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課本蒸汽船與月圓前的七道微光
字數:4698 加入書籤
(一)學堂晨課:玉米籽裏的“現代數字啟蒙”
天剛亮,格物學堂的木窗就被晨光推開。小夏抱著一摞麻紙走進教室,紙上是蘇晴連夜畫的“數字插圖”——紅筆勾的計算器旁,畫著咧嘴笑的玉米,阿拉伯數字“110”像排隊的小娃娃,旁邊注著“一顆玉米換半勺米,十顆玉米換一碗粥”的小字。
二十多個孩子立刻圍上來,指尖輕輕戳著紙上的計算器。“這鐵盒子是啥?”紮羊角辮的阿桃仰著小臉問。小夏抓來一把曬幹的玉米籽,撒在木桌上:“這叫計算器,能算清糧食有多少、船期有多遠。你們看,一顆玉米是‘1’,兩顆是‘2’,要是學堂每天要煮五碗粥,十天要多少顆玉米?”
孩子們立刻埋頭數玉米籽,阿豆的動作最快——這個總因算不清學堂柴火數被雜役責備的小男孩,把五堆玉米籽擺成一排,每堆十顆,突然拍手:“是五十顆!”小夏蹲下來,把趙磊連夜發的“簡易乘法表”貼在黑板上,用炭筆圈出“5×10=50”:“對啦,學會這個,以後算碼頭的船運量、田裏的收成,都不用數到手指發麻。”
課間時,阿豆攥著一張畫滿玉米的紙找到小夏,紙上歪歪扭扭寫著“阿豆×玉米=飽飯”。“小夏姐姐,我以後要學會算所有數,再也不讓學堂缺柴火、缺糧食。”小夏摸著他的頭,把林薇發的“糧食估算表”抄給他:“等你學會這個,就能幫李大人算明年要種多少玉米啦。”
與此同時,阿哲扛著一卷麻布去了通商碼頭。麻布上是陳默當年畫的蒸汽船草圖,他在船底“熱水罐”的位置補了紅色標記,找到正在修船的老周:“周伯,您看這‘熱水罐’,燒開水產生的蒸汽能推船走,比等風來快一倍!”
老周接過草圖,手指在“熱水罐”的接口處敲了敲:“這鐵罐子要是漏了,船不就沉了?去年有艘貨船就是鐵桶漏水,連人帶貨都沒了。”阿哲趕緊掏出手機,調出趙磊發的“橡膠圈密封原理動畫”——畫麵裏,三層橡膠圈像軟木塞一樣堵住罐口,水怎麽晃都漏不出來。“您看,罐口加三層橡膠圈,就像咱們蓋酒壇時墊的麻布,嚴絲合縫。”
老周湊到手機屏幕前,反複看了三遍,突然拍了下大腿:“要是真能成,以後去鄰國安南運絲綢,就不用等半個月的南風了!”他立刻召集碼頭的六個船工,找來鐵皮、鉚釘和橡膠(去年陳默留下的存貨),當場就對著草圖敲敲打打,鐵砧聲在碼頭響了一上午。
(二)破廟驚變:薄荷水與暗道裏的“前後夾擊”
正午的太陽剛過頭頂,李大人的隨從就騎著快馬趕來,馬脖子上的鈴鐺響得急促。“小夏姑娘、阿哲公子,不好了!”隨從翻身下馬,手裏攥著一張染了墨的紙條,紙條邊緣還沾著麥麩,“黑商隊的殘餘躲在城外的破廟,昨晚劫了給學堂送糧食的車,還放話說‘要找你們倆算賬,把現代來的本事都搶了’!”
小夏的心猛地一沉——那車糧食是學堂孩子們半個月的口糧,要是沒了,阿豆他們就要餓肚子。她立刻在後台發消息,附帶紙條的照片:“陳默哥!黑商殘餘出來了,劫了學堂的糧車,怎麽辦?”
不到一分鍾,陳默的消息就彈了出來,還附了張手繪的破廟地圖:“當年我們抓黑商頭目時,破廟後院有個暗道,能通到山後的小溪,是他們以前藏贓物的地方。讓李大人帶十個人從正麵圍堵,你們倆從暗道繞到後麵,堵住他們的退路,別讓他們從溪邊跑了。”
林薇緊接著發了條語音,語氣裏帶著急意:“暗道裏常年積水,又黑又滑,記得帶火把和防滑的草繩,再帶點煮好的薄荷水——暗道裏潮,萬一受了風寒,能應急。”蘇晴還補了張“暗道逃生示意圖”,用紅筆標出容易滑倒的積水坑。
阿哲立刻跑去學堂的兵器架,取了兩把磨得發亮的短劍——是當年陳默留下的,劍鞘上還刻著“守”字。小夏則去廚房,把早上煮好的薄荷水裝進兩個葫蘆裏,又找雜役要了兩捆草繩,綁在褲腿上防滑。兩人跟著隨從趕到破廟時,李大人已帶著十個兵丁在廟外待命,手裏的長矛映著太陽,閃著冷光。
“你們從暗道走,我們在廟前喊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李大人壓低聲音,把一把火把塞進阿哲手裏。小夏和阿哲繞到廟後,撥開齊腰的雜草,果然看到一個被石板蓋住的暗道入口——石板上還留著陳默當年刻的“×”標記,是他們當年做的記號。
阿哲掀開石板,一股潮濕的黴味撲麵而來。他舉著火把先走進去,暗道隻有半人高,兩人隻能彎腰前行,草繩在積水裏擦出“嘩啦”聲。走了約莫五十步,前方突然傳來微弱的火光,還夾雜著男人的咳嗽聲——是黑商在裏麵抽煙。
“別出聲。”阿哲把火把湊近地麵,借著光看清有三個黑商靠在牆邊,手裏的刀放在腿上,正盯著廟前的方向。他和小夏悄悄繞到他們身後,阿哲突然撲上去,一把奪下最左邊那人的刀;小夏則舉起葫蘆,對著另一個人的後背輕輕敲了敲,對方剛回頭,就被她用葫蘆底砸中手腕,刀“哐當”一聲掉在水裏。
“有人!”第三個黑商剛要喊,阿哲的短劍已經架在他脖子上。就在這時,廟外傳來李大人的喊聲:“裏麵的人聽著,再不出來,我們就放箭了!”黑商們麵麵相覷,沒等反應過來,廟門就被踹開,兵丁們舉著長矛衝進來,前後夾擊,沒半個時辰就把七個黑商殘餘全捆了起來。
押著黑商走出破廟時,李大人握著小夏的手,指節都在發白:“多虧了你們,不然這車糧食沒了,學堂的孩子這個月就要餓肚子。”小夏把一個葫蘆遞給李大人:“這是薄荷水,讓兄弟們喝點,暗道裏潮,別染了風寒。”兵丁們接過葫蘆,喝了一口,薄荷的清涼瞬間驅散了疲憊,有人笑著說:“這水比涼茶還管用!”
(三)玉米田的“鏽病急救”與月圓前的倒計時
解決了黑商的事,小夏和阿哲第二天一早就去了玉米田。此時的玉米已經抽穗,金黃的穗子垂在杆上,風一吹就沙沙響,像在唱豐收的歌。可走了沒幾步,阿哲突然蹲下來,指著一株玉米的葉子:“小夏,你看這葉子,怎麽發黃了?還有褐色的小點。”
小夏湊過去,發現葉子背麵有一層暗紅色的粉末,輕輕一碰就沾在指尖。她立刻掏出手機,拍下葉子的照片發給林薇,還附了句:“玉米葉子發黃,有褐色小點,是不是生病了?”
林薇的回複來得很快,還帶了張“玉米鏽病對比圖”:“是玉米鏽病,是潮濕天氣容易生的病,要是不治,半個月就能蔓延整片田,玉米穗會變空。當年我們也遇到過,蘇晴畫過‘石灰水調配圖’,你按‘石灰1斤、水10斤’的比例調,用掃帚蘸著灑在葉子上,三天噴一次,噴兩次就能好。”
蘇晴還特意發了條消息:“讓百姓噴的時候戴草帽、墊麻布,石灰水別濺到眼睛和手上,要是濺到了,趕緊用清水衝。”小夏把消息念給阿哲聽,兩人立刻去找李大人要了二十斤石灰,在田邊的小溪旁調石灰水——阿哲負責攪拌,小夏則用木棍測量水量,確保比例沒差錯。
下午時,災區的五個百姓也趕來幫忙——他們是聽說小夏和阿哲要救玉米田,特意從十裏外的帳篷區過來的。“小夏姑娘,當年你們幫我們治風寒,現在我們幫你們救玉米,這是應該的。”老農王伯扛著掃帚,第一個走進玉米田。
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蘸石灰水灑葉子,有人幫著抬石灰桶,阿豆也跟著跑來,拿著小掃帚幫矮株的玉米灑藥水。“小夏姐姐,這石灰水真能治好玉米嗎?”阿豆仰著頭問。小夏點點頭:“當然能,等玉米治好了,秋天就能收好多玉米,咱們能煮玉米粥、烤玉米,還能留著明年當種子。”
三天後,兩人再去玉米田時,之前發黃的葉子已經轉綠,褐色的小點也消失了,玉米穗子變得更飽滿。王伯摸著玉米穗,笑得眼睛都眯了:“你們這些從現代來的人,不光會治人,還會治莊稼,真是幫了我們大忙!”小夏笑著遞給他一張“玉米日常護理表”:“這上麵寫著怎麽防病蟲害,以後按這個做,玉米就能長得更好。”
日子一天天過去,學堂的“現代基礎課本”編完了第一冊——裏麵有蘇晴畫的數字插圖、趙磊寫的乘法口訣、林薇加的健康小貼士,最後一頁還貼了張孩子們的合影,阿豆在照片裏舉著寫滿數字的紙,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碼頭的蒸汽船也有了進展,老周帶著船工們把“熱水罐”裝在了船底,還在罐口加了三層橡膠圈,試裝時一滴水都沒漏。
這天晚上,小夏和阿哲坐在暖閣裏,爐炭火還在劈啪響,烤玉米的甜香似乎還飄在空氣裏。阿哲掏出手機,點開日曆——距離月圓之夜,還有七天。“咱們得把蒸汽船的進度記下來,回去跟趙磊哥細說。”他說著,打開備忘錄,一筆一劃寫下:“大夏國三年冬,通商碼頭蒸汽船‘熱水罐’安裝完成,試裝無泄漏,預計月圓後可試航。”
小夏則翻開《健康手劄》,在空白頁寫下新的內容:“今日教阿豆算糧食收成,他說以後要當‘會算數字、會種莊稼、會幫人治病’的人。玉米田的鏽病已治好,王伯說要留最好的玉米穗當種子,明年種滿整個山坡。”寫完,她還畫了株小小的玉米,玉米穗上掛著一顆星星,旁邊寫著“送給阿豆”。
兩人把消息發給後台,很快就收到了回複。陳默發了張照片——《四人行》番外已經打印出來,放在辦公室的桌上,旁邊擺著當年他們穿越時帶的玉米種子;趙磊發了段視頻,視頻裏他把幾袋玉米片擺在桌上,笑著說:“等你們回來,咱們邊吃玉米片邊聽你們講蒸汽船的事;林薇則說,要把小夏畫的玉米插圖加到《健康手劄》的扉頁,讓以後來大夏國的人都能看到;蘇晴還在畫“蒸汽船啟航”的插圖,畫裏的船帆上寫著“跨時空”三個字。
暖閣的梨木椅上,還留著兩人坐過的痕跡;窗外的燈塔,依舊亮著暖黃的光,把光線灑在格物學堂的屋頂上;玉米田的方向,月光像一層銀霜,蓋在飽滿的玉米穗上。小夏和阿哲看著手機屏幕上的消息,相視一笑——他們知道,這場在大夏國的“停留”快要結束,但那些編好的課本、待航的蒸汽船、治好的玉米田,還有孩子們的笑聲,會像燈塔的光一樣,一直留在這片土地上,等著下一個月圓,等著新的故事繼續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