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蘇黎世的“日夜盼望”!

字數:4608   加入書籤

A+A-


    蘇黎世的“風暴”並非始於烏雲和閃電,而是始於一間安靜的、坐滿了博士生的頂層階梯教室。
    幾天來,一種詭異的“失序感”正在這所歐洲頂尖學府的肌體裏悄然蔓延。
    起初,它隻是微瀾。
    物理係最高階的博士生課堂上,白發蒼蒼的哈特曼教授正在講解關於希格斯場的最新理論模型。
    他身後是寫滿複雜公式的白板,台下是蘇黎世最聰明的頭腦,他們眉頭緊鎖,筆尖在筆記本上飛速滑動。
    一切都和往常一樣,直到一個來自東方的聲音響起。
    “教授,關於您提到的這個拉格朗日量在對稱性自發破缺後的真空期望值,它的四次項係數是否考慮了最新的‘量子隧穿效應’修正?”
    提問的是一個龍河大學的交換生。
    他的聲音平靜,問題卻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炸彈。
    哈特曼教授的講解戛然而止。
    整個教室的博士生都停下了筆,愕然地抬起頭。
    量子隧穿效應修正?那是上周才在預印本網站上出現的一篇猜想性論文,連哈特曼自己都還隻來得及粗略瀏覽。
    而這個二年級的學生,不僅看了,甚至已經開始思考它對現有理論框架的衝擊。
    這陣微瀾,很快變成了席卷整個校園的滔天巨浪。
    攻堅階段的實驗室,成了龍河學生們課餘的“觀光點”。
    他們隻是路過,隻是“隨手”看了一眼,然後就留下了一片狼藉的、被徹底顛覆的舊有認知。
    “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
    材料學院的博士生領隊馬庫斯,正死死地盯著分子束外延設備屏幕上那條平滑到不真實的曲線。
    就在一個下午之前,這條曲線還像心電圖一樣狂亂跳動,代表著他們團隊耗費了整整六個月都無法穩定生長的“超導薄膜”。
    然後,一個叫李響的龍河學生走了進來。
    他隻是看了一眼他們的設備參數,然後要來權限,在控製台上敲擊了不到十分鍾。
    他調整了束源爐的溫度梯度,優化了襯底的旋轉速率,甚至修改了幾個底層驅動代碼。
    馬庫斯和他的團隊當時隻是抱著一種看笑話的心態。
    可現在,看著屏幕上那條完美的、代表著超導特性指數級提升的數據曲線,馬庫斯感覺自己的大腦被一隻無形的手攥住,幾乎無法呼吸。
    六個月的掙紮。
    十分鍾的“隨手”修改。
    這種對比,荒誕到讓人發瘋。
    同樣的發瘋,正在人工智能實驗室裏上演。
    “她……她重構了底層算法!”
    一個博士後研究員指著中央服務器上瀑布般刷新的代碼,聲音裏充滿了非人的顫抖。
    “徒手!”
    “她甚至沒有用開發工具,隻是用最基礎的文本編輯器!”
    那個叫林曉靈的女孩,僅僅是旁聽了一次他們的項目會議,在聽到他們關於神經網絡效率瓶頸的抱怨後,便要了一台終端。
    兩個小時後,一個體積縮小了百分之四十,但運行效率卻提升了三百個百分點的全新底層算法,出現在了他們麵前。
    原有的算法,是他們整個團隊,乃至整個歐洲AI學界,引以為傲的結晶。
    現在,它被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女孩,用一種近乎是“神跡”的方式,徹底碾碎。
    “那個來自龍河的天才。”
    這個稱謂,不再是竊竊私語,而是變成了蘇黎世校園裏帶著敬畏與恐懼的傳說。
    它像病毒一樣擴散,從物理係到材料係,從計算機科學到生命科學,無一幸免。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校長辦公室。
    古樸的落地鍾時針剛剛指向下午三點。
    但對於校長赫爾曼·施耐德而言,這幾天,沒有白天和黑夜之分。
    他的電話,已經變成了一部專門用來接收“神跡報告”的聖器。
    “校長!”
    電話那頭,是材料學院係主任欣喜若狂又帶著一絲崩潰的吼聲。
    “我們的‘超導薄膜’項目有突破了!是一個叫李響的龍河學生,他隻用了一個下午就優化了我們的分子束外延設備!”
    赫爾曼剛掛斷這個電話,內線又瘋狂地閃爍起來。
    “校長!人工智能實驗室那邊也瘋了!”
    這次是計算機係的係主任,他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在夢遊。
    “一個叫林曉靈的女孩,她竟然徒手重構了我們整個神經網絡的底層算法!”
    “校長!量子光學實驗室……”
    “校長!高能物理研究所……”
    一個又一個的電話,一份又一份充滿了狂喜與震驚的“喜報”,堆滿了他的辦公桌。
    每一份報告,都代表著一個長期停滯不前的頂尖項目取得了顛覆性的突破。
    每一個突破的核心,都指向同一個名字。
    龍河大學。
    赫爾曼校長緩緩地靠在椅背上,他看著窗外沐浴在陽光下的校園,那座誕生了愛因斯坦、擁有數百年榮耀的科學殿堂,此刻在他眼中卻顯得如此……脆弱。
    他終於徹底明白了。
    這不是交流。
    這是一場來自更高維度文明的“視察”。
    再不抓住機會,他將會成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曆史上最大的罪人。
    一個念頭,一個瘋狂到他自己都感到戰栗的念頭,在他的腦海中成型。
    他猛地抓起內線電話。
    “通知霍夫曼教授、克萊因教授、費舍爾教授……對,所有還在校的諾獎得主,立刻到我辦公室來!”
    半小時後。
    赫爾曼校長親自帶著學校裏最頂尖的幾位諾獎教授,一行人腳步匆匆,神情肅穆,穿過古老的連廊,走向學校的中央圖書館。
    他們像是一群即將麵見神諭的朝聖者。
    圖書館三樓的角落,靠窗的位置。
    周思民院士正戴著老花鏡,安靜地翻閱著一本德語版的經典物理學文獻。
    陽光透過巨大的玻璃窗,在他身上灑下一片安詳的光暈。
    赫爾曼校長停下腳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領帶,他能感覺到自己手心裏的汗。
    他走上前,用一種近乎是懇求的、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的語氣,對著眼前這位來自東方的老人,微微躬身。
    “周院士,打擾您了。”
    他的聲音有些幹澀,卻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絕。
    “我代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有一個請求。”
    周思民院士抬起頭,平靜地看著他。
    赫爾曼深吸一口氣,說出了那個在他腦中盤旋了整整一天,連他自己都覺得不敢想象的瘋狂請求。
    “我們希望……希望龍河大學能夠同意,讓您的這批交換生,參與到我們目前最核心、最機密的那個項目裏來。”
    他頓了頓,每一個字都重如千鈞。
    “‘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能源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