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建小屋搞出租
字數:2039 加入書籤
飛雲終於如願搬進了新房,可這份 “如願” 裏藏著不少委屈 —— 新房周圍沒有像樣的圍牆,隻用帶刺的荊棘胡亂圍了一圈,風一吹,荊棘枝搖搖晃晃,連像樣的遮擋都做不到;圍牆的出口是個用樹枝捆成的柵欄門,門上掛著一把鏽跡斑斑的大鐵鎖,鎖芯都快鏽死了,鑰匙插進去得來回擰好幾下才能打開。其實有沒有鎖都一樣,屋裏空蕩蕩的,除了一張床、一個舊衣櫃,再也沒有值錢的物件,連 “家徒四壁” 都不足以形容這份簡陋。
從屋裏走出來,要先下一個土月台 —— 月台是用黃土夯的,高低不平,下雨天還容易打滑;打開街門,再爬上一段三米長的陡坡,才能走到旁邊的村道上。飛雲看著這樣的 “新家”,心裏滿是無奈 —— 沒有分到土地,自己又沒工作,留在這兒隻能靠肖興那點工資過日子,連給孩子買塊糖都得算計。思來想去,她還是決定帶著兩個孩子回南方娘家暫住一段時間,既能省下點開支,也能讓孩子跟姥姥姥爺親近親近。
飛雲走後,肖興成了 “獨居戶”,每天早出晚歸,兩點一線地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學校離新家有四五裏路,騎自行車要十多分鍾,要是遇上刮風下雨,就得推著車走,褲腳總被泥水濺得滿是斑點。可即便這樣,他也沒覺得苦 —— 隻要想到妻兒,想到等攢夠了錢就能把家裏收拾得好一點,他就覺得有盼頭。那時周邊的小煤窯正紅火,中秋節前後,煤窯主們都開著拖拉機,整箱整箱地往家裏搬蘋果、搬月餅,有的還會給工人發福利,場麵熱鬧得很。而肖興的孩子們,隻能站在路邊,眼睜睜看著別人大口吃著月餅、啃著蘋果,眼裏滿是羨慕,卻連一句 “想吃” 都不敢說 —— 他們知道,家裏沒錢買。每次看到這一幕,肖興的心裏都像被針紮一樣疼,酸楚得說不出話來。
經曆了這些事,肖興漸漸明白:社會就像一個大熔爐,也像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校。這裏麵有規則,也有 “潛規則”;有公平,也有 “特殊”。值得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關鍵看你會不會觀察、會不會思考。那些善於學習、懂得適應的人,就能成長得快;而那些不懂變通、不會觀察的人,不僅不會進步,反而會被現實甩在後麵。
他坐在新房的門檻上,看著遠處的夕陽慢慢落下,心裏不再像以前那樣迷茫。他知道,以後的路還會有很多困難,但隻要自己多觀察、多學習,守住本心,就一定能帶著家人,慢慢過上好日子。
那年秋天,他趁著周六周日的空閑,找了幾個匠人,把新房剩下的幾個房間做了牆麵整治 —— 先抹上一層厚厚的水泥,等幹透了再刷上白灰,整整忙了三天,房間終於顯得亮堂起來。那時,妻子飛雲還在南方打工,沒能親眼看見家裏的變化。
新房東山頭到東邊村道,有十多米的空地。有村民跟肖興建議:“這塊地空著可惜,不如整個地基,將來蓋個小屋,租出去也能添份收入。” 肖興覺得有理,便利用早晚的時間,把上次蓋房剩下的磚石一塊塊搬過去,壘起了一片四米寬、七米長的地基,高度剛好和村道持平。看著整齊的地基,他仿佛已經看到了將來小屋租出去後,家裏多了份穩定收入的模樣。
不久後,飛雲從南方回來了。看到家裏亮堂的新房和東山頭的地基,她又驚又喜,立刻著手推進後續的活兒 —— 請人拉來土,把地基的空隙填滿;趁著天氣好,和肖興一起把新房前麵的月台壘好,抹上水泥,又用了半個月,把東山頭的小屋壘了起來。
這時,飛雲的弟弟從南方來北方找活幹,正好趕上小屋封頂。肖興和妻弟一起,四處托人找來了檁條和竹皮子,把小屋的房頂架了起來。妻弟手巧,還利用做活剩下的廢木料,打了兩扇小窗戶和一副木門;肖興又找了幾個相熟的學生家長幫忙,買了兩扇小鐵門裝在門上。過了三五天,妻弟又趁著空閑,把小屋的牆麵和地麵都抹上了水泥,一間幹淨整潔的小屋終於完工。
巧的是,小屋剛收拾好,就有鄰村的老鄉找上門,想租來修電瓶;還有肖興父親的朋友,想租來修電機。兩間小屋很快租了出去,每月能有一筆穩定的收入。肖興站在新房前,看著來來往往的租客,又想起教室裏學生們認真讀書的模樣,心裏滿是踏實 —— 無論是教書育人,還是建設家園,隻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日子總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