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掉下餡餅

字數:8276   加入書籤

A+A-


    曹彬看向那人,笑道:“王大人,你說笑了,我還能有什麽好事發生啊?”
    這王大人不是別人,正是郭宗訓心心念念的王著!
    而其餘二人也正是楊徽之與鄭起。
    隻見王著意味深長地看向曹彬,微笑道:“勿謂言之不預啊!”
    “曹都監是最早跟著梁王的人,絕對的心腹是也,今後定然前途無量……”
    楊徽之與鄭起也紛紛笑著附和。
    曹彬挑了挑眉,這段時間因為郭宗訓的命令,他從未與任何其他官員說過話。
    說實在的,他雖不結黨,但不讓與其他官員交流著實憋得慌!
    如今這三人加入皇子行營,用郭宗訓的話說,那就是自己人,自然能無所顧忌地好好交流!
    他也終於有可以說話的人了。
    而且王著與他的私人關係本就不錯……
    於是,曹彬笑著說道:
    “三位大人就莫要取笑我了!”
    “倒是你們三人,如今都成了皇子行營的人,咱們今後可要齊心協力,好好輔佐梁王啊!”
    “你們可不知道,三位宰相大人可都是搶著要當梁王的老師,可梁王偏偏指名要你們三人來……”
    楊徽之與鄭起都不由地愣了愣,眼裏閃過強烈的震驚!
    當初,他們二人接到這個命令時都有些不明所以。
    他們一個是右拾遺,一個是禦史,雖然一直恪守本分、勤勉做事。
    但放在偌大的大周朝堂內,他們終究是渺小的。
    更何況這本就是個亂世,文官的地位本就不高,而且三位宰相又正值壯年。
    他們都很清楚,這輩子很難再有攀登文官頂峰的機會了。
    現實也正是如此!
    酸棗門前送行時,他們都隻能站在最後。
    根本就沒機會接觸梁王,更不可能得到陛下的重用。
    可運氣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突然就砸在了他們頭上,把他們砸得暈頭轉向。
    以至於他們怎麽都想不通,陛下為何會突然想起他們?
    甚至還讓他們去教導梁王!
    他們可都不傻,梁王何許人也?
    那可是陛下在酸棗門前親自證明過的神童,隻要不出意外,將來的太子之位必定是他的!
    而讓他們進入皇子行營,還負責教導梁王,這不就是對他們這些文官最大的信任與重用嗎?
    但此時此刻,他們終於明白了:
    原來不是陛下突然想起了他們,而是梁王指名道姓要的他們。
    換句話說,這天大的餡餅,是梁王挑著喂到他們嘴裏的。
    更重要的是,這餡餅可是連三位宰相都搶著要的……
    一時間,他們內心感激不已!
    更有種終遇明主的感動!
    如果梁王在場,他們恨不得給他磕一百個響頭……
    可他們仍舊納悶:梁王為何會指名道姓地要自己呢?
    明明沒什麽交集……
    與他們不同,王著似乎一點也不關心這個問題。
    他與那二人是一起接到這個命令的,也是一起沒日沒夜,終於在剛剛趕到了滄州,趕到了中軍大營這裏。
    整個過程中,他似乎一點關於這方麵的疑惑也沒有!
    二人曾問過他,他也隻是“說去了就知道了”……
    而此時,二人在既感動又疑惑的時候,王著卻已經拉著曹彬走到一旁,在其耳邊輕聲問道:
    “曹都監,可否如實告訴我,剛剛你說的那句話,是否是梁王故意讓你這麽說的?”
    曹彬愣了愣,震驚地看向王著,但很快他又恢複了平靜,笑著說道:“不重要,不重要……”
    王著也跟著笑了起來,意味深長地說道:“看來咱們這位明主是有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啊……”
    曹彬仍舊沒有說話,因為這個他是真的不知道。
    就在此時,內班太監突然走了過來,清了清嗓子,大聲問道:
    “曹彬何在?”
    “陛下口諭……”
    曹彬愣了愣,連忙跪下行禮:
    “末將在,恭聽聖上口諭!”
    其餘三人也都連忙跪倒在地。
    “奉陛下口諭,曹彬獻策有功,今日起晉升為皇子行營都部署,同三品……”
    曹彬徹底懵了!
    晉升為都部署?
    還同三品?
    可我什麽都沒做啊!
    又何來的獻策有功?
    獻什麽策?
    有什麽功?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他扭頭看向王著,卻發現王著正對自己露出愈發意味深長的微笑。
    他不由得心中暗道:
    王大人果然厲害,竟然又被他說中了!
    難怪梁王會指名要他來……
    正想著,那內班太監突然說道:“還不領命謝恩?”
    曹彬這才猛然反應過來:“微臣領命,謝陛下聖恩!”
    見內班太監直接轉身離去,曹彬長舒一口氣!
    剛剛楊徽之、鄭起聽聞是梁王指名要他們時,那臉上流露出的感激、激動之情,他還曆曆在目。
    此時此刻,他竟同樣有種天上突然掉餡餅,正砸在他嘴裏的感覺!
    而且,這還是第二次……
    他再次看向王著:“王大人,又被你猜到了,可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難道又是梁王……”
    正說著,卻突然聽到了一道粗獷的聲音:
    “曹都監!”
    “過來一下,本將軍有話要問你!”
    曹彬回頭看去,正是行色匆匆的“韓瞪眼”韓通,他的語氣算不得客氣,也並沒有多無禮。
    因為誰都知道,此人就是這麽個語氣,急躁起來甚至在陛下麵前也控製不好語氣。
    所以沒人會因此介意。
    本就官職比他低,曹彬自然小跑著迎了上去,而且之前郭宗訓有交代過,遇到韓通,務必要保持好關係。
    “不知韓將軍找下官所謂何事?”曹彬拱手行禮。
    韓通看了看左右,大大咧咧地一把攬住曹彬的肩膀,往無人的地方走去。
    邊走邊輕聲說道:
    “我時間不多,我馬上就要隨陛下出征!”
    “你務必實話相告,剛剛梁王在中軍大營的建議,真的是你想出來的?”
    曹彬愣了愣:“什、什麽建議?”
    韓通皺了皺眉,剛要開口,不料遠處突然響起了一道呼喊聲:
    “韓將軍,陛下馬上就要出征了……”
    韓通回頭看了眼那人,又回轉頭深深看向不知如何開口的曹彬,耐著性子等了片刻,突然沒好氣地說道:
    “算逑了,你個悶葫蘆,問了也白問,我走了……”
    說罷,便扔下曹彬一溜煙狂奔而去。
    看著韓通離去的背影,曹彬似乎終於明白了,不禁自言自語道:“果然又是殿下的手筆!”
    “唉,殿下如此厚恩,讓我何以為報啊……”
    話音剛落,背後突然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既然自己人,何言回報?”
    曹彬猛地一怔,連忙轉身看去,當即跪倒在地:“末將參見梁王殿下!”
    此時,王著三人也連忙走了過來跪倒參拜:“微臣參見梁王殿下!”
    郭宗訓微笑著點了點頭:“終於等到三位愛卿了,走,回帳內細聊……”
    郭宗訓並沒有隨郭榮一起率領騎兵先行出發。
    他當然想與郭榮一起,畢竟他還要隨時盯著老爹郭榮,免得老爹受傷或者出現任何意外,真的像曆史上那樣驟然病逝。
    而且隨老爹一起上戰場,他說不定能找到更多可以裝比……
    啊呸!
    是找到更多人前顯聖的機會!
    將自己的神童的形象發揚光大……
    可理智告訴他,這種事情就別想了。
    首先老爹郭榮對自己已經是越來越疼愛了,自己在他心中神童的形象也越來越牢固。
    這種情況下,老爹是絕不可能讓自己這個六歲的兒子跟著他到戰場上冒險的!
    試問哪個父親會讓年僅六歲的寶貝兒子上戰場?
    打死都不可能!
    六歲能跟隨老爹北伐已經是天大的幸運了,就別指望上戰場這種無腦的事了。
    其次,據史書記載,此次攻打寧州,寧州刺史王洪本就是不戰而降。
    那投降速度,簡直是滑跪!
    都不用打仗,老爹自然應該不會有什麽危險。
    而且老爹郭榮近來的身體和氣色明顯好了很多,隻分別兩三天左右應該問題不大。
    另外,此次最大的功勞自己已經搶到手了,趙匡胤隻是跟著跑跑路,能搶到什麽功勞?
    雖然不是自己人前顯聖,但功勞給在曹彬身上恰到好處!
    畢竟自己是需要扶植曹彬的,往後自己還得繼續幫曹彬、韓通等心腹武將搶過功勞,讓他們快速發展實力。
    隻有這樣,在老爹郭榮萬一還是像曆史上那樣突然病逝時,自己才有力量嚐試對抗趙大!
    剛剛韓通與曹彬勾肩搭背的那一幕他也正好看到了。
    不出意外的話,韓通肯定是在詢問曹彬獻策的事情。
    隻要他問了,那韓通就一定會開始動搖,然後後麵的事情定會讓他完全相信自己之前說的話。
    這正是將功勞安在曹彬身上的另一個好處。
    接下來,自己隻要跟隨張永德的主力大軍一起穩步進發,在寧州與老爹匯合就行了!
    想到此,他不禁勾起了嘴角:
    這就是有劇本的好處啊……
    好了!
    王著三人已經趕來了,我也終於可以開始推行下麵的計劃了……
    看著麵前的三人,郭宗訓的嘴角愈發地上揚了起來!
    不久後。
    曹彬帶領行營的甲士們正筆直地守在皇子營帳外,不許任何人靠近!
    而皇子營帳內,王著、楊徽之、鄭起三人紛紛端坐在座椅上,不約而同的看向主位上年僅六歲的郭宗訓,等待著他說話。
    郭宗訓掃視了一眼眾人,雖然臉上依舊稚嫩,但神態氣質卻已然頗有皇家威嚴:
    “你們是不是都很好奇,本王為何放著三位宰相不要,偏偏讓父皇把你們三人召來?”
    ——————————————
    說明:
    1、關於寧州刺史王洪投降,《資治通鑒》中關於此事的原文為:“壬辰,郭榮到達乾寧軍,契丹寧州刺史王洪率城投降”。
    《舊五代史》中的原文是:“(顯德六年)壬辰,至乾寧軍,偽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
    其他史料也有記載,四月辛卯(四月十六日),柴榮抵達滄州,壬辰(四月十七日),柴榮抵達乾寧軍,契丹寧州刺史王洪舉城投降。
    這投降速度的確是滑跪!
    2、關於六歲上戰場的事情,中國古代幾乎沒有這樣的事情。
    三國時期的夏侯榮13 歲隨軍戰死:
    夏侯榮是曹魏名將夏侯淵的幼子,自幼聰慧,《三國誌》注引《世語》記載其 “字幼權,幼聰惠,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夏侯淵在定軍山之戰中被黃忠斬殺,時年 13 歲的夏侯榮隨軍在側。
    北朝時期的蕭摩訶也是13歲從軍上戰場,之前有過介紹,就不贅述了。
    宋朝的嶽雲是12歲從軍:
    嶽雲是鼎鼎大名的嶽飛之子,《宋史?嶽雲傳》記載,他 “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他12歲就參與對金作戰,多次衝鋒陷陣,甚至因功被授予 “保義郎” 等職。
    但古代六歲上戰場的例子的確沒有查到,也有可能是筆者資料沒查全。
    不過近代肯定是有的!
    蘇聯時期的謝爾蓋?阿列什科夫就是6歲上戰場。
    而國內抗戰時期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向小小英雄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