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鄉試(中)

字數:3832   加入書籤

A+A-


    首當其衝的,便是重中之重,決定士子儒學根基與八股功底的經義題。
    其中一道尤為醒目:“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出自《論語·泰伯》)。
    此題是讚頌堯帝功德的命題作文,看似宏大,實則破題關鍵在於“民無能名”與“有成功”、“有文章”的對比與統一。
    尋常學子或會堆砌辭藻,一味歌功頌德,但嶽麓三年的錘煉告訴他,需得切入肌理,既要寫出堯帝功業的巍峨不可及,又要點明其功德化入尋常,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是聖王至境。
    他略一沉吟,破題已了然於胸:聖讚古帝之德,民弗能喻,惟其勳業文章,足垂萬世。
    接下來,便是層層推進,先總說堯帝的偉大難以用言語形容,再具體分說其治國功績如何巍峨,製定的禮樂製度如何光輝。
    最後筆鋒一轉,自然聯係當下,讚頌大雍朝當今聖上英明神武,海內承平,表達自己身為學子,願竭盡綿薄,為聖朝效力的決心。
    這一套他早已在無數次練習中爛熟於心,此刻寫來,筆走龍蛇,毫不滯澀。
    四書題答得順暢,接下來便是五經題。
    王明遠的本經是《春秋》,此題自然圍繞《春秋》微言大義而來。
    其中一題尤為刁鑽,涉及《春秋》中記載的一次諸侯會盟,不同傳注對盟約中某條細則的解釋,一者認為體現了“尊王攘夷”的大義,另一者則斥其為“權宜之計,背信棄義”。
    題目要求辨析孰是孰非,並闡發《春秋》微言大義於此處的體現。
    這題極考功底,非熟讀三傳及各家注疏、並能融會貫通者難以作答。
    王明遠卻不慌不忙,元滄瀾所贈的那本厚厚筆記此刻仿佛就在眼前浮現,其中對此類爭議早有詳盡的各家觀點羅列與辨析。
    他凝神片刻,理清思路,先客觀陳述兩派觀點及其依據,不偏不倚;繼而引證《春秋》其他類似案例,結合當時天下大勢,分析哪種解釋更符其核心思想。
    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此事須結合“經”與“權”來看,看似權宜,實則為更大之“義”服務,並引申出為政處事需懂得權衡變通的道理。
    筆走龍蛇,論述精辟,顯示出遠超年齡的沉穩與學識。
    答完這題,窗外天色已不知不覺暗了下來,號舍深處陸續響起了輕微的咀嚼聲和歎息聲——許多考生也開始用晚飯了。
    王明遠感到腹中饑餓,中午隻是隨便啃了幾口硬邦邦的幹糧,晚上這頓可得好好犒勞自己。
    這連考七日的折磨,體力精力跟不上,學問再好也白搭。
    他先將答好的考卷和筆墨等物小心歸置到考桌內側,避免沾染油汙。
    接著,變戲法似的從考籃裏拿出一個巴掌大、帶提梁的小鐵罐,架在蠟燭的火苗上。
    倒入少許清水,待水滾開,便投入幾塊提前炒製好的、用豬油、麵粉、堅果碎、鹽混合壓實的油茶麵。
    不一會兒,一股混合著麥香、油香和堅果香的溫熱氣息便在這小小的號舍裏彌漫開來,與周遭冷硬幹糧的氣息格格不入。
    他將煮好的糊狀油茶倒入杯中,又掰開一個白麵饅頭,抹上一層狗娃秘製的夾饃料——那是用辣椒、花生、芝麻、鹽巴一同炒香後碾碎的“芝麻鹽”,紅豔豔、香噴噴。
    就著這碗熱乎乎的油茶和香辣開胃的夾饃,王明遠吃得有滋有味。
    旁邊一個啃幹餅就鹹菜的年輕考生,忍不住咽了口口水,特別小聲的吐槽道:“這……這位兄台,也太會享福了吧?”
    等到了休息時間,王明遠又做出一個讓眾人目瞪口呆的舉動。
    他將那塊活動木板放平,形成一張窄小的“床鋪”,然後在木板四周細心撒上一圈驅蚊藥粉。
    然後,竟從考籃角落裏掏出一卷輕薄的紗帛,三兩下抖開,用繩子在考舍頂棚和四角掛好,赫然成了一頂簡易蚊帳!
    然後便鑽了進去,和衣躺下,甚至還從懷裏摸出兩個特製的棉花耳塞,塞進了耳朵。
    這一係列操作行雲流水,把周圍飽受蚊蟲叮咬、鼾聲、屁聲、夢囈騷擾的考生們看得眼睛都直了。
    夜裏,各種聲音依舊此起彼伏,偶爾還夾雜著被衙役推醒的嗬斥,但蚊帳裏的王明遠,耳朵裏塞著棉花,雖不能完全隔絕,卻也擋住了大半喧囂,加上白日答題疲累,竟也睡得頗為安穩。
    這蚊帳和耳塞,可是他在湘江府三年,與當地濕熱蚊蟲鬥爭總結出的“法寶”,這次赴考特意帶上,果然派上大用場。
    一覺醒來,神清氣爽。
    王明遠鑽出蚊帳,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筋骨,就著冷水擦把臉。
    再看周圍,不少考生頂著一對烏青的眼圈,麵色憔悴,哈欠連天,與他的精神煥發形成鮮明對比。
    他心中不由再次慶幸自己這次的準備周全。
    吃過簡單的早飯,繼續答題。
    寫完四書五經題,接下來的論、判、詔、誥、表等文體,對於經曆過嶽麓書院嚴格訓練的王明遠來說,難度不大。
    核心無非是格式規範、詞句典雅,最重要的是緊扣題目,不失君臣大體,尤其是詔誥表這類代表朝廷或上官口吻的文體,更要體現出應有的格局和氣度。
    他下筆謹慎,力求穩妥。
    其中一道判詞題倒是有些意思。
    案情是:有“孝子”甲,其父生前欠官府稅銀五十兩。父死,甲賣田得銀百兩,卻隱匿不報,拒不繳稅,聲稱所有銀錢都已用於風光大葬其父,還有十幾位鄉鄰聯名作保,證明其確是孝子,題目問如何判理。
    這道題的難點在於情與法的衝突。
    若強行逼稅,恐遭鄉議抨擊,謂官府欺淩孝子;若放任不管,又恐此風一開,人人借喪葬之名行逃稅之實。
    王明遠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
    判詞首先應要求甲提供喪葬費用的詳細明細,並派胥吏核驗其真實性,同時調查本地尋常喪葬的大致花費,以做比對。若發現用度遠超常理或明細有假,即可斷定其名為孝行、實為匿稅,當依《大雍律》懲處,追繳稅款,並酌加罰金,以儆效尤。
    對於作保鄉鄰,亦需申飭,明示“孝當循法,稅不可逃”之理,並可建議此後本地大額喪葬開支需報官備查,以防奸猾之徒借機舞弊。
    如此一來,既維護了稅法威嚴,又堵住了製度漏洞,還算顧及了“孝道”的體麵。
    至於更深層次的鄉鄰勾結、裏長瞞報等問題,那就不是他一個考生需要在判詞裏深入追究的了。
    他提筆寫下“查核用度,明正典刑,諭鄉杜弊”十二字作為判詞核心,然後展開口,用精煉的字句將上述思路一一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