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 章 科技發展之路

字數:5798   加入書籤

A+A-


    九月中旬的陽興縣,空氣中彌漫的不再是往日的沉悶與懈怠,而是一種帶著勃勃生機的躁動。
    持續一個多月的高壓態勢與雷厲風行的改革舉措,改變著這座縣城的肌理與麵貌。
    李毅飛用行動向全縣宣告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信號:陽興的發展之路,不容任何人、任何勢力阻撓破壞!敢伸手,必被斬!
    曾經被群眾詬病為“衙門”的縣政務服務中心,如今麵貌煥然一新。
    所有服務窗口全部開放,工作人員身著統一製服,麵帶職業化微笑,精神飽滿。
    門口顯眼處張貼著清晰明了的辦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清單。
    引導員主動迎上前詢問需求,精準分流。最令人驚奇的是,每個窗口旁都擺放著一個醒目的評價器。
    一位剛辦完營業執照變更的小老板,按照提示,在“效率”和“態度”兩項上都點了“非常滿意”,笑著對窗口人員說:“真沒想到,三天就搞定了!
    以前找黃牛都得等一周!”窗口裏的年輕姑娘也回以真誠的微笑,心裏湧起一種奇異的滿足感——這是被認可的成就感,而非以往麻木的機械操作。
    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的感受最為直接。“檢查少了,服務多了!”成了許多老板的口頭禪。
    以前隔三差五、名目繁多的“指導檢查”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相關部門主動上門宣講政策、答疑解惑。
    一位開小五金加工廠的老板感慨:以前最怕穿製服的上門,現在工商和消防的同誌來,是真心實意幫我們解決消防隱患、規範財務,感覺像是‘娘家人’!
    營商環境的改善,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滋養著市場經濟的土壤。
    變化最大的,當屬幾家曾經死氣沉沉的國有企業。
    海洋重工的車間裏,不再是嗑瓜子、喝茶聊天的景象。
    在幾位來自燕京大學的年輕博士、碩士帶領下(他們被工人們私下尊稱為“京裏來的小老師”),技術骨幹們圍著幾台曾經蒙塵的精密加工中心,聚精會神地學習操作、編程和故障診斷。
    老舊的車床經過專家團隊的“妙手回春”,重新煥發活力,加工精度顯著提升。
    深海造船廠的船塢裏,焊花飛濺得更加密集有序,新設備的轟鳴聲透著力量感。
    雖然離徹底扭虧為盈尚有距離,但那份久違的“幹活”的勁頭和希望,已經重新在工人心中點燃。
    環保局的執法不再是簡單的“一刀切”關停。
    對於存在汙染隱患的中小企業,趙開亮親自帶隊,組織技術力量上門,“一廠一策”製定整改方案,並積極協調縣裏有限的環保專項資金予以扶持。
    幾家積極配合、迅速完成改造升級的企業,還意外地拿到了縣政府的“綠色轉型補貼”,老板們喜出望外。
    而對於極少數拒不整改、偷排漏排的“釘子戶”,縣政府的態度異常堅決——勸退清場!
    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種“幫扶+鐵腕”並行的策略,贏得了大多數企業的理解和尊重,也讓陽興的天空和水體,開始重現久違的清澈。
    最樸實的感受來自老百姓。街坊鄰居們發現,街角堆放的垃圾清理得更及時了,以前常聞到的怪味少了。
    更重要的是,家門口的企業開始招工了!海洋重工、幾家完成環保改造的紡織廠、化工廠,都貼出了擴招的告示。
    雖然工資待遇還談不上優厚,但對於不少賦閑在家的青壯年來說,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比什麽都強。
    經濟的微循環,正悄然帶動著消費市場的回暖,街邊小店的生意也好了起來。
    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政府工作人員中悄然流傳。不少窗口人員和基層幹部發現,自己的工作強度明顯加大了,處理的事情更複雜了,加班也成了常態。
    但奇怪的是,每當看到辦事群眾滿意的笑臉,聽到一句真誠的“謝謝”,心裏竟會湧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暖洋洋的充實感和價值感。
    這種陌生的令人有些“害怕”的滿足感,像一種悄然滋生的“怪病”,卻讓許多人幹起活來,少了抱怨,多了主動。
    站在辦公室窗前,李毅飛俯瞰著這座正在蘇醒的縣城,心中湧動著更宏大的藍圖。
    眼前的向好局麵令人欣慰,但他深知,這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陽興的產業布局,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缺乏一根有力的主線將其串聯成璀璨的項鏈——產業分散,不成集群!
    他拿起電話,撥通了縣委書記賈磊的辦公室:“書記,有空嗎?關於陽興下一步的發展,有些想法想跟您匯報。”
    很快,李毅飛坐在了賈磊對麵。他攤開一張手繪的簡易陽興縣地圖,上麵用不同顏色的筆圈圈點點。
    “書記,這段時間,大家的努力看到了成效,局麵算是初步打開了。”李毅飛指著地圖,“但您看,我們的企業分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海洋重工在城西,造船廠在江邊,幾個紡織廠、小機械廠分散在城東和郊區。
    物流成本高,產業鏈上下遊協作困難,資源共享更是無從談起。這種‘天女散花’的狀態,嚴重製約了我們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規模效應的形成!”
    賈磊看著地圖,深以為然地點點頭:“是啊,毅飛,這個問題我也意識到了。你有什麽具體的想法?”
    “建立陽興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李毅飛的手指重重地點在地圖上一塊靠近主幹道、交通便利、發展空間較大的區域,“劃出這片區域,集中建設標準化廠房、完善基礎設施、提供政策優惠!
    把那些有發展潛力,但受限於場地和分散經營的中小製造企業,特別是為海洋重工和造船廠做配套的零部件企業,有技術升級需求的紡織企業,引導、鼓勵他們搬遷入園!
    形成‘龍頭企業+配套集群’的產業生態!這樣,信息、物流、技術、人才都能高效流動,抱團取暖,才能抵禦更大的市場風浪!”
    “好!集中發展,形成合力!這個思路好!”賈磊眼睛一亮,對這個規劃非常認同,“就像打仗一樣,兵力不能分散!
    集中優勢兵力才能打殲滅戰!我全力支持!土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縣委這邊立刻啟動程序!”
    李毅飛點點頭,接著拋出了更超前的構想:“書記,還有一個更長遠也更具挑戰性的項目,想跟您探討——建設我們陽興縣自己的現代化垃圾綜合處理與資源再生中心!”
    “垃圾處理中心?”賈磊一愣,下意識地皺起眉頭,顯然對這個提議有些意外,甚至帶著點本能的排斥,“毅飛啊,垃圾……不就是找個地方埋起來嗎?
    咱們現在不也有垃圾填埋場?花大價錢搞這個處理中心……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在他的傳統認知裏,垃圾處理是純粹的投入和麻煩,跟發展經濟似乎沾不上邊。
    李毅飛微微一笑,知道需要給書記“科普”一下了。他拿出筆記本,上麵記錄著一些關鍵數據和構想。
    “書記,時代不同了。傳統的填埋,不僅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汙染地下水,產生惡臭和甲烷溫室氣體,是巨大的環境隱患!
    而且,垃圾,其實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李毅飛的聲音帶著一種技術官僚特有的說服力。
    “一個現代化的處理中心,核心是兩條線:一是焚燒發電,二是資源回收。” “您看,”他指著筆記本上的數據,“一噸生活垃圾,經過充分焚燒,可以產生大約300500度電!
    如果我們日處理能力達到1000噸,就能發電30萬50萬度!
    這些電,一部分可以供我們園區甚至縣城使用,富餘的可以並入電網銷售!這就是能源再生!
    另外,他繼續解釋,“垃圾裏分揀出的金屬、塑料、紙張、玻璃,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寶貴資源!
    經過處理,能變成新的原材料,重新進入生產循環!這叫資源循環利用!
    更重要的是,李毅飛的聲音帶著前瞻性的興奮,“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垃圾處理能力將成為城市的剛需!
    如果我們陽興能率先建成一座技術先進處理能力強且環保達標的大型綜合處理中心,未來不僅可以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甚至可以承接周邊縣市處理不了的垃圾!
    這可是要收費的!處理費加上售電收入、資源回收收益……這不僅僅是一個環保項目,更是一個能創造穩定財政收入、甚至盈利的綠色產業項目!”
    “垃圾……還能變成錢?!”賈磊聽得目瞪口呆,世界觀仿佛被刷新了。
    他原本以為就是個花錢買清淨的“賠錢貨”,沒想到裏麵藏著這麽大的經濟賬!
    他那雙原本帶著困惑的眼睛,瞬間迸發出精明的光芒。隻要跟“增收”、“產業”、“賺錢”掛鉤,對他這個縣委書記來說,吸引力就是致命的!
    “幹!必須幹!”賈磊一拍大腿,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毅飛,你這個想法太超前了!眼光獨到!
    既能解決環保大難題,又能變廢為寶,還能給縣財政開源!一舉三得!不,是一舉多得!縣委全力支持!需要協調什麽資源,你盡管提!”
    看著賈磊從茫然到興奮的轉變,李毅飛心中了然。他沒有點破的是,推動這個項目,還有一層更深遠的考量——政績與科技製高點!
    他清晰地記得在燕京大學聽過的一場前沿講座,主講人正是國內固廢資源化領域的頂尖學者。
    講座中提到,基於高效焚燒、智能分選和煙氣深度淨化的新一代垃圾處理技術,已經在小規模試驗中展現出遠超傳統方式的效能和環保性,正處於產業化推廣的前夜。
    誰能率先引入並成功應用這套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的城市環保競賽和循環經濟浪潮中,占據標杆性的位置!
    “如果能把燕大這套先進技術引入陽興……”李毅飛心中念頭飛轉,“這不僅僅是一個處理中心,更是一個國家級的技術示範工程!
    對陽興而言,是巨大的政治資本和發展機遇!對燕大而言,是寶貴的產業化試驗田和成果轉化基地!這是真正的雙贏!”
    這個念頭,如同火種,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他決定,在推動開發區立項的同時,立刻著手與燕京大學進行接觸,力爭將這個代表著未來方向的“綠色引擎”,牢牢植入陽興這片正在複蘇的土地!
    陽興縣的發展,在破除了舊有的沉屙積弊後,正被李毅飛擘畫出一幅更加宏大、更具科技含量和可持續性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