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潛龍在淵 化整為零礪新鋒

字數:6721   加入書籤

A+A-


    第131章 潛龍在淵 化整為零礪新鋒
    1938年1月,徐州會戰拉開序幕。日軍企圖南北對進,打通津浦線,使華北與華中戰場連成一片。位於徐州南麵的淮河防線,成為阻擊日軍北上的關鍵屏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統籌指揮,在此布置了一道堅強的防線。
    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3師團在荻洲立兵師團長指揮下,兵分三路向北推進:東路第26旅團沿津浦鐵路主攻蚌埠;中路為師團主力,經鳳陽向蚌埠進攻;西路第65聯隊則迂回至高塘湖北端進行策應。配以航空兵與炮兵的支援,日軍形成了一道銳利的進攻矛頭。
    1月中旬,戰鬥打響。劉士毅將軍的第31軍利用池河西岸丘陵地帶,開展運動防禦,節節抵抗。雖明光於18日失陷,池河於30日被突破,但這場持續半月的遲滯作戰,為後方布防贏得了寶貴時間。
    1月31日,守軍毅然炸毀淮河鐵橋,試圖阻斷日軍進軍路線。2月初,臨淮關、蚌埠、鳳陽等地相繼失守。日軍多次嚐試強渡淮河,均被於學忠將軍的第51軍頑強擊退。該軍第113、114師官兵憑借北岸陣地,與日軍展開慘烈搏殺。直至2月11日夜,經過連續多日血戰,第51軍才被迫向淝河方向轉移,淮河北岸陣地多處被突破。
    危急關頭,張自忠將軍率第59軍於2月13日星夜馳援。這支生力軍的到來,立刻扭轉了戰局。2月15日,中國軍隊發動反擊,一舉收複小蚌埠。到3月初,淮河以北全部陣地得以恢複,日軍被迫退回南岸,戰線暫時穩定,形成隔河對峙局麵。
    淮河阻擊戰持續一月有餘,雖一度被日軍突破,但最終成功阻滯了日軍北上步伐。這場戰役粉碎了日軍南北夾擊徐州的初期企圖,為第五戰區在徐州以北組織防禦贏得了寶貴時間,直接為隨後取得的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軍隊在淮河畔的頑強抵抗,寫下了徐州會戰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路日軍久攻不下,日軍大本營不得不改變策略,轉而采取“南守北攻”。
    明光鎮外圍,日軍第九師團臨時設立的指揮部內,氣氛卻比屋外的氣溫更加冰冷壓抑。
    師團長秋山義允中將麵色鐵青,握著剛剛由參謀整理完畢的戰役損失初步報告,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顫抖。報告上那觸目驚心的數字——第六旅團主力近乎全軍覆沒,傷亡被俘超過五千人,旅團長丸山政男少將“壯烈玉碎”,大量重武器及輜重損失——像一把把尖刀,反複戳刺著他的神經和帝國軍人的驕傲。
    盡管航空兵和偵察部隊反複確認,那片曾經吞噬了第六旅團的龍王山地區以及更廣闊的來安、天長、盱眙、高郵四縣境內,已再也找不到成建製的139師主力部隊,甚至連大規模部隊移動的痕跡都似乎在抵達明光附近後詭異地消失了,但秋山心中的屈辱和疑慮絲毫未減。
    “八嘎……王林……139師……”秋山從牙縫裏擠出這幾個字,眼中燃燒著無法熄滅的怒火,卻又夾雜著一絲難以言喻的挫敗和……忌憚。他無法接受,堂堂帝國甲種師團的精銳旅團,竟會在自己眼皮底下被一支“殘兵遊勇”如此幹淨利落地吃掉。
    “師團長閣下,”參謀長小心翼翼地匯報,“各追擊部隊已反複搜索至明光以西三十裏處,未發現敵軍主力蹤跡。滁縣、明光沿線亦未報告遭遇大規模抵抗。目前,來安、天長、盱眙三縣縣城僅有少量皇軍和皇協軍駐守,控製力僅限於城區及主要交通線附近。廣大鄉村地帶……情況不明,小股襲擊事件仍有發生,但似與139師主力無關,多為地方遊擊武裝或潰兵散匪。”
    另一名情報參謀補充道:“綜合各方情報分析,139師在龍王山之戰中雖獲勝,但其自身傷亡必然極其慘重,估計戰鬥減員至少在三到四成,彈藥消耗殆盡,已無力再戰。其目前最合理的動向,應是向西潰退,企圖穿越皖省丘陵地帶,逃往湖北境內休整補充。其留在江北四縣的部分,應僅為無法帶走之傷兵及少量掩護部隊,或已化整為零,融入當地。”
    這些話,半是基於零星情報的推測,半是為了安撫暴怒的師團長和為自己之前的失利尋找開脫的理由。他們寧願相信139師已經被打殘遠遁,也不願相信其仍有能力在皇軍控製區腹地潛伏下來。
    秋山義允沉默良久,最終疲憊地揮了揮手。理智告訴他,參謀們的分析有其道理。一支經過如此高強度惡戰的部隊,不可能不需要休整。繼續將寶貴的兵力投入對一片廣袤而敵情不明區域的盲目清剿,不僅效率低下,更可能再次落入陷阱。更何況,損失了整整一個精銳旅團,他的第九師團實力大損,已無力獨自承擔對淮河以北中國軍隊防線的進攻任務了。
    “命令!”秋山的聲音沙啞而低沉,“各部停止追擊,於明光、滁縣一線轉入防禦休整狀態。清剿四縣殘敵、恢複地方秩序之任務,交由各地守備隊及皇協軍負責。嚴密監視西麵及北麵方向,防止139師殘部流竄。立刻向方麵軍司令部報告:我部經苦戰,已於龍王山地區重創支那139師主力,斃傷其眾逾萬,迫其殘部向西潰逃。目前正鞏固戰線,清剿殘敵,並請求補充兵員裝備,以利再戰。”
    他將“重創”和“迫其潰逃”這幾個字咬得格外重。這既是為自己遮羞,也是為下一步爭取補充尋找借口。至於那支消失的139師主力究竟去了哪裏,是死是活,他現在既無力深究,也暫時不願去想了。他需要時間舔舐傷口,恢複實力。
    很快,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停止西進,開始在明光、滁縣一帶依托原有據點和工事,轉入守勢。其上報的“捷報”也傳到了華中方麵軍司令部。畑俊六雖然對第九師團的巨大損失震怒不已,但考慮到前線將領的士氣和需要穩定戰線的現實,也隻能捏著鼻子認可了這份注水的戰報,一方麵嚴令秋山義允確保津浦線南段安全,配合第13師團在淮河方向的行動(實則轉為防禦對峙),另一方麵催促國內盡快給第九師團補充兵員裝備。
    於是,一場看似聲勢浩大的大規模掃蕩,竟以日軍一個精銳旅團的覆滅和進攻勢頭的戛然而止而告終。江北四縣的交界區域,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平靜”。日軍龜縮在縣城和主要據點,控製著“點”和“線”,卻無力也不敢再深入廣袤的鄉村“麵”。而被他們認定為“已遭重創向西潰逃”的139師,其真實動向,卻完全超出了日軍的想象。
    ……
    就在日軍停止追擊、上報“捷報”的同時,139師主力正以一種極其隱秘而分散的方式,活躍在津浦鐵路(滁縣至明光段)兩側的丘陵、水網、村鎮之中。
    王林在成功誘敵西進、跳出合圍圈後,並未如日軍所料般遠遁湖北,而是大膽地選擇了“燈下黑”,將全師主力連同直屬部隊,進行了大規模、深層次的“化整為零”。
    師部的命令清晰而堅決:“全師以連,甚至排、班為單位,分散配置於津浦線滁縣至明光段南北兩側區域。任務是:一、就地隱蔽休整,治療傷員,恢複體力;二、積極偵察敵情,捕捉戰機,以小型襲擊、伏擊、破襲為主,不斷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和物資,積小勝為大勝,但嚴禁攻擊堅固據點,不打無把握之仗;三、最重要的一點,‘靠鬼子吃飯’!各部隊所需糧食、彈藥、藥品、經費,主要通過繳獲日偽物資解決,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減輕根據地負擔;四、利用戰鬥間隙,協助地方工作隊,鞏固我們在鄉村的基礎,宣傳抗日,招募新兵。”
    為了適應這種高度分散和機動的遊擊狀態,師屬炮兵團被徹底拆解。那18門寶貴的75mm山炮以及剩餘的迫擊炮,被加強給各主力團和支隊,再由他們根據實際情況,分配到營甚至連一級,組成臨時炮班或機炮班。這樣做雖然暫時失去了集中使用的威力,但卻極大增強了各分散單位的獨立作戰和火力支援能力。更重要的是,王林著眼於長遠,要求各部隊必須利用這個機會,“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讓更多有文化、有潛力的戰士接觸火炮,學習操炮、測算、維護,為未來組建更多、更專業的炮兵部隊培養種子人才。
    “我們要讓每一門炮都成為培養炮手的學校,讓每一個有機會摸到炮的戰士,都將來可能成為我們的炮兵骨幹!”王林在給各部的指示中如是強調。
    於是,在津浦線兩側的廣闊地域內,出現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成千上萬的139師官兵,仿佛水滴融入大海般,消失在了百姓和地形之中。他們可能化裝成農民、樵夫、小販,潛伏在日偽據點附近;可能隱藏在偏僻的村莊、廢棄的窯洞、茂密的蘆葦蕩裏休整訓練;可能晝伏夜出,沿著鐵路公路線活動,尋找著日偽運輸隊、巡邏隊、通訊兵的任何一絲破綻。
    李雲龍的來安支隊、丁偉的天長支隊、黃木生的盱眙支隊、周誌明的高郵支隊,則繼續在他們熟悉的根據地區域內活躍。他們不僅是戰鬥隊,更是工作隊、生產隊。一方麵,他們要繼續打擊零星的日偽軍,鎮壓漢奸,保護群眾;另一方麵,要全力投入到根據地的鞏固和建設中。
    由於師主力成功將日軍大部吸引走,四縣境內壓力大減,隻剩下少量日偽軍困守孤城。四個支隊抓住這個寶貴的黃金時期,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
    鞏固政權:在各村鎮普遍建立或強化了抗日民主政權、農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推行減租減息,改善民生,使根據地的社會秩序日益穩定。
    發展經濟:組織群眾恢複生產,興修水利,墾荒種地,並建立了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生產軍需民用物資,努力實現自給自足。
    宣傳教育:通過識字班、夜校、文藝宣傳隊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揭露日寇暴行,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
    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擴大武裝,招募新兵。
    師部的指示非常明確:“各部隊,包括主力團分散出去的單位和四個支隊,在各自活動區域內,隻要條件允許,能夠解決吃飯、裝備和訓練問題,就要大膽放手地去招募新兵。原則上,多多益善!我們要利用這幾個月的大休整期,把龍王山戰役的損失補回來,還要爭取部隊規模有新的發展!”
    一時間,整個139師控製或影響的區域,掀起了一股參軍熱潮。
    在各村的打穀場上,經常可以看到支隊或工作隊組織的動員大會。從日軍屠刀下被解救出來的幸存者、分了田地翻了身的貧苦青年、深受抗日宣傳感召的熱血學生……紛紛踴躍報名。
    ......
    3月23日,日軍磯穀師團先頭部隊逼近台兒莊,與我國守軍首次交火。次日,日軍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發起猛攻,戰役正式打響。
    日軍憑借強大火力不斷向城內推進,我國守軍第31師在池峰城師長指揮下殊死抵抗。一場殘酷的巷戰在台兒莊街頭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處房屋,都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城內的清真寺反複易手,牆壁上彈孔密布,無半掌之壁不飲彈,無方寸之土不沃血。
    戰至4月3日,日軍已占領台兒莊三分之二以上區域,守軍傷亡慘重。在此危急關頭,池峰城師長毅然下令炸毀運河浮橋,斷卻退路,以示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當夜,57人組成的敢死隊手持大刀夜襲敵陣,歸來時僅剩13人。
    4月6日,戰局迎來轉機。李宗仁將軍指揮外圍部隊完成對日軍的合圍,孫連仲部死守陣地吸引敵軍主力。中國軍隊全線出擊,裏應外合,對日軍發起總攻。經一晝夜激戰,至4月7日,被圍日軍除一部突圍外,其餘被全部殲滅。
    台兒莊戰役曆時16天,中國軍隊以傷亡約3萬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明光山林深處的139師師部,一名通訊參謀氣喘籲籲地跑上山崗,臉上帶著難以抑製的興奮,手中緊緊攥著一份剛譯出的電文。
    “師長!政委!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參謀的聲音因激動而有些顫抖。
    王林和王光道同時轉過身。王光道接過電文,迅速瀏覽,臉上的凝重瞬間被巨大的喜悅取代,他猛地一拍大腿,聲音洪亮:“好!打得好!台兒莊!台兒莊大捷!”
    王林接過電文,目光飛快地掃過上麵的字句:“……我軍於台兒莊地區經十餘日血戰,予敵瀨穀、阪本兩支隊以毀滅性打擊,斃傷日軍逾萬,繳獲無數……目前殘敵正狼狽潰退……”
    縱然是性格沉穩如王林,此刻也不禁心潮澎湃,嘴角揚起暢快的笑意。他重重一拳砸在身邊粗糙的樹幹上:“好!李長官指揮有方!前線將士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這是我抗戰以來空前的大捷!”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在正在休整的師部傳開。參謀、警衛、後勤人員紛紛圍攏過來,聽到台兒莊大捷的詳細戰報後,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這些剛從龍王山血戰中走出來的戰士們,深知勝利的來之不易,也更能為遠在徐州的同胞所取得的輝煌勝利感到由衷的驕傲和振奮。
    王光道激動地對王林說:“師長,台兒莊大捷意義非凡!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我們139師雖然沒能直接參與,但我們在江北拖住了第九師團、破襲津浦線,也算間接支援了徐州戰場!”
    王林頷首,目光炯炯:“說得對!台兒莊的勝利,屬於所有堅持抗戰的中國軍人!立刻將這份戰報,通電全師各旅、各支隊、各分散單位!要讓我們每一個戰士都知道這個天大的好消息!”
    他略一沉吟,繼續道:“在電文中加上師部按語:台兒莊大捷,彰顯我中華兒女血戰到底之決心,印證了遊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相配合之戰略威力和正確性。我全師將士當以此共勉,學習台兒莊守軍寸土不讓、浴血奮戰的頑強精神,繼續紮根江淮,靈活殲敵,以更多、更大的勝利,支援全國抗戰大局!”
    “是!”通訊參謀大聲應道,立刻轉身跑去發電。
    王林再次望向遠方,心中豪情湧動。台兒莊的捷報如同一聲春雷,響徹華夏大地,也為他這支深入敵後、正在浴火重生的部隊注入了更強大的精神力量。他知道,未來的戰鬥依然殘酷,但希望之火,已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