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醫療的“基石”——華佗AI
字數:4780 加入書籤
【扁鵲一號】手術機器人,成了他們黑暗人生中唯一的光。
然而,新的問題,也以一種更加尖銳的方式,擺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醫學院附屬醫院的臨時指揮中心內,氣氛凝重。
“這是今天上午收到的第三百一十二份特級手術申請。”醫學院院長將一份厚厚的電子文檔投射到全息屏幕上,疲憊地揉了揉眉心,“每一份,都符合【扁鵲一號】的適應症,但我們……無人可派。”
屏幕上,【扁鵲一號】那充滿科技美感的銀白色機體,顯得格外冰冷。
它的精度無可匹敵,它的穩定性超越人類極限。
但它的背後,依舊需要一雙屬於頂尖外科醫生的手,和一顆能在毫秒間做出正確判斷的大腦,在後台進行遠程操控。
放眼整個華夏,有能力駕馭這台未來機器,在微觀世界裏穿針引線的專家,一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
技術的天花板,變成了人才的峭壁。
這極大地限製了這項足以改寫人類醫學史的技術,真正走向普羅大眾。
“我們不能讓希望,變成一種需要排隊抽簽的奢侈品。”
校長辦公室裏,何宇看著屏幕上暴增的求助信息,眼神平靜卻堅定。
為了實現真正的“全自動智能醫療”,他將下一個,也是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正式下達。
任務的接收方,是龍河大學最核心的兩個部門。
計算機學院的天才學生們。
以及,“特別進修班”裏那幾位身份特殊,最擅長戰場指揮與決策係統的老教授們。
任務的目標很明確,甚至帶著一絲狂妄:
為【扁鵲一號】開發一個能夠自主進行病情診斷、手術風險評估、手術方案規劃,乃至獨立完成手術操作的“超級大腦”。
這是一個比之前用於國防的【“天機”AI】還要複雜百倍的係統。
它麵對的,不再是參數固定的武器裝備,而是這世界上最精密的、充滿了無窮變數的造物——人體。
何宇再次打開了隻有他能看見的係統商城。
信譽度燃燒,光華流轉。
一項名為【生命體征多維建模與自主學習決策】的核心算法,被他毫不猶豫地兌換出來,化作一道數據洪流,注入了龍河大學的中央服務器。
這是項目的“地基”,是源自未來的、凡人無法理解的神諭。
而接下來的“添磚加瓦”,則在計算機學院最頂級的P4實驗室內,演變成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跨界合作”。
實驗室裏,上百名計算機學院最頂尖的學生正襟危坐,每個人的臉上都混合著興奮與茫然。
在他們麵前的全息屏幕上,流淌著的正是那段“神諭”算法的具象化形態。那是由億萬個光點組成的、不斷變化的、如同星河般璀璨的數據結構。
“我的天……這真的是算法嗎?我感覺自己在直視一個正在思考的宇宙。”
“每一個邏輯節點,都存在著上萬種可能性分支,而且還在根據虛擬環境實時演化……這……這根本不是我們這個維度的編程思想!”
學生們負責將這些天書般的邏輯,轉化為一行行可執行的代碼,構建起AI的骨架。
這是一項無比艱巨的工程,他們如同在用凡人的磚石,去搭建一座通往神域的橋梁。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實驗室的大門被推開。
幾位頭發花白,但身姿依舊挺拔得如青鬆般的老者,走了進來。
他們便是“特別進修班”裏的那幾位老教授。
他們一進入實驗室,整個空間的氛圍都為之一變。那些浮躁的、屬於年輕人的氣息,瞬間被一種沉穩如山的鐵血氣場所鎮壓。
老教授們搖身一變,成了AI的“戰術指導老師”。
他們不懂什麽叫“卷積神經網絡”,也不懂“深度強化學習”。
但他們用自己幾十年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決策經驗,為AI的“判斷邏輯”和“決策優先級”進行著最根本的校準。
一位曾在西南邊境指揮過著名穿插戰役的老將軍,背著手,走到一個最大的全息沙盤前。
沙盤上,正模擬著一台【扁鵲一號】對一處複雜的神經叢損傷進行修複。
AI的初步方案,是按照損傷程度,從重到輕,依次修複。這是最符合常規醫療邏輯的選擇。
“愚蠢!”
老將軍的拐杖,重重地敲擊在地麵,發出一聲悶響。
所有學生都嚇了一跳。
“你們看這裏,”老將軍用拐杖指向沙盤中一束看起來損傷並不嚴重的神經,“這束神經,它連接的是什麽?是控製食指微小肌群的關鍵節點!”
“而另一條,雖然看起來損傷麵積更大,但它隻負責一小塊皮膚的觸覺感知!”
“一個頂尖的狙擊手,失去一小塊皮膚的觸覺,無關痛癢。可如果他的食指無法穩定地扣動扳機,他就廢了!”
老將軍的目光掃過全場,聲音鏗鏘有力。
“手術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數據報告好看!是為了讓病人恢複最重要的功能!什麽是重要?這就叫決策優先級!”
他轉向另一個正在為AI的“風險規避模型”犯愁的小組。
“你們在設定,當手術中出現意外大出血時,AI應該如何應對?”
“我們的方案是立刻中止核心神經修複,轉為全力止血……”小組長小心翼翼地回答。
“放屁!”
老將軍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
“戰場上,指揮部被敵軍特種部隊摸到了門口,你是先去救那些無關緊要的後勤兵,還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指揮部的大門給我堵上?!”
“止血是戰術動作,保住核心神經功能,才是戰略目標!
AI必須學會在保全戰略目標的前提下,用最小的代價去完成戰術動作!比如,犧牲掉一部分次要組織的供血,來為核心區域的修複爭取時間!”
老將軍對著一群計算機天才,唾沫橫飛地講著。
“當兩條神經束都出現損傷時,優先修複哪一條,才能保證術後恢複效果最大化?這和我們在戰場上,選擇優先攻擊哪個目標,以求戰果最大化的邏輯,是相通的!”
一番話,讓在場所有的學生,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他們頭一次意識到,冰冷的代碼背後,竟然可以蘊含著如此深刻的、關於取舍與生死的哲學。
原本困擾他們的無數個邏輯悖論和選擇難題,在這些源自戰場的、最質樸也最殘酷的決策邏輯麵前,迎刃而解。
代碼,不再是代碼。
那是一次次精準的外科手術,也是一場場發生在人體內部的、以細胞為單位的微觀戰爭。
接下來的一個月,整個P4實驗室,成了龍河大學最奇妙的風景線。
一群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老將軍,對著一群不到二十歲的學生,講著戰爭。
而學生們,則將這些戰爭的藝術,轉化為一行行的代碼,注入到一個即將誕生的偉大生命的靈魂深處。
一個月後。
當最後一行代碼完成編譯。
中央服務器的主屏幕上,所有複雜的數據流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無比簡潔,卻又仿佛蘊含著無盡智慧的徽標。
那是一個由DNA雙螺旋結構,與一根銀針交織而成的圖案。
徽標下方,一行沉穩的字體緩緩浮現。
【“華佗”AI,係統啟動成功,正在等待指令。】
一個融合了最頂尖未來算法與最豐富戰場決策經驗的超級醫療AI,成功誕生。
龍河大學的智能醫療神話,在這一刻,正式開啟了它最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