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武漢陰雲 江北移防啟新程
字數:8350 加入書籤
第132章 武漢陰雲 江北移防啟新程
台兒莊大捷後,蔣介石政府希望“乘勝擴大戰果”,向徐州地區增加了兵力(約20個師至45萬人),試圖穩定戰線。但當察覺日軍更大合圍企圖後,5月15日決定放棄徐州,命令第五戰區部隊分五路向豫、皖、鄂地區突圍。李宗仁指揮部隊,利用豫東、皖北的麥田青紗帳和夜間行軍,成功跳出了日軍包圍圈
1938年6月15日,日本禦前會議正式決定實施攻占武漢的作戰。6月中旬至7月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製定和完善了武漢保衛戰的作戰計劃,具體作戰方針是:在武漢外圍布置主力軍,利用鄱陽湖和大別山以及長江兩岸丘陵湖沼等有利地形進行持久戰。
在徐州失守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決定調整作戰序列,於1938年6月中旬新編第9戰區。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各兵團部隊自6月開始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組織防禦,保衛武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中旬,武漢。
長江的悶濕氣息裹挾著山城特有的燥熱,彌漫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臨時所在的建築群間。即便已是傍晚,蟬鳴依舊聲嘶力竭,仿佛預感到一場更大風暴的臨近。會議室內,電風扇徒勞地攪動著凝滯的空氣,巨大的軍事地圖鋪滿了整麵牆壁,上麵密布的紅藍箭頭與標注,昭示著這座臨時首都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蔣介石身著夏季薄呢軍裝,背對著眾人,目光死死盯著地圖上江淮與武漢之間的廣袤區域。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發出沉悶的噠噠聲,顯示出內心的焦灼與權衡。
“委座,”軍政部長何應欽的聲音打破了沉默,他拿著一份剛匯總的情報,語氣凝重,“日軍華中派遣軍主力雖在徐州會戰後進行休整補充,但其戰略意圖已愈發明顯。畑俊六將其指揮部前推至合肥,第2軍(東久邇宮稔彥王)所轄第3、第10、第13、第16師團等部正在皖西、豫南地區頻繁調動,其先頭部隊已與我在大別山北麓前沿警戒部隊發生交火。所有跡象表明,其兵鋒直指武漢。北路日軍,沿大別山北麓西進,企圖經六安、固始、潢川,突破信陽,沿平漢線南下,從北麵威脅武漢,此路尤為凶險。”
他頓了頓,繼續道:“而我軍在北岸,自第五戰區主力轉移後,防禦縱深不足,兵力尤顯薄弱。李德鄰(李宗仁)雖竭力布置,然可用之兵捉襟見肘。北岸門戶若開,武漢危矣。”
一旁的軍令部長徐永昌補充道:“目前北岸雖有於學忠、馮治安、張自忠等部節節抵抗,但戰線漫長,急需一支有力部隊填充關鍵防區,穩固防線,尤其需要一支能打硬仗、擅機動防禦的勁旅,作為戰略預備隊,隨時堵漏填缺。”
蔣介石緩緩轉過身,麵色陰沉:“有力部隊?預備隊?如今哪裏還有什麽完整的有力部隊!淞滬、徐州兩場大戰,精華損耗殆盡!”他提到這兩個名字時,明顯帶著不快,但隨即壓下情緒,“你們有何具體建議?哪個部隊可以即刻調動,擔當此任?”
會議室一時陷入沉默。武漢周圍的部隊番號雖多,但大多是新補之師或曆經苦戰亟待休整,真正能稱得上“勁旅”且相對完整的,屈指可數。
這時,一直沉默的軍政部副部長、武漢衛戍總司令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扶了扶眼鏡,上前一步,聲音清晰而沉穩:“委座,諸位,職部倒有一支隊伍,或可考量。”
眾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到陳誠身上。
“講。”蔣介石示意。
“便是現駐於皖東滁縣、來安、天長一帶休整的暫編第139師。”陳誠語出驚人。
“139師?王林那個師?”何應欽微微皺眉,“辭修(陳誠字),此師確能打,徐州南線阻敵、尤其是後來襲擾津浦線,戰果頗彰。但其部成分複雜,根源……終究是那邊的人。且其剛在江北站穩腳跟,正大肆擴張,此時將其調離……”
陳誠打斷何應欽,語氣轉為嚴肅:“正因為其能打,才應用在刀刃上!武漢安危,重於一切!目前北岸防線,缺的就是這樣一支戰術靈活、作風頑強的部隊。觀其此前作戰,極擅利用地形進行機動防禦和襲擾,正適合填補北岸丘陵水網地帶的防禦空隙。此其一。”
他話鋒一轉,聲音壓低了幾分,卻更顯銳利:“其二,正如敬之兄(何應欽字)所言,此師在滁縣一帶休整擴編,聲勢日盛。據報,其不僅在軍事上清剿日偽、控製鄉村,更在政治上廣泛發動群眾,建立組織,推行其政令。來安、天長、盱眙、高郵四縣之地,幾成其‘熟地’。若再任其發展下去,恐非國家之福。此番借武漢保衛戰之機,將其調至北岸正麵戰場,一則可增強防禦,二則亦可借此……削其根基,免生尾大不掉之患。此為釜底抽薪之策。”
陳誠的話,如同投入平靜水麵的一塊石頭,在會議室裏激起層層波瀾。何應欽、徐永昌等人麵露沉吟,顯然都聽懂了陳誠的弦外之音。
蔣介石的目光閃爍不定。他對王林及其部隊的感情極為複雜。一方麵,這支隊伍屢立奇功,確是一把鋒利的快刀,尤其在當前用人之際;另一方麵,這把刀卻握在他人之手,其忠誠度始終是他心頭一根刺。陳誠的建議,既解決了眼前的軍事難題,又暗含了長遠的政治考量,可謂一舉兩得。
他沉默片刻,終於開口,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嗯,辭修所言,確有道理。武漢安危,係於全局。一切個人、局部,皆需服從此大局。命令: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暫編第139師,即日起暫隸第五戰區,限期開赴長江北岸霍山、六安一帶布防,歸入江北兵團戰鬥序列,負責遲滯由六安、商城方向西進之敵,鞏固北岸防線,確保武漢側翼安全。”
他頓了頓,加重語氣:“電令中需明確:139師主力必須即刻開拔,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誤!軍情緊急,違令者,軍法從事!”
“是!”陳誠、何應欽等人齊聲應道。
蔣介石最後看了一眼地圖上皖東的那片區域,眼神複雜。他希望這把刀在武漢的戰場上能再創奇跡,更希望這場硬仗能順勢磨掉這把刀不該有的鋒芒。
老山深處,139師師部。
雖值盛夏,但山林間綠蔭蔽日,師部所在的岩洞內依舊透著幾分清涼。王林正與政委王光道、參謀長鍾光邦對著地圖研判江北日軍最新動向,機要參謀匆匆而入,將一份譯好的電文呈上。
“師長,政委,總部轉國民政府國防部急電!”
王林接過電文,目光快速掃過,眉頭微微蹙起,隨即又將電文遞給了王光道和鍾光邦。
電文內容簡潔而強硬:著令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暫編第139師,即刻起暫隸第五戰區,限期開赴長江北岸霍山一帶布防,歸入江北兵團戰鬥序列,負責遲滯可能由合肥六安方向西進之敵,鞏固北岸防線,確保武漢側翼安全。末尾更是強調“軍情緊急,違令者,軍法從事!”
王光道看完,與鍾光邦對視一眼,沉吟道:“國防部的命令……看來武漢北麵壓力巨大,李長官(李宗仁)那邊確實缺兵少將,需要我們這把尖刀頂上去。”
鍾光邦推了推眼鏡,看著地圖上霍山的位置:“霍山地處大別山東北麓,是日軍從合肥方向西進,迂回攻擊武漢的必經之路之一。地勢雖算不得一夫當關,但丘陵起伏,水網交織,利於我軍發揮機動防禦和遊擊特長。隻是……我們這剛經營起來的四縣根據地……”
王林手指敲了敲桌麵,目光沉靜:“武漢安危關係全局,這個命令,必須執行。根據地是我們的根,但不能為了守根,就不顧整個大樹會不會被砍倒。去了北岸,同樣是打鬼子,同樣是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決斷:“去,是肯定要去。但怎麽去,要好好籌劃。通知各旅旅長、各支隊長,團級以上幹部,火速來師部開會!”
“是!”
幾個小時後,師部岩洞內將星雲集。陳阿海、孔傑、李雲龍、丁偉、黃木生、周誌明等主要將領悉數到場,加上各主力團團長、直屬部隊主官,濟濟一堂。眾人剛從各自防區趕來,身上還帶著戰場硝煙和奔波的風塵,但眼神銳利,精神飽滿。
王林沒有廢話,直接將國防部的命令和師部的決定告知眾人。
話音剛落,李雲龍第一個嚷嚷起來:“好啊!總算有硬仗打了!天天摸魚抓蝦(指小規模遊擊襲擾),老子的大刀都快生鏽了!小鬼子想從北邊摸武漢的屁股?問過咱139師沒有!”他摩拳擦掌,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丁偉比較沉穩,分析道:“六安、霍山一線,地形比我們這邊更複雜,山地丘陵更多,適合我們發揮。但日軍此次必然是重兵壓境,準備充分,正麵的壓力不會小。”
陳阿海作為主力旅旅長,考慮的是整體:“師長,我們去是沒問題。但根據地怎麽辦?好不容易打開局麵,群眾剛發動起來,物資也囤積了不少,總不能拱手還給鬼子漢奸吧?”
“這正是接下來要部署的重點。”王林讚許地點點頭,走到大地圖前,“經過近四個月的敵後發展,我師兵力已達滿編狀態。除師直屬隊外,原有四個戰略支隊基礎上,我決定進行整編:”
“一、盱眙支隊長黃木生!”
“到!”黃木生應聲起立。
“你部最擅長敵後遊擊、襲擾戰,任命你為139師江北遊擊支隊支隊長!由你率領原盱眙支隊為基幹,並入部分後勤、政工人員,再補充適量新兵,總兵力保持五千人左右。你的任務是:留守江北四縣根據地,以盱眙、來安、天長、高郵交界山區和水網區域為活動中心,繼續堅持和發展遊擊戰爭!肅清殘敵,鎮壓漢奸,保護群眾,鞏固政權!要把這裏變成紮在日軍後方的一顆永不生鏽的釘子!有沒有信心?”
黃木生眼中閃過激動和堅定的光芒,大聲回答:“請師長、政委放心!黃木生和江北支隊全體指戰員,誓死保衛根據地!絕不辜負首長信任!”
“好!”王林示意他坐下,目光掃向其他幾位躍躍欲試的將領。
“二、其餘各部,即日起進行整編:
以李雲龍來安支隊骨幹為基礎,編組139師新編第一旅,下轄第1、第2團,旅屬後勤保障團,李雲龍任旅長!
以丁偉天長支隊骨幹為基礎,編組139師新編第二旅,下轄第3、第4團,旅屬後勤保障團,丁偉任旅長!
以周誌明高郵支隊骨幹為基礎,編組139師新編第三旅,下轄第5、第6團,旅屬後勤保障團,周誌明任旅長!
原417旅、418旅番號及編製不變,陳阿海、孔傑仍分任旅長。”
“師部直屬炮兵團、騎兵團、特戰大隊、後勤保障部等同步加強。”
王林宣布完編製,洞內眾將無不精神一振。經過四個多月的迅猛發展,大力擴紅,並消化了大量經過訴苦教育的解放戰士,139師實力早已今非昔比。不算黃木生的江北支隊,全師也已擁有五個滿編旅(每旅下轄兩個2700人的主力團和一個1000人的後勤保障團,旅直部隊約數百人),總兵力高達三萬二千餘人!
雖然其中約有三分之二是新近入伍的戰士,但他們大多是本地的貧苦青年和經過教育的俘虜兵,在根據地的反“掃蕩”、破襲戰、鋤奸鬥爭中見過血,受過實戰鍛煉。更重要的是,在王林那神秘係統無聲無息的“三倍成長增益”加持下,這些新兵無論是軍事技能、戰術意識還是戰鬥意誌,其成長速度都遠超常人,短短數月已接近普通部隊訓練一年的水平,戰力完全可用。所欠缺的,主要是大規模正規兵團作戰的協同經驗。但好在各旅、團、營、連的骨幹,都是經曆過湘江、長征、河西、淞滬、南京一係列血火考驗的老紅軍、老骨幹,有他們傳幫帶,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有了根本保證。
“弟兄們,”王林看著麾下這些戰意昂揚的將領,聲音沉穩而有力,“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咱們在江北敵後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為的是什麽?就是為了能在關鍵時刻,拉出去,打硬仗,打勝仗!”
“如今,鬼子把主意打到武漢北大門了,國防部命令我們頂上去!這是責任!我18集團軍139師自湘江邊重建以來,從沒怕過任何硬仗惡仗!這一次,也不例外!”
“新兵多,不怕!缺乏大兵團經驗,也不怕!咱們的老兵是怎麽打出來的?是槍林彈雨裏滾出來的!這次西進布防,就是最好的練兵場!以老帶新,以戰代練,讓小鬼子嚐嚐我們139師新老結合的鐵拳!”
“各部隊回去後,立即進行動員,檢查裝備,籌備糧秣!給你們一天時間準備,後天拂曉,全師開拔,西進霍山!”
“是!保證完成任務!”所有將領齊聲應喝,聲震岩洞,一股銳利無匹的求戰氣息彌漫開來。這不是盲目的狂熱,而是建立在無數次勝利之上、對自身實力有著清醒認知的自信與渴望。
{作者旁白:這裏擔心大家認為139師發展過快,特做解釋,我軍曆來部隊發展速度有目共睹的,八路軍1937年底進山西時才3萬人正規編製12個團,到1940年2年多的時間已經可以拉起100個團開展破襲作戰:百團大戰,就這還不計算進入山東開辟根據地的115師一部}
王林剛處理完部隊移防的初步安排,一封加急電文又送到了他手上。來自武漢方麵的密電,語氣急促地通報了近日黃河沿岸的異常動向,以及一個令人震驚的猜測——為阻滯日軍西進,國防部或有“非常之策”。
幾乎與此同時,張紅土和負責江北根據地工作的黃木生也先後派通訊員飛馬趕來。
“師長!北麵來的老鄉說,黃河水……黃河水好像改道了!好多地方淹了!”
“支隊長報告,淮河水位這兩天漲得邪乎,泗州、五河那邊傳來消息,說是西邊來的大水,咱們這邊雖然地勢稍高,但天長北部、盱眙沿淮部分低窪地帶已經開始內澇,百姓很恐慌!”
王林猛地站起身,走到牆邊那幅涵蓋了中原地區的軍事地圖前。他的目光沿著黃河下遊、賈魯河、潁河,最終落在淮河流域,手指重重地點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位置。一個冰冷而殘酷的曆史名詞如同閃電般劈入他的腦海——花園口決堤!
作為來自後世的靈魂,他遠比這個時代任何人更清楚這件事意味著什麽。那不僅僅是一次戰術性的“以水代兵”,更是一場席卷豫、皖、蘇三省44縣,導致89萬百姓溺亡,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並製造出連年災荒、瘟疫橫行、徹底拖垮中原經濟的巨大生態與人文災難!其造成的死亡和長期痛苦,甚至遠超一場大型會戰。
“糊塗!愚蠢!!”王林一拳砸在地圖上,胸膛劇烈起伏,因極致的憤怒和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而臉色發白。他理解麵對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時的焦慮,理解“阻敵於一時”的戰術考量,但以如此代價……
政委王光道和參謀長鍾光邦聞聲進來,看到他這副模樣,又看了桌上的電文和聽到匯報,神色也凝重起來。
“師長,難道國防部真的……”王光道聲音幹澀。
王林閉上眼,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翻湧的情緒。再睜開時,眼中隻剩下一片冰冷的沉痛和一種超越時代的悲憫。
“八九不離十了。他們挖開了花園口的黃河大堤。”他的聲音沙啞,“用千裏沃野變成澤國,用百萬同胞的身家性命……去換日軍進攻步伐遲滯幾天、幾周?”
他轉過身,看著兩位戰友,語氣裏充滿了一種他們難以完全理解的現代曆史觀和倫理批判:
“這是一場用民眾的鮮血和骨肉填寫的‘代價支付單’!或許在決策者眼裏,這是‘壯士斷腕’,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他們可曾想過,這‘腕’斷的是千萬黎民百姓的生路!戰爭不該以這種方式讓人民來承擔全部重量!”
“水擋得住日軍一時,擋不住一世。日軍可以繞道,可以修橋,他們的裝甲車最終還是會開過來。但被洪水吞噬的家園、被衝垮的田地、被淹死的無辜百姓,卻再也回不來了。這不僅僅是一場災難,更是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製造了一片長期糜爛、瘟疫橫行、盜匪叢生的‘黃泛區’,這將持續消耗我們自身的元氣,甚至可能埋下未來民變的隱患!”
他走到窗前,望著外麵雖然艱苦卻已初步安定、軍民一心備戰的根據地景象,痛心疾首:
“我們在這裏,幫百姓挖地窖藏糧,教他們躲鬼子保命,是想讓每一個人都能在戰火中盡量活下去,活到勝利那天。而那邊……卻親手把本該由軍隊承擔的責任,轉嫁成了全民的浩劫。這是戰略上的短視,更是道義上的破產!”
王光道和鍾光邦沉默了。他們能感受到王林話語中那份沉重的、仿佛預見未來般的絕望和憤怒。這超越了單純的軍事批評,上升到了對戰爭倫理和執政者責任的深刻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