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憲宗之死

字數:8922   加入書籤

A+A-


    卻說田承嗣是魏博第一任節度使,繼任節度使田緒是他的兒子。唐德宗為了羈縻藩鎮割據勢力,便把自己的妹妹嘉誠公主嫁給田緒,嘉誠公主沒有親生子女,就抱養了一位侍妾生的兒子田季安。田季安十五歲時繼承了父親節度使的位置。嘉誠公主對他的管教很嚴,田季安繼位之初還能遵循禮法,可是嘉誠公主死後他就放縱起來,喜歡玩樂肆意妄為,官屬進諫都不聽。
    貞元年間,魏博大將聶鋒的女兒聶隱娘才十歲。有一尼姑到聶鋒家討飯,見到隱娘後特別喜愛。她說:“押衙(指聶鋒能不能將女兒交給我,讓我教育她。”聶鋒很生氣地斥責尼姑。尼姑說:“你就是把女兒鎖在鐵櫃中,我也能偷去呀。”這天晚上隱娘果然丟失了,聶鋒大吃一驚,令人搜尋都沒有結果。聶鋒夫婦每每思念女兒時,便相對哭泣。
    五年後尼姑把隱娘送回,並且告訴聶鋒說:“我已經把她教成了,現在送還給你。”尼姑說完後須臾不見了,一家人悲喜交加,問女兒學些什麽。女兒說:“也就是讀經念咒,沒學別樣。”聶鋒不相信,又懇切地問女兒。隱娘說:“我說真話你們又不信,那怎麽辦?”聶鋒說,你就說真話吧。隱娘便把真實情況說了一遍。
    原來隱娘被尼姑帶走時,也不知走了多少裏路,天亮時到一大石穴中,穴中已有兩個女孩,也都十歲,她們都不吃東西。能在峭壁上飛走,像猴爬樹一樣輕捷。尼姑給隱娘一粒藥,又給她一把二尺長的寶劍,劍刃特別鋒利,毛發放在刃上,一吹就斷。隱娘跟那兩個女孩學攀緣,漸漸地感覺自己身輕如風。一年後,學刺猿猴,百發百中。後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腦袋拿回來。三年後學刺老鷹,沒有刺不中的。劍刃磨減到隻剩五寸,飛禽遇到有來無回。
    五年後尼姑對隱娘說:“有個大僚有罪,無故害人若幹,你可入其室,割其首來。”聶隱娘隨後潛入這個大官的宅邸,到了晚上,才持得其首而歸,師父大怒質問:“為什麽這麽晚?”聶隱娘說:“那大官在逗弄孩兒,那孩子甚是可愛,一時不忍下手。”師父叱責道:“以後遇到這種人,必須先殺了他所愛之人,再殺他自己。”
    隱娘答應了尼姑,尼姑對她說,我把你的後腦開開,把匕首藏在裏麵,以後用時很方便。說完就把她送回來了。
    聶鋒聽完後十分害怕,從此不再憐愛隱娘。以後每到夜晚就不見隱娘,到天亮才見她回來,聶鋒也不敢追問。
    一天一個磨鏡少年來到聶家門前,隱娘說:“這個人可以做我的丈夫。”聶鋒也不敢不答應。隱娘便嫁給了那個少年。她丈夫隻會製鏡,不會幹別的,聶鋒供給他們吃穿。
    多年後聶鋒去世,魏帥田季安知道隱娘的這些情況後,便用錢財雇傭他們為左右吏。
    就這樣過了數年,到了憲宗元和年間,魏帥田季安和陳許節度使劉昌裔關係不睦。魏帥便派隱娘去割掉劉昌裔的頭。劉昌裔神算,隱娘剛辭別魏帥,他就知道她要來,於是召集衙將,命令他們在隱娘來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碰到夫妻二人射雀,就對他們行禮,然後說我們大人想見二位,所以讓我們來接你們。隱娘夫妻一聽知道劉仆射是神人,不然的話怎麽知道我們要來呢。於是要求見劉公。劉昌裔來了,隱娘夫妻拜過後說,我們很對不起你,真是罪該萬死。劉昌裔說:“不能這樣說,各為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帥也沒有什麽不一樣,我請你們留在這裏,不要有疑慮。”隱娘感謝說:“仆射左右無人,我們願意到你這裏來,我很佩服你的神機妙算,魏帥不如你。”劉昌裔又問他們需要什麽。隱娘說:“你隻要每天給我們二百文錢就夠了。”劉昌裔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一天他們騎來的兩匹驢忽然不見了,劉昌裔派人尋找,後來在一個布袋中看見了兩個紙驢,一黑一白。
    後來劉昌裔入覲,聶隱娘告別而去。劉昌裔死後,聶隱娘又到劉昌裔柩前慟哭。
    唐文宗開成年間,劉昌裔的兒子在赴任陵州刺史的途中遇見了聶隱娘,其容貌依舊。敘舊之後,聶隱娘拿出一粒藥,讓他吃下去,並告誡他很快就會大禍臨頭,讓他趕緊辭官,而她的藥能保他一年無災。劉昌裔的兒子不信,堅持要去赴任,一年後果然死於陵州。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聶隱娘。
    這些都是《傳奇》小說中寫的,不知道真的假的。
    史思明第二次攻陷洛陽的時候,德宗的生母沈氏失蹤。代宗即位後派人到處尋訪,始終一無所獲。後來李適繼位,於建中元年(780年)遙尊沈氏為“睿貞皇太後”,李適親自奉冊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也為之流淚。
    為了尋找生母,李適派多人分行天下四處尋訪,同時對沈氏家族大加封贈,以期母子團聚。
    建中二年消息傳來,在洛陽找到了沈氏,長安城中一片喜悅。然而很快證實所謂的“沈太後”隻是高力士的一位養女,因為相貌酷似沈氏,並且在宮中有所接觸,為了名利所以冒充。李適左右十分氣憤,紛紛請求對她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適不但不予治罪,還對身邊的人說:“隻要能夠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騙也沒關係。”從此冒名者越來越多,然而德宗一生都沒能找到真正的沈氏。
    李適還是太子的時候,特別喜歡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之類的東西,當時他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名叫王承升。二人經常一起彈琴論詩,一起出去玩。有次王承升邀請李適來自己家裏做客,正當兩個人談古論今的時候,突然後花園傳來一陣悠揚悅耳的琴聲。李適挑眉去看,發現海棠樹下一位紅衣女子正在撫琴,微風吹過,恍若仙子臨世。李適看呆了。
    經過詢問,李適知道彈琴的女子就是王承升之妹王珠,李適便想將她收入後宮,想不到王珠推辭了。當李適當了皇帝之後,他又想起了這件事。這時王珠沒有別的選擇,隻得進宮。
    王珠進宮後被唐德宗封為貴妃,對她特別寵愛,有什麽金銀珠寶,珍奇古玩都奉給她。德宗為了逗她開心,還為她修建了一座水晶樓。但王貴妃並不開心。她情不自禁地在房間裏哭泣,德宗問她為何哭泣,她說她雖然錦衣玉食奴仆如雲,但她不喜歡宮裏的生活,她隻希望有份平平淡淡的感情,平平凡凡的活著。
    她要求德宗放她回家,德宗又氣又怒,也有對她的憐惜。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德宗還是決定放她回家,但是不允許她再嫁給官宦人家。回家後的王珠過得十分開心,幾年後她遇到了一位風度翩翩的士子元世會,他對她十分親近,兩人慢慢地走到一起,因為德宗說過不許王珠嫁給官宦人家,所以元世會辭去了中書舍人一職,和王珠一起回鄉下隱居。就這樣,兩人過上了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另一位王氏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秘書監王遇。機緣巧合,王氏嫁給了唐德宗李適。
    涇原之變時,唐德宗召集神策軍抵抗,可整座軍營卻是空的,隻有一群太監前來護駕。
    嘩變的士兵攻破長安城,唐德宗倉皇逃到奉天。當他要下詔平叛時,卻發現關鍵的傳國玉璽沒帶,唐德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時王淑妃不緊不慢地把傳國玉璽獻上。原來心思縝密的她從長安逃走時,就把被人拋棄的傳國玉璽係在衣服上帶了過來。
    經過這場變亂,唐德宗覺得還是太監們理想堅定,於是貶斥白誌貞,將神策軍重新交給宦官打理。
    德宗在一個叫辛店的地方打獵時,來到農民趙光奇的家中。李適問:“百姓們生活得高興嗎?”趙光奇說:“不高興。”李適說:“今年莊稼獲得了豐收,你們為什麽不高興呢?”
    趙光奇回答道:“國家不守信用。前邊說除了兩稅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現在除了兩稅之外各種強迫收費的項目比兩稅還要多。以前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糧食,現在卻強迫百姓把糧食送到幾百裏外的京西行營。由於路途遙遠,很多人家幹農活的牲口都被累死了,車也壞了,導致家庭破產。人們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麽值得高興的呢!”李適聽後,下令免除了趙光奇家的賦稅和徭役。
    司馬光評點這段曆史時,認為李適應該徹查有關部門的貪官汙吏,而不是僅僅免除趙光奇一家的賦稅和徭役。
    唐德宗即位後,李誦被冊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順宗,成為唐朝儲君時間最長的皇帝(共26年)。
    李誦的第一任妻子是駙馬蕭升和郜國公主所生的女兒。李誦是肅宗的重孫,而郜國公主是肅宗之女,蕭妃是肅宗的外孫女,按理蕭妃應該比李誦長一輩,李誦應該叫蕭妃表姑。蕭升死後,郜國公主生活放蕩,不僅與彭州司馬李萬私通,還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別駕蕭鼎等官員暗中往來。德宗聽說後大怒,指著李誦的鼻子大罵。李誦被父皇切責,惶恐不知所措,就請求與蕭妃離婚。
    李誦的長子初名李淳,後改名李純。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德宗把他抱在膝上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啊,怎麽在我的懷裏呢?”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德宗十分驚奇,作為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又契合實際,李適不禁對懷裏的皇孫增添了幾絲喜愛。
    和順宗李誦的家庭關係一樣,憲宗李純是代宗的重孫,而郭氏是代宗的外孫女,也就是郭子儀的孫女,郭氏比李純也長一輩,李純也應該叫她表姑。可是李純卻娶了郭氏。貞元十一年,郭氏生下了兒子李恒,也就是後來的穆宗。
    憲宗為了不讓皇後幹涉自己寵幸別的女人,明確表示不立皇後。 後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繼效法,都沒有立皇後,原因與其類同。曆史上這一時期的皇後,其實都是她們的兒子以後加封的。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狀元宰相武元衡帶著兩名仆人,像往常一樣從長安城靖安坊家中出發趕赴早朝。然而剛出靖安坊坊門不遠,從水溝的樹後突然躥出一名刺客,一箭射倒一名仆人;另一名刺客則用大棒猛擊武元衡的左腿,並將另一位仆人擊倒。隨後刺客將武元衡掀下馬來,將其殺害並割下頭顱揚長而去。
    獲悉消息後,唐憲宗立馬下令取消當日早朝,並迅速召集其他宰相商議對策。
    緊接著又一個消息傳來,禦史中丞裴度也在長安城的通化坊外遇刺。裴度被刺客砍中三劍,隨從王義舍身掩護被砍斷右手,刺客看到裴度跌入路邊的水溝,以為他死了,於是迅速離去。
    刺客竟然在同一時段對兩位朝廷重臣同時發起刺殺。一時間人心惶惶。唐憲宗下令封閉城門實施戒嚴,並出動禁軍護衛其他宰相出入。
    畏於唐憲宗的壓力,禁軍和京兆府各路機構開始全力搜捕,但刺客膽大妄為,竟然在長安城中散發紙條,威脅查案人員說: “毋急捕我,我先殺汝!”長安城中,到處彌漫著恐慌不安的氣氛。
    武元衡的曾祖父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兄弟,作為武則天的堂侄重孫,武元衡天資聰穎、才華橫溢,是聞名中唐的著名詩人, 盡管出身貴戚家族,但武元衡剛正不阿,就在被刺殺的前一天,他還在皇宮中和憲宗商討淮西戰事。
    當時,平定淮西的戰事已經進行一年多了,但是圍攻淮西的十幾萬中央軍和地方軍卻玩寇自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更多賞賜。
    原來武元衡遇害前一年,唐憲宗發起了討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戰爭,這讓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心急如焚。有感於唇亡齒寒,王承宗四處出擊,通過賄賂、恐嚇、威脅等各種手段,試圖迫使唐朝中央放棄削藩戰爭。 與此同時,李師道也秘密派出軍士,燒毀唐朝中央儲存江淮財賦的河陰轉運院,燒掉錢財三十多萬緡,布帛三十多萬匹,穀物三萬多斛,這使征討淮西的唐朝官軍軍心大動;但即使遇到這樣的困難,唐憲宗也不肯放棄征討淮西的戰爭。
    卻說裴度重傷昏迷數日,蘇醒後的第一句就是: “淮西,心腹之疾,不得不除!” 裴度的話讓唐憲宗終於下定決心: “我用裴度一人,足以平賊!” 隨後將裴度晉升為宰相,接替武元衡一職,繼續主持削藩戰爭。唐憲宗還下詔追捕凶手,並稱誰能捕得凶手,可授五品官,賞錢一萬貫。
    隨後,長安城展開全城大搜捕,元和十年六月初七,也就是武元衡遇害後的第四天,有人奏稱,有位名叫張晏的吏卒跟凶手的身影十分相似。唐憲宗立即命人將張晏緝拿下獄拷問,經過審訊,張晏承認自己就是殺害武元衡的凶手。
    張晏供稱: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擔心淮西平定後“唇亡齒寒”,在多番賄賂武元衡和裴度不成後,最終痛下殺手,指使張晏等人行刺武元衡和裴度。
    為了盡快恢複秩序安撫人心,就在武元衡被刺後的第25天,唐憲宗下詔將張晏等人以凶手的名義公開處死。
    真相大白,按理唐憲宗應該立即拿下成德鎮,緝捕節度使王承宗。不過為了避免雙線作戰,唐憲宗在裴度和群臣的建議下,放棄了立即征討成德鎮的想法。
    卻說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趁著後防空虛,準備進攻東都洛陽,以此瓦解淮西前線官軍的軍心。 就在陰謀即將發動之際,李師道屬下有位士卒因為受到處罰,於是投降官軍,並且供出李師道的這個驚天陰謀,洛陽留守呂元膺隨後緊急平叛,並且捉獲了李師道屬下的兩個軍將。兩人在供認計劃襲擊洛陽的同時,還供出當初刺殺武元衡和裴度,也是李師道指使的。
    真凶意外曝光。唐憲宗隱忍不發,因為無論真凶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還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在淮西沒有平定之前,朝廷避免多線作戰,隻能夠隱忍不發。
    平定淮西的戰爭從元和九年(813年)一直打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四年間唐朝的財政負擔越發沉重,而各個將領之間,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都互相觀望、繼續玩寇自重,戰爭進展甚微。
    在此情況下,裴度請求親自前往前線督戰,臨行前裴度對唐憲宗說: “臣若順利破賊,必有麵聖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無歸闕之期。” 裴度以必死的決心請求督戰,唐憲宗當場流下眼淚。
    在裴度的統領下,李愬親率9000精兵,冒著風雪連夜挺進淮西老巢蔡州,一舉擒獲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終結了淮西為時30多年的割據叛亂。
    淮西的平定震動了全國各地藩鎮,他們紛紛表態願意歸順唐朝中央。
    見到各個藩鎮紛紛歸順,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也上表請求改過自新,並向朝廷獻出了德州、棣州,還將兩個兒子王知感、王知信作為人質送到長安。
    元和十三年七月,唐憲宗命令各路唐軍共同討伐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一年後,迫於唐朝官軍壓力,平盧淄青發生內亂,李師道父子被部下斬殺、兩人首級被傳送長安,至此,這位下令刺殺武元衡和裴度的囂張軍閥,終於落網伏法。
    李師道被殺後,持續六十多年的藩鎮割據基本消失,史稱“元和中興”。
    但大唐帝國的中興曙光轉瞬即逝。 就在平定李師道後,唐憲宗逐漸忘記了為削藩付出了生命代價的武元衡,裴度也被外放擔任河東節度使。
    沒有了裴度等人的犯顏進諫,唐憲宗更加悠閑自得起來,並一頭紮進了佛道和仙丹的迷蠱之中。公元819年,迷信佛教的唐憲宗出動禁軍,將法門寺的佛骨舍利迎接到京師長安供奉,引發長安全城百姓瘋狂膜拜,刑部侍郎韓愈直言進諫,最終被貶任潮州刺史。
    除了佛教,唐憲宗還瘋狂迷信道教,為此他下詔廣征天下術士,並命令術士柳泌為他煉製仙丹。
    由於服用“仙丹”後身體不適,唐憲宗變得暴躁易怒,並動輒遷怒於宦官,有的宦官甚至被處死。
    唐憲宗不喜歡後來設立的太子李恒,而是傾向於自己的另外一位兒子灃王李惲。由於擔心自己被廢,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子李恒和其母郭氏(郭子儀孫女、升平公主女兒)指使宦官王守澄和陳弘誌,將43歲的唐憲宗刺殺於大明宮中,對外則宣稱唐憲宗是因為服用丹藥導致暴崩。 隨後李恒即位,是為唐穆宗。
    穆宗對河北諸鎮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就是把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調往成德;把成德節度使王承元調往義成;把義成節度使劉悟調往昭儀。
    魏博與成德兩個藩鎮的關係本來就不好,原來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自然得不到成德將士們的好感。田弘正從魏博出發的時候,隨身帶了兩千多名士兵保衛自己,但是田弘正到達成德之後,朝廷不願意支付士兵們的軍餉。本來就是調虎離山,讓你帶兵又何必調?田弘正隻好讓他們返回魏博。
    士兵們走後,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殺死田弘正一家,然後自稱留後,上表朝廷要求獲得節度使一職。
    田弘正之子田布留守魏博,聽說父親被害,便帶領本部兵馬平叛。可魏博的軍隊不聽田布的命令,田布無奈之下自殺身亡。
    此時淮西戰役中的名將李愬突然病死,裴度被任命為總指揮,監督前線軍事。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官軍基本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而朝廷也失去了耐性。次年二月,一道詔書宣稱說王庭湊不是壞人,是因為小人脅迫才不得已這麽做的,現在朝廷收回原來加在他身上的罪名,為他平反昭雪。於是官軍也找到了一個停戰的體麵台階,隻有裴度徒勞而無功。
    裴度為相二十餘年,曾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賢臣,重用過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後期,朝官相互援濟,他不拉幫結派,堅持唯才是舉,這正是他為官的正直之處。
    在這場動亂之後,裴度曾經短時間出任宰相,但不久便被排擠出朝堂,到地方出任節度使。朝中主事的一直是宦官王守澄等人以及依附於王的宰相李逢吉。因為之前的一些恩怨,他們恨透了裴度,因此,終唐穆宗一朝,裴度再也未能入朝主事。
    從此河北三鎮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麵,年輕的天子一心一意投入到遊樂之中,不再有興趣關注這些雜務了。唐憲宗與裴度君臣一起奠定的大好局麵消失殆盡,即將沒落的大唐王朝已經不再需要裴度了。
    幽州節度使劉總殺害父兄後十分恐懼,決心遁入空門以求解脫。他給唐穆宗上表請求出家。唐穆宗賜他法號“大覺”,並允許他回京。劉總啟程返京,剛出冀州不遠便死了。朝廷調河東節度使張宏靖到幽州主事,幽州都知兵馬使朱克融殺了張宏靖的隨官並將其軟禁起來,自己暫時管理軍務。
    穆宗皇帝知道張宏靖被軟禁後,發布了一份詔書,貶張宏靖為吉州刺史。
    穆宗的這些做法等於承認王庭湊殺死田弘正,朱克融軟禁張宏靖的行為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