“
王鳳娟再也控製不住,淚水如決堤般湧出。四十年來,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那個被遺忘的自己——年輕,自信,眼中閃著光。
4. 家庭的漣漪
畫展結束後,王鳳娟的名氣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電視台做了專題報道,社交媒體上她的故事被瘋狂轉發,甚至還有出版社聯係她出畫冊。
但最讓她意外的,是家人的變化。
李強開始主動承擔更多家務,甚至學著做飯。周梅推掉了幾個加班,陪她去參加後續的訪談活動。而婷婷,則驕傲地向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炫耀:“我奶奶是大畫家!“
一個周末的傍晚,王鳳娟坐在陽台上翻看鄭書記給她的相冊。夕陽把整個客廳染成橘紅色,空氣中飄著李強燉的排骨湯香氣。
“媽。“周梅走過來,手裏拿著一個精致的禮盒,“送給您。“
王鳳娟打開盒子,裏麵是一套高級水彩顏料和一支專業畫筆。筆杆上刻著幾個小字:“給最棒的王鳳娟女士“。
“我...“王鳳娟的喉嚨發緊,“我不知道該說什麽...“
“那就畫畫吧。“周梅在她身邊蹲下,眼睛亮晶晶的,“畫您想畫的任何東西。“
窗外,夕陽漸漸西沉,最後一縷金光透過茉莉花的葉片,在禮盒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王鳳娟輕輕撫摸著那支畫筆,突然明白了——她的人生,或許可以從這裏重新開始。
5. 新的畫布
夜深了,王鳳娟坐在書桌前,麵前攤開一張全新的畫紙。她蘸了蘸顏料,筆尖懸在紙上,遲遲沒有落下。
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進來,在畫紙上投下一道銀色的線。遠處傳來幾聲犬吠,又很快歸於寂靜。
王鳳娟的筆終於落下——不是紡織機,不是領獎台,而是一張餐桌。桌邊坐著四個人:白發蒼蒼的她,西裝筆挺的李強,職業裝打扮的周梅,還有紮著小辮子的婷婷。桌上擺著一盆熱氣騰騰的排骨湯,窗台上,茉莉花開得正盛。
這幅畫,她決定取名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