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地窩子

字數:4453   加入書籤

A+A-


    彭援朝知道周景明的意思。
    一夥人畢竟是臨時組織起來的,相互都不夠熟悉、信任。
    幹活之前讓他們親眼見到真金白銀,一是要解除眾人不相信在這裏能淘到金子的疑惑,證明找金苗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安心。
    二是要刺激大夥的勞動積極性,能踏踏實實幹活,少惹事兒。
    隻要見了金子,這些心裏懷著小心思的新手,攆他們走都不會走,肯定什麽意見都沒了。
    彭援朝看看沙坑裏的糞便,讓徐有良送來一個還沒楔上把的鏟子,他親自動手,將糞便鏟出來,甩進河道裏,又把回填的泥沙鏟除出來倒在一邊,直到見底。
    周景明則是讓武陽拿來一個金鬥子,等著彭援朝用鏟子在坑裏鑿出一些泥沙,鏟入金鬥子,這才朝著河邊走去。
    所有人立馬都跟了上來。
    周景明蹲在河邊淺水中的一塊卵石上麵,將金鬥子放入冰涼的水裏,貼著水麵輕輕搖晃,泥漿化成渾水漂走,大點的礫石、沙子扒拉到外麵,最後金鬥子底部剩下的一小撮烏砂隨著晃出金鬥子的水散開,露出三小粒黃澄澄的金砂。
    這是那些新手這輩子第一次見到天然的金子,既新奇又興奮。
    周景明把那三粒金砂攏在一起,用指頭遞給武陽,幾個新手立刻圍了過去,這個接過來看看,那個接過去瞧瞧,眼睛湊得老近近,偏又連呼吸都有意控製著,像是怕出氣出大了,把金砂吹出手心。
    看著他們一副小心翼翼的新奇模樣,周景明覺得好笑。
    但想想自己當初剛接觸到金砂時的情形,何嚐不是這樣。
    別看隻是三粒麥麩皮大小的金屑,但金子真的很重,能明顯地感覺到它壓著手皮那“沉甸甸”的份量。
    在幾人看得差不多的時候,彭援朝從兜裏掏出上次用來裝金粒的青黴素小玻璃瓶子,將金砂接過去,跟踩點時弄到的那兩粒金砂放在一起,蓋上橡膠皮塞,挨個在幾人耳邊晃晃。
    金砂碰撞玻璃發出的清脆聲音,撥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弦。
    “好好幹吧,同誌們!這山裏的河道,很多地方都含有金砂,但像這種隨便一小鏟子泥沙就能淘出金子的地方,還真不多,以後這地兒,能不能守住,就要看大家夥的了。”
    彭援朝將玻璃瓶裝入自己的衣兜:“接下來,咱們要做的事兒,就是安營紮寨,抓緊時間,能不能早點住上一個能遮風避雨的暖和地兒,就看大家賣不賣力了。”
    見了金子,一個個都顯得很興奮,好像忘了身上的疲憊,紛紛點頭。
    隨後,彭援朝讓武陽和徐有良領著其餘人去山坡的林子裏,挑選些木把,把帶進山的鏟子、十字鎬楔上把子。
    等到幾人拿了斧頭往小半島後邊的林子鑽進去以後,彭援朝給周景明遞了支煙:“兄弟,你覺得地窩子建在這小半島什麽地方好?”
    “不能建島上,要建咱們建在坡腳,離河岸高一些的位置。”
    周景明轉頭看著背後的山坡:“就扼住上小半島的地方就行。”
    彭援朝看看山坡,又看看小半島:“有四五十多米,會不會遠了一些?要我說還是小半島上好,方便看東西。”
    “遠點無所謂,隻是幾步路的事兒,又不是看不見。這山裏邊不同那些戈壁灘,雖然降雨也很少,但等進入六到八月的雨季,還是出現接連幾天雨的情況,甚至出現大暴雨,要是下得太大,漲了洪水,建在小半島上的地窩子可能會進水,到時候,連容身的地方都沒有。”
    “這小半島我覺著挺高了,應該不會有那麽大的水吧?這山裏的水能漲那麽大?”
    “這可難說,要是不會被衝,這小島上的卵石啥的,是怎麽來的,總不可能是被人搬上來放著的吧?其實你看看兩岸水流切割的留下的土坎就知道,水有可能漲多大……建一次地窩子要不少力氣,咱們還是考慮得周全一點,有備無患。
    再說了,刨出的地窩子,離水近,底下也容易潮,時間長了容易病,不是什麽好事兒。
    還有,要是被人針對,你是願意被人圍在這小半島上,被逼無奈,選擇跳水,還是在山坡林子邊緣,有個遮擋,有個退路!”
    聽到最後這句話,彭援朝臉色也跟著變得凝重:“有道理,就按你說的來……你看小半島正對著的那一小片林間的草地咋樣?”
    周景明看了看:“我也覺得那兒不錯!”
    事情就這麽定了下來。
    隻是挑選幾根木棒楔工具,對於農村出來的人,是經常幹的事兒。
    武陽等人進去沒多長時間,就砍了十多根木棒出來,然後就在林子邊緣,用斧頭進行簡單修理、楔把。
    等到楔好兩把十字鎬和兩把鏟子的時候,彭援朝去圈定了挖地窩子的位置,分出四人先刨著。
    地窩子,是在沙漠化地區一種簡陋的居住方式。
    五零年代,建設兵團進駐疆域屯墾戍邊,本著不與民爭地、爭利的原則,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天山南北興建了一大批團場。
    很多企業和新城鎮就是在這些地方的基礎上誕生的。
    他們所居住的地窩子也成了當年艱苦創業的標誌。
    地窩子的挖製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從地上向下挖一個深兩米左右,長六米左右、寬四米的土坑,上麵用粗樹幹做檁條,用細樹枝做椽子,鋪上樹條或蘆葦,撒上一層麥草,蓋上一些碎土,然後糊上一層厚厚的草泥,最後從坑邊挖出條斜波伸到地麵作為進出的通道,就算大功告成。
    不過,淘金隊伍所需的地窩子,隻是住上小半年的臨時住所,並不需要像長期住房那樣,要裝門、抹泥漿、夯土牆。
    像這樣弄的,在現在這年頭,大概也就隻有牧民會這麽做。
    牧民遊牧轉場,南北反複穿梭上千裏,逐水而牧,逐水而居。
    阿勒泰的冬天漫長寒冷,暴雪狂風肆虐,在炎熱的夏牧場還能住在氈房裏,可到了冬季,就隻能住在地窩子。
    也正是因此,在冬牧場上,能看到不少每年冬季使用的,修築得比較好的地窩子。
    能容納十人居住的地窩子,麵積太小不行,這也就注定,所需要挖掘的土方量不少。
    等到工具楔上木把,十人齊上陣,或是鏟土,或是挖掘。
    在這流金淌銀的河邊,一個個精神亢奮,想不賣力都不行。
    整整挖了三天時間,算是清理出一個麵積差不多十平米,深兩米的土坑,砍來樺樹木杆做檁條、椽子,用河邊割來的幹枯蘆葦鋪上厚厚一層,又往上麵蓋上帶來的塑料布,糊上一層草泥,算是完成了建造。
    在地窩子裏邊靠牆的位置,就用留下的土台子來作為睡覺的床。
    在靠近出入通道位置的左側,則是用沙灘上撿來的石塊,和著稀泥糊了一個土灶用來做飯,並斜著鑿出一個土洞作為煙道,在外麵又用石頭、稀泥加高煙囪。
    還在地窩子中間位置,留了個窗,讓外麵光線得以進來。
    不然,就這地窩子裏邊,大白天都昏暗一片。
    有透明的塑料布繃著窗框,倒也不用擔心雨雪進來,到了天熱的時候,還能開窗透氣。
    因為是在地下的坑裏,為防止雨季雨水灌入,還專門在土灶一角,鑿了個土洞通往低矮處,用於排水,地窩子周邊,也提前挖了排水溝。
    周景明他們建造的地窩子,算是在淘金隊伍裏邊,弄得比較講究的。
    那些不講究的隊伍,往往弄得很粗糙,恐怕還沒口裏人挖個墓穴弄得好。
    也正是因此,在外麵露宿了三天的一幫子人,總算有了個遮風避寒的地方。
    晚上躺在鋪了厚厚幹草的土床上,那一刻的舒坦,讓眾人覺得這幾天所出的大力氣都是值得的。
    也就在這一晚,越漸陰霾的天氣,終於落下了早在兩天前就覺得會來的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