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大幹一場
字數:5332 加入書籤
當一個人有了確定的目標,並為之奮鬥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充實且快樂。
忙碌了一輩子的郭榮,就特別喜歡並享受這種感覺。
而自從趙匡胤陳橋兵變失敗後,郭榮也的確忙了一小段時間,他以雷霆手段對朝堂進行了徹底的清算。
這過程中,就連宰相王溥都被踢出了宰相的隊伍,甚至連與趙匡義聯姻的符家也受到了一定的懲罰,更別提一般的文臣與禁軍中的那些人了。
不過整體的原則還是以坦白從寬為準,並沒有發生多少流血事件。
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人被貶、被罷免,自然就有人升、有人被重用。
這些人都不傻,雖然趙匡胤沒有被定謀反的罪名,但他們都知道,不管怎樣,這就是趙匡胤與太子博弈失敗的後果。
他們這些人能有機會晉升,自然少不了太子的作用。
故而,這些人幾乎都以太子馬首是瞻。
而後來,太子郭宗訓更是一股腦甩出的什麽軍事大院、政委製度、軍事院校、一條鞭法、成立國企、甚至包括成立農業開發局、商業開發局等建議。
更是直接把那些人看高潮了,他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借此機會各施所長,證明自己的才能,也能讓未來的繼承人對自己青睞有加。
也正因如此,整個朝堂的精神麵貌都煥然一新。
而郭榮更是直接擼起袖子,準備繼續大幹一場。
隻可惜,偏偏有個“小管家”管著他,每日盯著他按時就餐、準時休息、好好吃藥,完全不讓他親自上手,更不不許他為此操心。
至於那些建議,用好大兒的話說就是,東西已經給出來了,能不能用、用哪些、怎麽用,那都是那些大臣們該去操心的事!
公司都不養閑人,更何況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朝廷!
“迫”於自己的身體與好大兒的孝心,郭榮無奈,隻能再次恢複到無聊的日子,眼睜睜看著好大兒與滿朝文武忙碌並快樂著。
他這皇帝儼然成了一個象征性的符號!
滿朝文武甚至有些隻認太子不認他這個皇帝的意思了。
氣歸氣,但他也是真的欣慰!
這不,短短三年的時間!
這臭小子已經幹出來不少讓人瞠目結舌的成績。
事實上,郭宗訓這三年也的確算得上是嘔心瀝血:
軍事上,他實現了三權分立:
成立樞密院掌調兵權,最高長官“樞密使”由他老爹郭榮親任,避免像宋朝“文官掌樞密”的外行指揮。
而樞密院的職能則是製定戰略、調動軍隊(需皇帝聖旨批準)、管理軍事檔案,無治軍權(不得幹預日常訓練)。
然後成立“三衙”掌治軍權,在原有的殿前司與侍衛司的基礎上,又新增了親衛司組成“三衙”,最高長官一律為“都指揮使”,由皇帝任命(任期3年,不得連任),擔任這三司都指揮使的自然就是李重進、張永德與韓瞪眼!
而這“三衙”的職能則是日常訓練、士兵管理、軍紀維護,無調兵權(軍隊調動需樞密院聖旨)。
除此之外,軍隊的作戰權則交由臨時將帥,即戰時由皇帝從“將帥人才庫”(樞密院選拔的優秀將領)中任命主帥,持“尚方寶劍”統領部隊。
戰後主帥交權,士兵回三衙建製,避免“將專兵”。
除了這三權分立外,郭宗訓還將人事、後勤、監督、訓練這四權收歸朝廷:
在禁軍分類方麵,追求精銳化加分區製衡:
京營禁軍5萬:分“拱衛營”、“巡城營”,每營三千到五千人,營將定期輪崗(1年1換)。
野戰禁軍10萬:分“河東軍”(防契丹)、“淮南軍”(防南唐)、“關西軍”(防後蜀),每軍34萬,2年換防1次(將領與士兵同換,避免與地方勾結)。
基層編製方麵,實行軍、營、都、隊、夥(1夥10人),夥長由士兵選舉(報都頭批準),如此也能增強士兵的歸屬感。
當然,這些都是參考郭榮原有的“精簡禁軍”政策,並改進明朝衛所製“編製臃腫”的弊端,實現京營與野戰分離,避免京城禁軍被一人掌控。
而基層選舉夥長則可以規避將領“私兵化”。
而將領選拔方麵,打破世襲,所有將領唯才是舉:
要求六成將領必須來自基層士兵晉升(考軍功或訓練)、三成來自武舉(考騎射或兵法)、一成來自將門子弟(需嚴格考核,不得世襲)。
然後嚴格實行考核:每年1次,查“軍功、軍紀、忠誠度”(監軍加禦史評估),優秀者升,不合格者降。
至於任免規則方麵:
高層(三衙長官或樞密使):由皇帝直接任命,任期35年,不得連任。
中層(營將):由三衙提名,樞密院審核,到皇帝批準,任期2年,然後輪崗。
基層(都頭):由營將提名,報三衙備案,任期1年。
這些則是參考現代“幹部考核製”,規避五代“世襲領兵”!
畢竟基層晉升為主,將領更懂士兵,也更忠於皇帝,任期製加上輪崗也能避免長期掌權。
而監督與紀律體係方麵:
成立了監軍司,其實在郭宗訓看來,就和八路軍的政委體係差不多。
實現軍政分離,將領管軍事,監軍抓紀律,並對部隊進行“忠君愛國”的教育,作戰或訓練時,將領說了算,紀律教育方麵,監軍說了算!
而對監軍也有相關的指標考核,特別是“忠君愛國”的教育方麵,這是重中之重!
至於後勤集權方麵:
軍糧由戶部“軍糧司”直接供應到營,監軍與營將共同監督發放(避免將領扣糧)。
軍餉由戶部“軍餉司”每月直接發士兵手中,將領不經手。
武器則由工部“軍器監”統一製造,驗收合格後發禁軍,定期檢查。
士兵保障方麵:
在各軍設“軍醫所”,免費治病,陣亡士兵給10年軍餉作為撫恤,傷殘士兵安排雜役,為其安排後路。
這些則是參考現代“後勤社會化”,規避五代“將領控後勤”,直接斷了將領“控兵之根”!
後勤全由朝廷掌控,士兵忠於皇帝而非將領,隻要保障到位,便能減少士兵嘩變的動機。
至於訓練與戰備體係方麵,實行實戰化訓練:
首先由樞密院加三衙製定《實戰訓練大綱》,練騎射、陣法、協同作戰(模擬與契丹或者南唐作戰)。
京營每月訓25天,野戰軍每月訓20天(其餘時間巡邏)。
然後定期演習:半年1次京營演習,1年1次野戰演習,皇帝、太子或者其親命官員檢閱,成績納入考核。
至於最重要的情報方麵,成立諜報司(屬樞密院),主要收集契丹、南唐等敵國情報,為作戰提供信息。
這些則都是參考現代“實戰化訓練”,規避宋朝“重文輕武”!
一切以“打贏”為目標,不搞形式主義!
而郭宗訓之前成立的龍影衛,則隻服務於郭宗訓一個人,甚至到現在都沒人知道這個機構的存在!
難嗎?
自然難!
畢竟時代不同,照搬上一世的現代製度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必須“入鄉隨俗”進行優化。
但好在郭宗訓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他下麵有內閣、有各部門的人才,上麵有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的“五代第一明君”老爹郭榮!
這大概就是一個頂級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創業的優勢!
當你想幹什麽的時候,所有的資源都會向你靠攏!
特別是在老爹對朝堂進行了一番徹底清洗後,所有將領都無比配合。
而這又不得不說,留趙匡胤一條命當真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畢竟,有這麽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那裏,隻要不傻,誰會不乖乖服從?
當然,這隻是郭宗訓與一眾大臣們目前能想到的最優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最優解。
但還是那句話,改革是要一直堅持下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優化製度,這本就是一條不斷前進且走不完的路!
還不得不提一句的就是軍事大院與軍事院校。
在老爹的全力支持下,禁軍所有高層將領的家屬全都被集中安置在京都劃撥的一片區域居住,並配上了嚴密的“安保”護其周全。
自然有些人不願意,但老爹郭榮親自宴請了那些將領與家屬,老爹更是不斷以趙匡胤為例子,各種旁敲側擊,再加上韓通、張永德二人的以身作則,他們又如何能不乖乖服從?
至於軍事院校,這也是為何郭宗訓會留著趙匡胤的最大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