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逃跑皇帝

字數:7877   加入書籤

A+A-


    話說高駢有一員心腹大將名叫畢師鐸,他對高駢說道:“主公名震西南,功高蓋世,雖黃巢未滅,如今已位居淮南節度使,獨攬東南半壁江山。若平賊,則功高震主,位居不賞之地。古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主公豈不聞韓信、彭越之事乎?盛極必衰,物極必反。而今之計,當隔岸觀火,靜待天下之變。”
    高駢道:“若非將軍良言,駢不敗於黃巢,也獲罪於朝廷矣。”遂按兵不動以觀其變。
    高駢手握重兵卻暗中姑息黃巢,使得義軍馳騁千裏如入無人之境,沿途百姓紛紛追隨起義,義軍人數達六十萬之眾,但大唐各道兵馬尚未妄動。黃巢問軍師尚讓:“今朝庭所駐兵馬甚多,若群起而攻,當如之奈何?”
    尚讓向黃巢獻計道:“大將軍隻需發一牒文詔告四方。稱大將軍將率天兵六十萬入東都,順道至京師問罪,與眾無幹,不阻者天兵不討。諸鎮兵馬聞言必不敢發兵來戰,則東都唾手可得矣。”黃巢聞言速命軍吏擬文發往各州郡。
    數日後,義軍兵臨洛陽,東都留守劉允章聽說黃巢大兵將到,而各道兵馬俱守而不戰,洛陽四麵無援,惟有獻城或有一生,於是親自恭迎。城門大開,百姓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黃巢見洛陽百姓夾道相迎,東都不攻自破,自然是喜上眉梢。義軍在洛陽休整兩日後便兵發潼關,又令營州朱溫攻取同州要地,以策應黃巢大軍。
    東都洛陽失守,僖宗大驚,急召百官入朝商議。王鐸道:“今賊兵入中原,東都已失。請陛下發關內兵及神策軍鎮守潼關,以保長安之急。”眾臣皆應。
    田令孜道:“陛下,今賊兵有六十萬之多,長安已危在旦夕。何不駕幸西蜀,以保無憂。”
    吏部侍郎程敬思道:“長安乃大唐之都,朝之命脈,不可輕易讓與賊兵。”
    田令孜道:“昔日安祿山舉三鎮之兵揮師南下,直取二都。玄宗率軍入川,方避中原之亂。此事應從祖製,陛下入蜀為宜。”
    程敬思歎道:“朝中諸事皆可從祖製,但是棄都而逃不可從祖製。”
    僖宗見無有良策,又苦於手下無兵,不禁泣下。長安城內隻有一支皇帝親軍,喚做神策軍。
    神策軍原為西北的戍邊軍隊,後進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重要禁軍,負責保衛京師和戍衛宮廷,為唐廷直接控製的主要武裝力量,是唐朝維持統治的最重要的軍事支柱。
    唐穆宗以後,神策軍很少外出征戰,軍紀日益敗壞。其普通軍士也非當年善戰的邊兵,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不堪一戰。
    僖宗當下挑選神策軍二千八百人,命殿前將軍張承範為大將率軍前往潼關。張承範奉旨點齊神策軍入朝辭行。僖宗親往信門樓送行。張承範對僖宗道:“吾主萬歲,黃巢擁兵號稱六十萬,鋒不可當,潼關隻有饑卒萬人。陛下遣臣率軍馳援,臣義不容辭!不過兵力不足,糧餉不繼,恐難取勝。還望陛下早日督促諸道兵馬,指日來援。”
    僖宗無言以對,隻能敷衍說:“卿等先走,我馬上召集人馬支援你。”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張承範根本不相信僖宗的話,但也沒有辦法。張承範如同荊軻拜別燕太子丹一樣拜別僖宗,前往潼關靖難。
    十二月一日,張承範趕到潼關。潼關始建於東漢末年,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關隘要地,潼關雄踞三省要衝,南連秦嶺,北有渭水,重巒疊嶂,穀深壁絕,中間一條小道隻容一騎通行,三國董卓借潼關笑對十八路諸侯,溫侯呂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不過鎮守潼關之人不是呂布,他叫齊克讓,隻有一萬兵馬駐紮在此;而張承範帶來的援兵不足三千。那黃巢大軍如盤蛇纏山,馬隊延綿數百裏之遠,旌旗漫山遍野一望無際。齊克讓對張承範道:“我等在此已拖延數日,卻不見再有援兵。如今賊眾兵臨城下,我等不可不戰,本督親率兵馬與賊一戰。”遂命張承範守城,自己率副將王師會、李茂、宋真等領一千兵馬城下列陣。
    黃巢帳下大將葛從周催馬出陣,宋真揮刀相迎,二人不過一個回合,宋真便被葛從周刺於馬下。又有大將李茂持一對镔鐵斧而來,葛從周挺槍便刺,又戰兩個回合,隻見二馬一挫蹬,葛從周槍交左手,右手拔劍削下李茂人頭。唐軍士卒本無戰心,見連折兩將,更是士氣大落。又有唐將王師會催動跨下紅鬃馬 ,手揮象鼻古月刀直取葛從周。不過七八回合便被葛從周馬上生擒,抓回營中。齊克讓見三將三敗,陣前大呼一聲道:“蟊賊休狂,齊克讓在此!”隻見一條獸角點金槍直殺過來,葛從周挺槍應敵。二人大戰四五個回合,齊克讓並非葛從周對手,已是支撐不住。張承範恐齊克讓再被葛從周刺於馬下,便下令鳴金收兵。
    張承範連夜派人向僖宗告急:
    “臣離京六日,沒看到一個援兵,糧餉也杳無音訊。如今強敵已至,而齊克讓率領的軍隊已經饑餓潰散,現在隻有我的兩千多人在此抵擋六十萬賊兵。我若失守,即便投身油鍋也甘心,可朝中大臣的臉該往哪放呢?有消息說陛下準備逃往蜀中,鑾駕一動,上下必定土崩瓦解。臣現在還活著,冒死說幾句話,希望陛下和大臣們不要輕易撤退,抓緊征兵以救潼關之危,那麽高祖、太宗他們創立的基業還有可能維持,黃巢也會像安祿山一樣敗亡,臣至少可以死得比哥舒翰有價值。”
    張承範拿出所有的輜重,和自己私藏的小灶,全部分發給士兵。接著又勉勵士兵們說:“諸君勉報國,救兵且至。”將士們十分感動,願意和張承範一起奮力死戰。
    十二月初二淩晨,黃巢下令猛攻潼關,張承範率軍竭力死戰,戰鬥十分慘烈,一直從寅時打到申時,潼關上的將士們箭矢用盡,最後拿石頭和巢軍大戰。
    當日天色將晚,義軍攻城。隻見雲梯高架,箭弩齊發。關上唐軍饑餓不堪,潼關失陷,王師會自殺身亡,張承範變裝逃跑。
    當張承範逃到野狐泉的時候,遇到奉天的二千援軍,張承範對他們說:“你們來晚了!”
    援軍聽說潼關已經失陷,不得不撤退到長安。到達渭橋的時候,發現剛剛招募的新兵居然都穿著新衣,援軍大怒道:“你們有什麽功勞能穿這樣好的衣服,我們殊死戰鬥反倒受凍挨餓!”說完便搶了新軍的衣服,穿到自己身上。
    盧攜當初提拔高駢,高駢立功後,盧攜在朝中威名赫赫,不料高駢居然避戰不出,致使黃巢輕易渡過淮水。田令孜擔憂唐僖宗責怪自己,便嫁禍於盧攜,盧攜自知難逃一死,便在當天夜裏喝毒酒而死。
    潼關失守,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尚書右丞王鐸向天子奏道:“今長安危矣,陛下可封黃巢為節度使,以示招安;再詔各路勤王之師來京保駕。”
    僖宗道:“愛卿所言極是,草旨封黃巢為天平節度使,旨到之日即赴官任。朕明日駕臨南郊祭天,以求神靈。”
    使者持聖旨往黃巢營帳,黃巢毀詔罵道:“巢受百姓之望,殺富濟貧,殺官濟民。朝庭昏庸,小人弄權,賢不能進言,官不能為廉。李唐大限已到,你回去告訴李儼,十日之內兵臨長安城下!”說罷命左右侍衛驅逐使者回京。
    使者回到京師,僖宗聞言大驚。又報巢兵到八裏橋安營。田令孜奏曰:“事已急矣,不如前往西祁州避兵。”帝問曰:“西祁州哪得宮殿安身?”田令孜奏曰:“昔日明皇因安祿山漁陽兵變上西祁州避兵,建立的宮殿尚存。”帝即傳旨,收拾三宮六院,嬪妃彩女,上西祁州去。田令孜奏曰:“軍情緊急,隻一君一後足矣,嬪妃彩女顧不得了!”後人有詩歎曰:
    玄宗回馬楊妃死,
    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日聖明天子事,
    景陽宮井又何人。
    唐末詩人羅隱有《帝幸蜀》詩詠其事:
    “馬嵬煙柳正依依,
    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
    這回休更冤楊妃。”
    (“阿蠻”是楊貴妃的小名。)
    號稱“秦婦吟秀才”的唐末進士韋莊《立春日作》與此意境相同:
    九重天子去蒙塵,
    禦柳無情依舊春。
    今日不關妃妾事,
    始知辜負馬嵬人。
    卻說黃巢正坐帳中,哨馬報僖宗離了長安,望西祁州去了。 黃巢即令將士領兵追趕。葛從周曰:“且令人先洗宮院,登了大位,那時再追不遲。”黃巢即令葛從周領兵去洗宮院。但見唐宮中:
    黑漫漫征雲籠鳳閣,昏慘慘殺氣繞龍樓。喊聲滾滾,美嬪妃急登羅幃;戰鼓咚咚,俏彩女忙投錦帳。千秋池下,撇了些破甲殘旗;萬歲山前,丟了些折弓損箭。絳綃樓下胭脂濕,白玉城邊血浪翻。
    長安城內百官現在才知道田令孜挾持皇帝、皇後逃走,拋下群臣與嬪妃不顧!於是還沒等黃巢進城,長安的士兵和百姓便爭相闖入皇家府庫搶掠金銀綢緞。
    無奈之餘,金吾將軍張直方率群臣迎黃巢義軍於灞上。黃巢內著細甲外披黃袍,由眾將保駕昂然而入。
    黃巢的人馬隊伍從長安城東門而入,浩浩蕩蕩絡繹不絕,一直到掌燈時分進城的步伐雜遝之聲還在街巷中回蕩。
    黃巢進城之後,命副手尚讓張貼文榜,告諭安撫吏民:“黃王起兵是為了百姓,不會像李唐皇帝那樣無情,你們隻管安心,不要害怕。”黃巢的部下在戰爭中搜刮了不少財寶,遇到貧苦無依的人就施舍錢財給他們。民間甚至編出“正月十五掛紅燈”,“端午時節插艾草”的故事來褒頌黃巢和他的起義軍。
    起義軍此前高喊的“均平”口號,到了付諸實行的時候。
    起義軍轉戰各地之時,有一些唐朝官僚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
    寒士出身的詩人皮日休以進士榜末及第,曾是唐朝的太常博士,又隨高駢軍出征起義軍,之後被起義軍俘虜,投降黃巢,當了大齊政權的翰林學士。
    皮日休說,皇帝如果做不好,老百姓即便把他掐死,甚至是滅族,也不過分。
    皮日休甚至為這一理想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據說後來黃巢撤離長安時,皮日休遇害身亡。
    但黃巢是皮日休所期盼的明主嗎?
    顯然不是。
    黃巢入宮霸占了僖宗的數千宮女,在他眼中看去,個個是西施王嬙,終日終夜尋歡作樂!那班趨奉勢力的大臣,今天上一表,明天上一奏,勸黃巢登位稱帝。黃巢一不做二不休,自稱大齊皇帝,改元金統。封妻曹氏為皇後,封子黃球為太子。封尚讓為太尉、尚書令,葛從周為大都督,孟絕海為龍驤將軍,鄧天王為驍騎將軍,其餘眾人未有封賞。由於來不及準備,於是畫皂繒為袞衣,擊戰鼓代樂音,也是迫不及待。
    黃巢端坐於大殿的龍椅之上,文武百官們山呼萬歲,黃巢誌得意滿地笑了,這就是他從青年時代起孜孜以求的“長安夢”,到今天終於實現了。
    黃巢的部下看到黃巢忙於登基,忙於封官,忙於找女人充實後宮,而自己遲遲得不到封賞,於是義軍將士如同明火執仗的強盜一般在長安街頭殺人越貨,“各出大掠,殺人滿街”。長安百姓在驚愕之中血流成河。
    黃巢想用唐朝的政府官員來維持大齊政府的運作,於是規定,“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官複原職,但是必須到宰相趙璋的府邸投遞名帖。
    唐朝舊臣好像是商量好了,誰都沒有到趙璋府邸投遞名帖。黃巢勃然大怒,乃大索裏閭。宰相豆盧瑑崔沅等避匿張直方家。
    金吾大將軍張直方曾經率領眾臣到灞上迎接黃巢,並且主動投降,深得黃巢信任,但張直方畢竟是唐朝舊臣,心念舊情,所以容納公卿藏匿複壁,不料被黃巢察覺發兵攻入,搜得豆盧瑑崔沅等數人,一並梟首,張直方全家也被處死,無一幸免。
    前宰相盧攜,曾經多次拒絕過黃巢請降的要求,黃巢相當記仇,雖然盧攜已服毒自盡,但黃巢還是覺得不解氣,派人挖墳掘墓將盧攜屍首從棺材裏拖出來,在長安街上碎屍萬段,挫骨揚灰。
    左仆射於悰,右仆射劉鄴匿居民間,都被搜斬。於悰妻廣德公主見夫被殺,執住賊刃慨然道:“我是唐室女,誓與於仆射同死。”賊不加詰問抽刀砍去,可憐一位賢德公主,也隨於駙馬同逝黃泉。正是:
    巾幗猶知不惜生,
    殉夫殉國兩成名。
    長安不少名門女,
    誰及當時公主貞?
    出於士族地主與無產農民之間的矛盾,黃巢進京後,對士族地主進行了殘酷的打擊,大量士族地主、貴族官僚被殺,農民軍將領翻身當上了高官。時人寫的一首詩反映了這一情況:
    自從大駕去奔西,
    貴落深坑賤出泥。
    邑號盡封元諒母,
    郡君變作士和妻。
    扶犁黑手翻持笏,
    食肉朱唇卻吃齏。
    唯有一般平不得,
    南山依舊與天齊。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說,自從唐僖宗逃到蜀地後,貴族和賤民的地位就顛倒了,大齊的官職封號都給了出身卑微的人,原來的莊稼漢們也能持笏上朝;富貴高官反而被搞得妻離子散,吃慣了肉的朱唇從此隻能吃野菜。
    但是,最後兩句詩也表明了對黃巢起義的悲觀態度:你們以為這樣就能均平嗎?長安城外的南山依然與天同高,你們是削不平的!
    既然均不平,那就打破舊秩序。
    黃巢為了搜刮更多的金銀財寶,居然大手一揮,命人去挖位於陝西乾縣梁山上的乾陵.
    乾陵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陵墓,黃巢打著籌措軍費的名義,動用四十萬大軍對乾陵進行破壞。
    不過這幫小夥子砍人還行,崛人墳墓卻是一竅不通,根本搞不清乾陵到底在哪,結果半個梁山都挖開了,就是找不到陵墓入口,直到後來唐軍打回長安,依然沒有挖出一個銅板。
    一個月之後,朔方節度使唐弘夫與齊軍在長安城外激戰數次,在一次偷襲中成功,斬齊軍首級數萬,進入長安城中。
    城中百姓再次歡欣鼓舞,但這次是迎接官軍的歸來。有的百姓還鼓起勇氣參與驅趕黃巢軍的隊伍,用碎石、瓦塊投擲起義軍,有的人則收集箭矢供給官軍。
    可沒想到的是,官軍入城後也大肆搶奪,“入第舍,掠金帛、妓妾”。唐軍將領擔心軍紀敗壞,命令士兵頭上係白絲帶為記號,結果城中的無賴少年也紛紛戴上白絲帶去搶劫錢財。
    黃巢率領軍隊撤到灞上,聽說唐軍的紀律不比他們強,於是分兵從各門攻入城內。朔方軍寡不敵眾,被齊軍反攻,長安城再度落入齊軍之手。
    老百姓偷偷幫助政府軍的行為徹底激怒了黃巢,黃巢便下令屠城。死者多達8萬人。
    一支軍人屠殺平民百姓,肯定得不到民眾的擁護,其敗亡隻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