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會“呼吸”的建築材料
字數:4750 加入書籤
【雲夢城】計劃的啟動,不是一場會議,也不是一紙公文。
它是龍河大學這台龐大到不可思議的超級思想機器,在一瞬間,將所有運算力都聚焦於同一個目標的轟鳴。
建築學院、材料學院、藝術學院、生命科學院……
無數頂尖的頭腦被卷入這場風暴,海量的數據流在各個實驗室之間瘋狂交換,日夜不休。
然而,這台全速運轉的機器,在啟動的第一個星期,就撞上了一堵無法逾越的牆壁。
難題,直指這座夢想之城的根基。
它的血肉與骨骼——建築材料。
材料學院最頂級的結構實驗室,氣氛壓抑得令人窒息。
全息投影中,【盤古】在“靈感”模式下參與勾勒的城市藍圖,靜靜懸浮,藍圖中的建築,大多有著優美的曲線,已經超越這個時代,達到了近未來的水準。
“不行。”
一位頭發花白的院士,國內材料學領域的泰鬥,疲憊地揉著眉心,聲音沙啞。
他的麵前,擺放著一排最新研發的複合材料樣本。
它們在數據上已經達到了人類現有科技的極限——比鈦合金更堅固,比碳纖維更輕盈。
但它們是死的。
它們可以用來堆砌冰冷的幾何體,可以構築宏偉的摩天大樓。
卻無法承載那份屬於【盤古】的,野蠻、靈動、飄逸的“靈感”。
“我們模擬了三千七百二十一次。”
一名博士生指著光幕上瀑布般刷新的紅色錯誤代碼,眼中布滿了血絲。
“任何基於鋼筋混凝土的衍生結構,在試圖還原這種曲率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懸浮設計時,都會因為自身應力而崩潰。這是物理定律的鐵壁。”
絕望,在實驗室中彌漫。
他們是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一群人,此刻卻被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理性與邏輯,牢牢地鎖死在了一個無法前進的牢籠裏。
就在這片幾乎凝固的沉默中,實驗室的主控光腦,發出了一聲清脆的提示音。
一道來自【盤古】的推送,沒有征求任何意見,以最高權限,直接呈現在所有人麵前。
那不是一份報告,也不是一組數據。
正是那幅被何宇命名為“靈感”的畫作。
但這一次,它被解構了。
【盤古】將它創作時的所有底層數據流,那些看似混亂、充滿了非理性相關的數據簇,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人眼前。
在場的所有教授和學者都皺起了眉。
這堆東西毫無規律可言,充滿了矛盾與衝突,是任何一個嚴謹的科研人員都會第一時間丟進回收站的“垃圾數據”。
然而,材料學院裏一個最年輕的博士生,卻死死地盯著那片數據流。
他沒有去看那些複雜的函數模型,而是緊盯著那些數據在誕生瞬間的“關聯”方式。
一扇門,在他的腦海中轟然洞開。
他渾身一顫,瞳孔在瞬間放大,呼吸變得急促。
“我們……我們都錯了……”
他的聲音很輕,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卻像一把利劍,瞬間刺穿了實驗室的死寂。
所有人朝他看來。
“為什麽?”
他抬起頭,目光掃過那些代表著人類理性巔峰的泰鬥們,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近乎癲狂的質問。
“為什麽材料必須是‘死’的?為什麽我們不能讓它像植物一樣,擁有生命的部分特性?!”
整個實驗室,落針可聞。
這個想法,太瘋狂了。
它徹底脫離了材料科學的範疇,闖入了生物工程,甚至創世神話的領域。
但這個瘋狂的想法,卻像一道閃電,精準地劈中了那堵名為“物理定律”的鐵壁。
它沒有打破牆壁。
它指明了一條繞過牆壁的、從未有人敢於踏足的道路。
常規的研發思路被徹底拋棄。
一場由材料學院與生命科學院聯合發起的,史無前例的瘋狂實驗,就此展開。
無數次的模擬。
無數次的失敗。
他們將擁有植物部分特性的特殊細胞,與堅固而輕便的納米碳管材料,在分子層麵進行複合。
細胞排斥碳管。
碳管撕裂細胞。
失敗的樣本堆積如山。
直到某一次實驗中,他們不再試圖強行“融合”,而是將【盤古】那份混亂的“靈感”數據,轉化為一種特殊的生物電信號,作為培養環境的“背景噪音”。
奇跡發生了。
在那種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的信號刺激下,生物細胞不再排斥納米碳管,而是將其當做了自己生長的“藤架”。
它們以一種玄奧的方式,沿著納米碳管的晶格結構,開始攀附、纏繞、生長。
一種全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物質,在龍河大學的實驗室中,誕生了。
當第一份完美的樣本從培養皿中取出時,整個實驗室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它呈現出一種奇特的灰白色,表麵帶著細膩的紋理,觸感溫潤,仿佛不是冰冷的造物,而是某種未知生物的皮膚。
“開始測試!”
隨著指令下達,一係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特性,逐一展現在所有人麵前。
首先,它會“呼吸”。
當實驗室的溫度被調高,樣本的表麵出現了肉眼幾乎無法察覺的微觀舒張。傳感器顯示,建築體內部的溫度和空氣流通,正在被它自主調節。
它仿佛在進行一次輕微的歎息。
其次,它能進行能量轉換。
一束強光照射在樣本表麵,另一端的能量監測儀上,代表電能輸出的數值,瞬間開始飆升。
它能吸收太陽能,並將其高效轉化為電能,供給整個城市係統。
它擁有了類似“光合作用”的能力。
最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
一名研究員用高精度激光,在樣本表麵劃開了一道微小的裂痕。
在顯微鏡的畫麵中,裂痕的邊緣,那些特殊的生物細胞,在預設好的基因編碼指令下,開始被激活。
它們以一種極其緩慢,卻無比堅定的速度,開始分裂、增殖,填充那道傷口。
幾個小時後。
那道裂痕被全新的細胞組織徹底彌合,恢複如初。
它能自我修複。
它會生長。
它活著。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院士顫抖著伸出手,輕輕撫摸著那塊樣本,渾濁的眼中,流下了兩行滾燙的淚水。
他窮盡一生與冰冷的公式和材料打交道,卻在生命的盡頭,親手觸摸到了一塊“活著的”基石。
“它叫什麽?”何宇的聲音在眾人身後響起。
那個最先提出構想的年輕博士生,看著這件堪稱奇跡的造物,用一種近乎朝聖的語氣,說出了早已在心中醞釀許久的名字。
“【生命性纖維束】。”
這種會呼吸、會生長、仿佛擁有生命的全新材料,為建造一座真正“活著的”城市,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