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葛從周落草
字數:9298 加入書籤
卻說葛遇賢膝下一子,名喚葛從周,年方十八,為救父命獨自一人前往長安。
此時京城長安已是十月之秋,落葉枯黃,陰風瑟瑟。葛從周獨步街頭,滿麵愁容。葛遇賢在京城有不少好友,葛從周訪遍父親故交,花了不少銀兩打點。奈何段文楚勾結閹黨,朝中弄權,誰也不敢為葛遇賢申冤。葛從周盤纏花光,心裏十分絕望。
忽一日,見一隊人馬鳴鑼開道,有幾百名官軍押解一輛囚車往菜市口而來,沿街百姓擁簇相望。葛從周也圍觀上去,隻見囚車上一人披頭散發,眉目冷淡,麵色鐵青,仔細一看正是父親葛遇賢。葛從周心急如焚,可自己卻無法解救,隻得隨圍觀之人湧向菜市口。
到了菜市口,幾個刀斧手將葛遇賢拉出囚車,推至斷頭樁前,監斬官甩下令箭命斬。葛從周怒火中燒,他從一名官軍身上拔出腰刀,一刀將他砍死!圍觀百姓和押解官軍嚇了一驚。隻見葛從周怒目圓睜,威風凜凜。眾多官軍抽刀而上,葛從周舉刀相迎, 不大功夫幾十個官軍便倒在血泊。葛從周飛步衝到斷頭樁前,挽起父親就走。不料葛遇賢腳有腳鐐,手有鏈銬。還沒走上兩步,劊子手砍刀已落。葛遇賢命喪法場,人頭在地上亂滾!葛從周火冒三丈,一刀將劊子手砍死!官兵越圍越多,葛從周且打且退,官軍緊追不舍。葛從周轉過街口,見一車隊有大車二十幾輛,車上載有大木罐,長約一丈有餘。一位老車夫對他說道:“小壯士速往車中躲避。” “多謝老伯!”葛從周縱身鑽入木罐之中。
片刻官軍追來,見到老車夫便問:“趕車的,可見過一位渾身是血的漢子?”
老車夫手指西門:“往那邊去了。”
幾十名官軍湧往西門,老車夫遂令車隊由東門而出。
出了東門,快行四五裏地後,老車夫見四處無人便打開罐蓋。隻見葛從周悶得頭昏眼花四肢麻木。眾車夫將他送往沿途客棧歇息。
葛從周不知昏睡多久才微微醒來。二目微睜,隻見自己躺於一間廂房之中,那老車夫坐於一旁伺候。葛從周問道:“敢問前輩,此間何處?”
老車夫答:“此處是悅興客棧,公子劫法場正好被我家主人看見。主人見公子出手不凡,便令我等用鹽車救下。”
葛從周起身施禮道:“敢問老伯,你家主人姓甚名誰?救命大恩沒齒不忘。”
長者道:“公子休息便是,明天我家主人親自來見你。聽公子山東口音,不知家住何處,因何流落京城?”
葛從周道:“晚輩葛從周,字通美。家父葛遇賢奉旨催運糧草接濟康承訓十萬人馬,怎料糧草被國舅段文楚克扣,卻又暗中嫁禍父親。從周獨自往京城打點,未想打點不成,父親問斬時日已到,情急之下才劫了法場,卻未能救出父親。”話說至此,葛從周已是淚流滿麵。
老者道:“我觀公子器宇不凡,原是將門之後,失敬失敬。”
葛從周道:“老伯繆誇叢周,實不敢當。”
次日一早,葛從周醒來頓覺身體大愈,老車夫帶他走出廂房。隻見門外立著一位漢子。怎生模樣:
掃帚殘眉眼皮腫,
蒜頭鼻子翻鼻孔。
蒼麵黃牙蛤蟆嘴,
短髯好似驢尾鬃。
又有詩雲:
眉橫一字鼻三竅,
牙排二齒耳長毛,
胸中豪氣撥肝膽,
雙手誓要挽波濤。
再看那漢子騎的大紅馬,全身上下火炭一般赤紅,並無半根雜毛,頭尾長一丈開外,蹄帶項鬃高八尺左右,隻聽此馬嘶喊咆哮,大有騰空入海之狀。此馬名曰五名駒,別名叫做赤鬼紅鬃馬,有詩單讚五名駒雲:
奔騰千裏蕩塵埃,
渡水登山紫霧開,
掣斷絲鞭搖玉轡,
火龍飛下九天來。
老車夫道:“葛公子,這便是我家主人。”
葛從周上前躬身行禮,謝曰:“多蒙恩公搭救,從周定當厚報。不知恩公大名?”
“在下姓黃名巢,字巨天。”黃巢答道。
葛從周道:“原來是黃恩公。”二人相互施禮,看茶落座。
黃巢再瞧這位青年壯士,身高也有八尺掛零,頭戴墨綠紮巾,上身穿墨綠短箭袖幫身靠襖,腰中係著一巴掌寬的五彩絲鸞帶,下身穿著紅綢褲子,足下青緞子快靴;臉如白玉,兩道劍眉,一雙虎目,鼻直口方,三綹短墨髯,三山得配,五嶽停勻,年紀不過在二十左右。
葛從周問道:“敢問恩公在京師做何買賣? ”
黃巢曰:“我本在冤句販鹽為生,因進京趕考未中,寫了幾句反詩,朝廷下旨捉拿。隻好躲進冤句藏梅寺中,平時仍矯裝販鹽為生。昨日路過法場,我觀公子武藝高強氣宇非凡,想與你聯手共濟大事,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葛從周道:“恩公搭救之恩,從周無以為報,願與恩公同舉大事,另立天道以謝天下!”
黃巢喜曰:“若得通美,大事可成矣。”
葛從周欲往濮州家中打點家事,黃巢給他五十兩銀子,葛從周感激涕零。兩人約定一個月後在冤句藏梅寺再會。
時隔一月,葛從周四處打聽找到藏梅寺,隻見寺旁綠樹成蔭溪水潺潺,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登臨山頂,薄霧輕雲飄然而至,宛如仙境。
葛從周入寺而望,隻見寺內一片淒慘之狀,流離饑民或坐或臥。這時一個小沙彌快步上前問道:“施主可是濮州葛通美?”
葛從周道:“正是在下。”
小沙彌道:“我家主人在此恭候多時,請到後堂敘話。”
小沙彌領葛從周來至後堂,隻見堂中坐著兩人,戴刀衛士兩側站立。看居左者便是黃巢,居右者年輕書生模樣。黃巢一見葛從周立即起身相迎。據介紹書生乃是黃巢軍師,也是他的侄女婿,姓李名俊儒,字奉文,也是曹州人士。其他人黃巢也一一介紹,其中包刮族兄弟子侄黃存、黃揆、黃思鄴及外甥林言等人。
眾人相見之後,於寺廟之中共議反唐。黃巢頭戴束發紫金冠,身披柳葉綿竹鎧,手執寶劍對眾人言道:“諸位父老,今朝廷昏暗,奸臣當道,稅役繁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天補平均大將軍王仙芝已占曹州,吾等將率部投奔共赴大業!”正是:
仕途不第有何妨,
昏君豈能識棟良?
功滿自有將佐助,
回馬橫刀自稱王。
黃巢在眾人相擁之下,即日發兵響應在曹州起義的王仙芝。兩位首領在濮陽會合。
起義軍聲勢浩大,唐朝政府非常恐懼,詔令五路節度使出擊義軍。乾符三年七月,天平節度使宋威在沂州城下擊敗了義軍。
宋威私下與曾元裕商量道:“當初龐勳被滅,康承訓獲罪。我們如果成功剿滅草賊,能免禍嗎?不如留下草賊讓天子擔憂.”因此賊兵一走,宋威立即撤軍。
王仙芝、黃巢經過短暫休整之後,轉戰河南,迅速攻占了陽翟、郟城等八縣之地。接著農民軍又攻陷汝州,王仙芝殺其守將,汝州刺史被迫逃走。王仙芝、黃巢聲威大振,連洛陽都被震動,官員們紛紛逃跑了。
卻說有位宦官名叫楊複光,福建人,本姓喬。跟許多出身貧寒的宦官不同,他出生於權宦世家。此人自幼聰明好學,又喜歡舞槍弄棒,慷慨有大誌。
唐宣宗時期,楊複光來到長安宮中當宦官,當時才十幾歲,他聰明地投靠到當時任內常侍的大宦官楊玄價門下,楊玄價也一下子就看中了這個聰明機靈的小鬼,於是收留他做了義子,並讓他改名楊複光。
楊玄階確實是個人物,他在唐宣宗時期就掌握了禁軍,後來又擁立唐懿宗有功,更加權傾一時。
楊複光在幹爹的提攜之下很快地成長起來,也想有所作為。不過他的誌向不在後宮,而是把眼光投得更遠,他選擇的是戰場,是軍權。於是他向幹爹楊玄價提出要到地方軍隊裏任監軍。因為唐朝自玄宗開始,軍隊裏就實行宦官監軍製,所以楊複光的這一想法也不算奢侈。楊玄階見幹兒子挺有抱負,而且知道他讀過兵書,練過武,就向唐懿宗提出此意,皇帝當然聽他的,於是就把楊複光外派到地方部隊任監軍。
楊複光在地方任監軍,工作很積極,每戰必參加,因為他頗知兵法,指揮戰鬥毫不含糊,頗有戰績,這在宦官的監軍裏很少見,唐朝的大多監軍都不懂軍事,他們都是監視主將的,一指揮戰鬥基本上必敗,比如大名鼎鼎的大宦官魚朝恩,當監軍時就把唐朝的軍隊坑慘了。
可是楊複光有勇有謀,他當然不會像一般的將士那樣直接掂刀跟敵人打,做為指揮官,沒有膽略是不行的,然後才是謀略。在戰場上,楊複光有一絕活,就是善於勸降敵人的主將,對手再厲害,我把你勸降過來為我所用,這仗就好打了。
公元877年,王仙芝率眾攻打蘄、黃二州,楊複光見農民軍一時難以平定,便想招降王仙芝,於是他派判官吳彥宏潛入農民軍內部,策劃招降王仙芝。王仙芝確實動心了,大家起義不就是想混得好一點嘛,朝廷能招安,有這美事當然就要把握了,所以他有意接受投降。
於是王仙芝派大將尚君長等人去楊複光處商談投降事宜,可是曆史出現了黑色幽默的一幕,本來要去請降的尚君長,在半路遇到了唐軍將領宋威。貪功的宋威將尚君長一行人劫持,隨後向朝廷謊稱尚君長是在戰鬥中被俘。朝廷聽信宋威的片麵之詞,將尚君長斬首。
楊複光聽說尚君長被斬後十分生氣,上奏唐僖宗揭露真相,說尚君長自願投降,並不是宋威在作戰中俘虜的。唐僖宗聽說王仙芝願意投降,即遣裴渥持詔書赴義軍大營。
王仙芝欣喜地將裴渥迎入帳內。裴渥帳中宣詔,眾首領跪受詔書。聖旨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悉聞山東民變,禍及諸州。朕體察王仙芝舉義事出有因,甚是憐憫,特旨撫慰招安。授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賞賜黃金兩百鎰,白銀一千兩,紅絹一百匹,佳釀五百壇。詔書所至,勿負朕心。欽此。”
王仙芝心想朝廷能給自己官做,實在不是白鬧,於是接旨謝恩,裴渥與王仙芝稱賀道喜。
黃巢本來也想接受招安,當年參加科舉考試,不就是為了當官嗎?但詔書中卻未曾提起黃巢。
王仙芝和黃巢都是鹽販子出身,而且在行業中都是龍頭老大,當時兩個人的活動範圍一個在河南,一個在山東,而且黃巢的準備工作做得比王仙芝還要早,現在朝廷隻針對王仙芝一個人招安,那麽一心想做官的黃大哥能同意嗎?能不生氣嗎?
於是裴渥剛走,黃巢立即勃然大怒道:“你一個人當官了,五千兄弟怎麽辦?這些兄弟我要帶走,一個不留.”
說完掄起大棒就打,一頓胖揍,打得王仙芝口鼻流血。王仙芝一看眾怒難犯,隻好和朝廷再打。、王仙芝幾次打算向唐朝投降都沒有成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軟弱,士氣大受影響。次年,唐朝大臣曾元裕在黃梅(今湖北黃梅)擊潰王仙芝的軍隊,殺五萬餘人,王仙芝在突圍過程中戰死,首級傳送長安。
卻說尚君長的弟弟尚讓帶著王仙芝餘部潰逃後,前去投靠正在攻打亳州的黃巢。至此,起義發展到第二階段,黃巢成為起義軍的唯一領袖,被推舉為王,黃巢整合起義軍,自封“衝天大將軍”,建元王霸。拜尚讓為軍師,葛從周為大都督,然後率兵南下。
黃巢率軍攻打渾城時,因久攻不下,便親自喬裝打扮入城打探虛實,卻差點被官兵抓住。幸好有一位老者搭救了他,並告之了他渾城的破城之法。黃巢為報老者之恩,便讓他在門前紮個紅燈籠掛上,以作識別。老人明白黃巢的意思後,將消息告訴了自己的鄰居和好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渾城中的窮苦人家,基本上都掛上了紅燈籠。正月十五當天,黃巢軍破城而入,見到門口有紅燈籠的自覺繞過,沒有紅燈籠的一律抓住砍頭。一時間,城裏火光衝天、殺聲陣陣。而掛了紅燈籠的人,都幸運地活了下來。後來,正月十五掛紅燈籠這個習俗,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但是你知道端午節在門口插艾草,又是為了什麽嗎?其實這也和黃巢有關。說的是有一次,黃巢大軍將要攻打某一個地方,於是該地的人紛紛外出避亂。其中有一戶人家,家中隻有一個婦人和兩個小孩了,其中年幼的小孩是婦人親生的,年長一點的是她大嫂的遺孤。婦人背上大嫂的遺孤,牽著自己剛學會走路的兒子,艱難地走上逃難之路。
沒走多遠,卻遇到了一個黃衣人。見婦人背著大的,牽著小的,覺得奇怪,便問婦人為何如此。婦人答曰:“背上的是我大嫂的孩子,大嫂一家已經不在了,萬一孩子被黃巢軍殺了,可就絕後了,這唯一的香火要幫她保住 ,所以我一定要背著他,而這牽著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了。”黃衣人聽了表示非常感動,就告訴婦人:“如此亂世,你卻有一副舍已為人的好心腸,為了避免殺身之禍,我告訴一個計策,你隻需要在家門口插上艾草,黃巢就不會侵擾你家了。”眼見帶著兩個小孩實在跑不遠,婦人便信以為真,回家在門口插上了艾草。並把這個消息告知了那些跑不走的同鄉,於是大家都在門口插上了艾草。
果然,當黃巢大軍殺到時,看到有艾草的人家,全都秋毫無犯,避而遠之。人們猜測,那天婦人遇到的黃衣人,不是黃巢,就是黃巢軍中的人。後來,端午插艾草的習俗,也就慢慢流傳了下來。
黃巢的人品很差,時不時地向唐朝乞降,幾乎每年一次。而當唐朝為他開出不錯的價碼後,他又公然反悔,他不敢也不想放下手中的武器。他隻是通過乞降的方式來為他的下一步計劃贏取充裕的準備時間。
黃巢洞悉當時的形勢,北方雖然遭遇旱災,但是北方人素來民風彪悍,士兵也頗為勇敢。所以在河南一帶活動,並不會有多大的益處,他把目標定在了南方。
黃巢行至芒碭山,路遇一座張飛寨。
這寨中有兄弟三人,大爺名叫張歸霸,字正臣;二爺名叫張歸厚,字德坤;三爺名曰張歸弁,字從冕,兄弟三人皆是清河人氏,自稱與張飛同宗,占據此寨為王。
黃巢一見此寨便對尚讓說:“我觀此寨氣勢不凡,必有能人在此山中。”
尚讓道:“兄長莫非要收複此寨兵馬?”
黃巢道:“我等廣納豪傑共舉大事,今日就當先取此寨。”話音未落,隻見山寨木門打開,兩隊嘍囉兵分列左右。中間一員武將拍馬而出。此人濃眉虎目方臉大嘴,身長九尺,頭戴黃金豹子盔 ,身著亮金鎧,坐騎寶馬金睛墨角獸 ,手持一對短柄蛇矛,此人便是“張飛寨”的三寨主張歸弁,人送外號“小典韋”。
張歸弁立馬寨前高聲叫道:“爾等何方兵馬來犯我寨,休怪本寨主蛇矛不認人!”
黃巢道:“小娃娃不得無理,速叫你家長輩出寨答話。”
張歸弁道:“除非你等勝我手中雙矛。”言罷躍馬而出。義軍部將孟楷手持樸刀策馬殺來。二將戰至一處,不過三四回合,孟楷招架不住敗退而回。黃巢暗自稱奇,又有孟絕海手持大錘躍馬而出。張歸弁年齡雖小,但力氣驚人,與孟絕海較勁不分高下。正是:
雙矛勝似猛張飛,
力大猶如小典韋。
牛氣敢鬥孟絕海,
張飛寨前煞風雷。
張歸弁正與孟絕海酣鬥,忽聞身後有人鳴鑼,張歸弁閃過孟絕海大錘,調轉馬頭退回陣中。隻見一位大漢濃眉大眼,鷹鼻大口,留著八字胡,高有七尺,身材粗胖,身著粗布衣,腰紮虎皮裙,此人正是二寨主張歸厚。
張歸厚抱拳問道:“不知來者何方好漢,可通姓名?”
黃巢道:“我乃山東黃巢是也,今欲借山寨之路通過,卻被那娃娃攔住去路。”
張歸厚道:“原來是衝天大將軍黃巢,幸會幸會,既然都是綠林兄弟,就請眾好漢寨中一敘。方才家弟年幼無理,望好漢海涵。”
黃巢見張歸厚很有誠意,便與眾人進了山寨。隻見一人身高八尺,目如牛眼,頷下短髯,身著混紅袍,此人便是大寨主張歸霸。
張歸厚分別為兄長張歸霸和黃巢做了介紹,賓主就坐,黃巢猛然看見廳上懸有一副龐勳畫像,於是問道:“敢問張寨主堂前因何掛有龐勳畫像?”
張歸霸道:“家父張處讓乃魯南武術第一大家,曾是龐勳麾下偏將,後隨龐勳戰死。我兄弟三人惟恐朝廷緝拿,所以在此打家劫舍。”
黃巢道:“大丈夫在世無為,如同枯木朽枝一般。今朝廷昏庸百姓遭難,寨主何不扯旗舉義?”
張歸霸道:“我兄弟三人早有此心,隻恨未遇明主。今逢衝天大將軍到此,歸霸願率山中八百弟兄追隨黃公起義。”張歸厚與張歸弁也隨聲附和。
黃巢大喜道:“我等正欲進兵江南,公等可一同南下。”
次日,張歸霸三兄弟舍棄山寨,隨黃巢一同南征。
黃巢率軍進攻宣州,在南陵為官軍所敗;接著又進入浙東,經婺州至衢州,然後披荊斬棘攻入福建。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而逃。
黃巢軍隊衝進福州,他們見人就殺,見房子就燒,情景恐怖之極。
黃巢占領福州後,又開始向南運動,包圍廣州。
唐僖宗此時派出了淮南節度使高駢。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高駢遣其猛將張璘渡江南下。
不可一世的黃巢終於遇到了能與之抗衡的宿敵。黃巢且戰且敗退守饒州,張璘乘勝進軍,黃巢無奈退守信州。此時各地援軍也已趕到,黃巢的軍隊眼看就要土崩瓦解、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