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鐵械破局時
字數:5054 加入書籤
“跨星稻”的幼苗在培育艙中輕輕搖曳,銀綠交織的葉片剛展開第三片,實驗室的警報就尖銳地劃破了寧靜。全息屏幕上,代表荒漠星帶的區域被刺眼的紅色覆蓋,能量航道的監控曲線如同被斬斷的藤蔓,徹底歸零。
“鐵械族關閉了‘銀沙航道’的能量中繼站!”黑龍的聲音帶著電流雜音,顯然正處於信號幹擾區,“他們的戰艦在航道入口巡邏,所有運輸飛船都被攔了下來,沙礫族的星葵種植區快斷水了!”
王玲立刻調出星圖,鐵械族控製的航道是連接三星堆與荒漠星帶的唯一捷徑,繞行其他航道至少需要十天——而沙礫族的輸水渠僅能維持七天的星髓水儲備。掌心的樞紐密鑰泛起急促的微光,仿佛在呼應遠方的危機。
“鐵械族的訴求是什麽?”慕容冷越迅速接入聯盟通訊頻道,試圖與對方建立聯係,卻隻收到一段冰冷的機械音:“禁止地球文明的‘基因汙染源’進入核心星域,即刻銷毀所有跨星融合作物樣本。”
周明氣得拍了下培育艙:“簡直胡說!我們的融合作物都經過嚴格的基因穩定性檢測,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汙染’!他們就是怕技術壟斷被打破!”
風澈抱著他的《銀河農耕畫冊》跑進來,畫冊上剛畫好的沙礫族種植場景被他緊緊按住:“鐵械族壞!他們不讓種子喝水,星葵會枯死的!”王玲蹲下身,輕輕擦掉兒子眼角的淚花:“不會的,我們會想辦法讓星葵喝到水,還要讓鐵械族知道,分享不是威脅。”
緊急會議上,團隊迅速梳理對策。慕容冷越分析道:“鐵械族的母星以重工業為主,農耕完全依賴機械合成食品,他們認為自然種植效率低下,一直反對聯盟的生態計劃。但他們的機械核心需要‘星髓晶’驅動,而星髓晶的主要產地,正是沙礫族控製的荒漠星帶。”
“這就是他們的軟肋!”張啟明調出資源分布圖,“沙礫族雖然弱小,但掌握著鐵械族的能源命脈。我們可以從這裏突破,同時聯係聯盟中的中立文明施壓。”
王玲卻搖了搖頭:“強行施壓隻會激化矛盾,我們需要讓他們親眼看到生態方案的價值。”她看向掌心的密鑰,突然想起《星盟農耕法典》中記載的“文明對話機製”,“鐵械族的長老議會每年會舉辦‘技術展’,展示最新的機械成果。下個月就是展會,我們可以帶著跨星作物去參展,用事實說服他們。”
方案確定後,團隊兵分兩路。慕容冷越帶領黑龍和水晶族使者,前往沙礫族母星,利用玉琮中繼器臨時搭建能量通道,緩解星髓水短缺的危機;王玲則和周明、林曉雨一起,加速培育跨星作物樣本,準備技術展的展示方案。
風澈堅持要跟著慕容冷越出發:“我能照顧星葵種子,還能和沙礫族的小朋友一起畫畫,讓他們別害怕。”慕容冷越拗不過他,隻好給他換上帶有能量護盾的防護服,再三叮囑:“一定要跟緊我,不許亂跑。”
兩天後,慕容冷越的穿梭機抵達沙礫族母星。種植區的星葵已經開始發黃,沙礫族的孩子們正用小水壺一點點給幼苗澆水,壺裏的水顯然是從他們僅存的儲備中省出來的。風澈立刻跑過去,打開便攜式培育盒:“這是能吸水的菌劑,撒在土裏,種子就能喝到地下的水啦!”
在周明提前傳送的技術指導下,慕容冷越和水晶族使者迅速搭建起臨時能量通道。水晶族的光能轉化晶體吸收星光後,轉化為能量脈衝,成功激活了沙礫族的老舊輸水係統。當星髓水重新流入渠道時,沙礫族的族長激動地握住慕容冷越的手,幹裂的皮膚下滲出淡淡的血水:“你們救了我們的星球,也救了我們的孩子。”
風澈則和沙礫族的小朋友們一起,在種植區邊緣種下了光穗草。藍色的嫩芽破土而出時,一個小男孩用生澀的通用語說:“媽媽說,以前天上有很多星星,後來沙子多了,就看不見了。光穗草能引來星星嗎?”風澈用力點頭:“能!等草長大了,星星會順著草葉下來喝水,到時候你們就能看見啦!”
與此同時,王玲的團隊正在實驗室裏忙碌。周明培育出了適配鐵械族工業環境的“抗汙稻”——葉片能吸附空氣中的重金屬,根係還能淨化工業廢水;林曉雨則製作了全息演示片,將跨星作物的培育過程與鐵械族的機械能源消耗做對比,直觀展示生態種植的經濟效益。
王玲在整理展示資料時,發現了一份星盟的古老檔案:鐵械族的母星原本植被繁茂,千年前因過度發展重工業導致生態崩潰,才不得不依賴機械合成食品。檔案末尾附著一張老照片,照片上的鐵械族孩子正捧著一束金色的稻穗,笑容燦爛。“他們不是天生排斥自然,隻是害怕重蹈覆轍。”王玲若有所思,將照片加入了演示片的結尾。
技術展當天,鐵械族的母星一片金屬質感的冰冷。巨大的展覽中心內,各種轟鳴的機械占據了主要展位,王玲的生態展位被安排在最角落,周圍幾乎無人問津。鐵械族的技術官路過時,瞥了一眼培育艙裏的抗汙稻,不屑地冷哼:“這種脆弱的植物,在我們的環境裏活不過三小時。”
“要不要打個賭?”王玲平靜地遞過檢測報告,“我們可以現場種植,七天後看結果。如果它能存活,你們就開放銀沙航道;如果不能,我們自願銷毀所有融合作物樣本。”
鐵械族長老議會經過短暫商議,同意了這個賭約。他們在展覽中心外劃出一塊被工業廢水汙染的空地,要求王玲必須用當地的土壤和水源種植抗汙稻,且不能使用任何星盟能量設備。
周明立刻著手準備種植。他將本源菌與抗汙稻種子混合,撒進汙染嚴重的土壤中,又直接澆灌了附近的工業廢水。鐵械族的圍觀者發出陣陣嘲笑,有人甚至當場打賭幼苗活不過當晚。
接下來的七天,王玲團隊每天都在空地旁記錄數據。第一天,種子順利發芽;第三天,幼苗長出新葉,葉片開始吸附空氣中的灰塵;第五天,根係周圍的土壤顏色明顯變淺,檢測顯示重金屬含量下降了40%。
鐵械族的態度漸漸從嘲笑轉為驚訝。第七天清晨,抗汙稻已經長到了半米高,銀綠的葉片在工業廢氣中舒展,絲毫沒有枯萎的跡象。周明當眾檢測土壤和水質,數據顯示:土壤重金屬含量下降72%,廢水的淨化率達到68%。
“這不可能!”之前的技術官臉色發白,親自上前檢查培育艙,卻沒發現任何能量設備的痕跡。
王玲這時拿出那張古老的照片,投影在大屏幕上:“你們的祖先也曾擁有過稻田和星空,隻是後來忘記了如何與自然相處。生態種植不是要取代你們的機械技術,而是要與它共生——抗汙稻能淨化你們的環境,你們的機械能為種植提供高效支持,這才是文明發展的正道。”
人群中突然響起一陣騷動,一個白發蒼蒼的鐵械族老人走上前,顫抖著撫摸抗汙稻的葉片:“這是‘金穗稻’,我小時候見過,後來工廠多了,就再也看不到了。”他轉向長老議會的方向,“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失敗,就拒絕所有希望。”
長老議會陷入了沉默。這時,聯盟中立文明的代表們紛紛發言。赭石族代表展示了他們用融合種植技術改良土壤的成果:“我們的工業廢料曾讓土地寸草不生,現在已經能種出糧食了。”浮雲星代表則播放了懸浮種植艙的影像:“機械與自然從來不是敵人,而是夥伴。”
最終,鐵械族長老宣布:“開放銀沙航道,恢複與聯盟的合作,同時邀請地球文明幫助我們改造生態環境。”
消息傳到沙礫族母星時,風澈正和小朋友們一起收割第一批成熟的星葵。金色的花盤在陽光下沉甸甸的,沙礫族的族長將最大的一個花盤遞給風澈:“這是給你的禮物,裏麵的種子能種出更多星星。”
返程途中,風澈趴在舷窗上,看著銀沙航道上往來的飛船,興奮地說:“爸爸,鐵械族的叔叔會不會喜歡我的畫冊?我畫了他們的金穗稻。”慕容冷越笑著點頭:“他們會喜歡的,因為那是他們曾經的家園。”
回到三星堆後,王玲團隊立刻投入到鐵械族的生態改造計劃中。他們將抗汙稻與鐵械族的機械灌溉係統結合,在工廠周圍建立了“淨化種植帶”;周明培育出能分解工業廢料的“菌菇叢”,讓廢料變成了優質肥料;風澈則教鐵械族的孩子們畫種植日記,記錄作物的生長過程。
三個月後,鐵械族母星的天空第一次出現了淡淡的藍色。抗汙稻的種植帶如同綠色的圍巾,環繞在工廠周圍,機械臂在稻田上空精準噴灑營養液,形成了一幅機械與自然共生的奇特景象。鐵械族的技術官特意來到三星堆,向王玲遞交了合作報告:“我們的合成食品工廠已經改造了一半,以後會生產天然大米和蔬菜,謝謝你讓我們找回了失落的家園。”
這件事在銀河係引起了巨大反響,更多之前持觀望態度的文明紛紛加入聯盟,“文明生態循環計劃”的推廣速度大大加快。《星盟農耕法典》又添上了厚重的一章,王玲在新章節的扉頁寫下:“機械的齒輪與植物的根係,可以奏出同樣動人的樂章。文明的進步,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傳承中融合,在融合中前行。”
這天傍晚,王玲和慕容冷越帶著風澈來到祭祀坑旁。光穗草已經蔓延到了坑邊,與赤晶稻、星紋麥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五彩斑斕的稻田。遠處的“太白”天文台傳來信號,聯盟的新成員——來自“岩石星帶”的石殼族,已經成功種出了第一茬石生薯。
風澈躺在稻田裏,看著天上的星星,突然說:“娘,爺爺說星星是死去的人變的,那爸爸的爸爸是不是也在天上看著我們?”王玲握住他的手,指向最亮的那顆星:“是啊,還有三星堆的先民,樓蘭星的長老,他們都在看著。他們看到我們種出了星星稻子,看到不同的星球都變綠了,一定會很開心。”
慕容冷越從口袋裏拿出一枚新的星圖貼紙,貼在風澈的畫冊上:“這是石生薯的星星坐標,以後我們還要去更多的星球,畫更多的種子。”
夜色漸深,實驗室的燈光依舊明亮。《星盟農耕法典》靜靜地躺在全息台上,三枚密鑰在封麵上流轉著金光,與窗外的星光、稻田的綠光融為一體。王玲知道,鐵械族的破局隻是漫長征程中的一站,銀河係裏還有無數的星球等待拯救,無數的種子等待發芽。
但她不再迷茫。因為她明白,文明的力量從來不是來自某一項技術或某一個英雄,而是來自每一顆渴望生長的種子,每一雙願意伸出的手,每一段跨越時空的傳承。就像三星堆的青銅神樹,紮根於地球的土壤,枝椏伸向璀璨的星河,用三千年的堅守,見證著文明的生生不息。
風澈的笑聲從遠處傳來,與實驗室裏儀器的輕響交織在一起。王玲抬頭看向窗外,月光灑在稻田裏,稻浪翻滾,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種子、星光與傳承的故事。這個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