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相遇

字數:4239   加入書籤

A+A-


    “說了半天,還是沒說到底有哪些人啊?”
    底下眾人不滿意了,紛紛嘟囔。
    說書先生看要引起眾怒,這才連忙說道:
    “這上麵有寫到,茅山宗道士薑宸,過虢州,汝州,許州,豫州,救治百姓數千,懲治乾明寺兼並土地之過,祈雨四場,澤潤四州,風調雨順,暫列為玄門功德榜之首!”
    “龍虎山道士張高顯,心懷百姓,風雨兼程,過陝州,穀州,洛州,鄭州,陳州,祈雨三場,暫列為玄門功德榜第二!”
    “三皇派道士王離,過懷州,汴州,宋州,開壇三日,調理地脈,祈雨兩場,暫列為玄門功德榜第三!”
    “樓觀道妙素道人,過澤州,衛州,滑州,祈雨兩場,暫列為玄門功德榜第四!”
    “律宗鑒真,與茅山宗道士薑宸同行,普渡百姓,救苦救難,暫列玄門功德榜第五!”
    “......”
    “淨明道古明,於曹州開壇兩日,尚未見雨,但其心可嘉,暫列為玄門功德榜第9九”
    “另有道門高功與佛門大德前往兩道捉拿妖邪,是非功過暫不予評價。”
    “若有玄門之士自發祈雨鎮妖,亦將列入玄門功德榜。”
    “此榜昭彰天下,日月共證,青史書名!”
    此榜單一出,頓時天下嘩然。
    有清修道士對此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皇帝利用人心的手段。
    而也有人對此趨之若鶩,認為若能留名於榜單之上,不但自己可以青史留名,其門派傳承也加發揚壯大。
    讚成後者的顯然更多,於是,世間無論是隱修,還是清修門派,盡皆紛紛入世。
    ......
    與此同時,薑宸等人也已經進入了譙州所在之地。
    此地之旱災,似乎相較穎州之地,還要稍微緩和一點,但也頗為嚴重。
    但是較為好的情況是,譙州渦河水係貫穿全境,而此地的主官頗有孔瑜之風範,具有先見之明。
    在旱災將起未起之時,便預判到了後麵的局勢,提前征兆官兵以及民伕,前往渦河水係挖渠。
    在旱災來臨時,便已經挖出總長將近百裏的水渠,引水灌溉了數萬畝良田。
    而且家家戶戶也在旱災來臨之際儲存了不少的水量。
    即便此刻旱災來臨,田地裏的莊稼稍顯頹勢,但還是在茁壯生長。
    在聽說長安來了玄門高人前來祈雨,譙州的刺史更是親自出來迎接。
    官道上,還未進城,薑宸兩人便遠遠看到一隊儀仗朝他們趕來。
    走近時,儀仗當先騎著馬的官服男子高聲問道:
    “前麵可是從長安來的玄門大德?在下師明澄,忝為譙州刺史,在此地恭候二位多時了!”
    “阿彌陀佛,小僧鑒真,這位是茅山宗薑宸薑道長。”
    “原來是茅山宗和佛門的兩位法師,還請入城。”
    一路上,薑宸不由好奇問道。
    “貧道一路走來,發現譙州雖也有旱災之象,但家家戶戶依舊安寧祥和,田地水氣倒也充裕,不知是何緣故?”
    師明澄等的就是這個問題。
    他清了清嗓子,放寬聲線道:“不瞞道長,本官過去曾為河北節度使,薑公的弟子,對於水利頗有研究。”
    “在這次旱災前,本官就察覺到氣候異常,於是便令人開掘淮渦水渠,引灌百裏良田!”
    薑宸不由讚歎:“若是往年,此時節必然是雨水紛紛,如此挖渠恐有洪澇之災,明公確有先見之明。”
    兩人的這一番言論,落入到後麵的不良人耳朵中去。
    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記,還是不記?”
    “記吧,人家跑這一趟,專門說給我們聽的,君子論跡不論心,至少,這位師刺史比之前幾個州的刺史可強太多了。”
    ......
    譙州的情況並不需要大雨,因此薑宸隻是在這裏召了一場大風,微微吹散了一些燥意,便繼續東去。
    不日,已抵達徐州!
    此刻,抵達徐州的並隻是薑宸鑒真等一行人。
    還有龍虎山的張懷義張高顯二人,以及三皇派的道士王離。
    另外,還有一陌生青年羽士,似乎是因為長安一紙皇榜而下山的。
    河南之旱災在眾人聯手下,以及四方朝中的趨勢,幾乎便要被平定。
    此刻的徐州,可以說是河南道最後的災旱之地。
    也因此,走在最前麵,實力最為強勁的一些人,也最先至此。
    而佛門之中也不是沒有可以和這些人相提並論的年輕一輩。
    例如鑒真,若是讓他和張高顯,王離這些人鬥法比試,誰勝誰負尚未可知。
    但是論祈雨這一塊,那是大有不如。
    所以他們也另辟蹊徑,不和這些道門之人比較,而是耐下性子在各地傳教救人。
    隻是如此一個一個救人,肯定遠不如道門羽士,施展一場大雨便能澤被一州蒼生來的快捷。
    所以論名次,他們也是被遠遠甩在了後麵。
    “薑道長,為何這些人會繞過徐州,寧願舍近求遠去往更遠的地方祈雨,將徐州放到最後?”鑒真不解地問。
    這一路上,他已經碰到好幾撥原先和他們不同方向的道士了。
    “徐州地屬河南道之腹地,也是龍脈歸屬之所在,他們祈雨之時,也在理順地脈。”
    “若是直接來徐州,便相當於和整個河南之地脈相抗衡,但若是先理順其他地方的地脈,便相當於是以點撬麵,再來處理徐州之旱災則要簡單許多。”
    “原來如此。”鑒真恍然大悟。
    薑宸沒有閑著,而是根據地脈指引,朝著龍脈匯聚之地走去。
    非是此地不能祈雨,隻是節省體力而已。
    不過在走到一片開闊平原地帶時,又有一路人來到了此地。
    和薑宸兩人用腳步丈量大地不同,此人騎著棕色的高頭大馬。
    他身穿一襲白色道袍,背上背著一柄法器長劍,麵目俊朗,頭發用道簪束著。
    看到薑宸時,他眼神中沒有任何波瀾,而是繼續策馬往前走去。
    “道友請了,小僧律宗鑒真,這位是茅山宗薑宸薑道長。”鑒真一如既往地開口介紹。
    不過卻沒有得到那人的回頭,隻是冷冷甩出兩個字。
    “楊舒。”
    “此人好是冷淡。”鑒真感慨。
    “不用管他,之前未曾在中秋宴上見過他,想必是其他道門弟子下山前來祈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