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星壤中的新約

字數:6389   加入書籤

A+A-


    三星堆實驗室的培育艙裏,“石生薯”的塊莖剛膨脹到拳頭大小,全息通訊屏突然亮起。石殼族族長粗糙的岩石手掌出現在屏幕上,裂縫中滲出的星髓液讓他的聲音帶著澀意:“王玲女士,種植區的‘噬岩菌’突然變異,啃食了三成薯田的根係!我們按手冊投放了抑製酶,完全沒用!”
    屏幕切換到石殼族母星的畫麵:灰褐色的田壟上,原本包裹著石生薯的菌膜變得烏黑粘稠,菌絲如同貪婪的觸手纏繞著塊莖,接觸到的地方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腐爛。幾個石殼族孩童趴在田邊,用小鏟子試圖剝離菌絲,卻被菌液灼傷了指尖,留下淡白色的痕跡。
    風澈抱著畫冊衝過來,指著屏幕裏枯萎的幼苗急得眼眶發紅:“那是我們上次帶去的菌劑變異了嗎?石殼族的小朋友還等著收薯呢!”王玲立刻調出培育記錄,指尖在虛擬鍵盤上飛快敲擊:“不是本源菌,是石殼族土壤裏的原生菌種,被我們帶來的抗汙稻根係分泌物激活了變異基因。”
    慕容冷越迅速接入星盟數據庫,調出石殼族母星的地質檔案:“他們的土壤含矽量高達67%,原生噬岩菌本是分解岩石的有益菌種,現在卻成了作物天敵。繞行航道需要十五天,等我們送新的抑製劑過去,石生薯就全毀了。”
    周明盯著屏幕上的菌液分析報告,突然一拍桌子:“有了!鐵械族的工業分解酶能破壞矽基生物的細胞結構,說不定能抑製噬岩菌!但他們的酶是高濃度工業級,直接用會殺死作物,得稀釋到萬分之一,還要混合沙礫族的星葵提取液中和刺激性。”
    王玲立刻聯係鐵械族技術官。曾經不屑於生態種植的機械族,如今卻在第一時間響應——改造後的合成食品工廠裏,機械臂正精準分裝著稀釋後的分解酶。技術官的金屬指節敲擊著控製台:“我們加了納米監測器,酶的濃度會實時同步到你們的終端,確保不會傷害作物。”
    三天後,載著藥劑的穿梭機抵達石殼族母星。風澈跟著王玲跳下飛船,立刻被石殼族小朋友拉到田邊。領頭的小石子舉著一塊結晶石:“風澈哥哥,這是我們攢的星髓晶,能幫你們的機器運轉嗎?”風澈搖搖頭,從背包裏掏出便攜式培育盒:“看這個,我們的菌劑和你們的石頭能做朋友哦!”
    在周明的遠程指導下,王玲將分解酶與星葵提取液混合,裝入無人機的噴灑艙。慕容冷越則帶著石殼族族人,在田壟間埋設了鐵械族提供的環境監測儀。當霧狀藥劑落在烏黑的菌絲上時,原本瘋狂生長的觸手瞬間停止蠕動,漸漸化作透明的粘液滲入土壤。
    “活了!石生薯活了!”小石子突然歡呼。眾人低頭看去,塊莖頂端鑽出了嫩綠色的新芽,原本枯萎的葉片也恢複了光澤。石殼族族長激動地將一塊刻著星圖的岩石遞給王玲:“這是我們的‘星途石’,標記著所有適合種植的星球坐標。以後,石殼族的星壤就是你們的試驗田!”
    返程途中,風澈在畫冊上畫下石生薯重生的場景,旁邊添了三個手拉手的小人——地球的孩子、石殼族的小石子、沙礫族的小夥伴。“娘,要是所有星球的種子都能做好朋友就好了。”他把畫冊舉到王玲麵前,筆尖還沾著金色的顏料,“就像三星堆的神樹,枝椏上能結出不同的果子。”
    王玲撫摸著畫冊上稚嫩的筆觸,突然想起鐵械族母星的變化:曾經灰暗的天空如今泛著淡藍,抗汙稻種植帶旁,機械族正用改造後的灌溉係統培育星葵;沙礫族的光穗草已經蔓延到航道周邊,夜晚會發出淡淡的熒光,為過往飛船指引方向。她打開全息終端,給星盟各成員發送了一條提議:“舉辦第一屆銀河農耕交流會,共享種植技術與星球資源。”
    提議很快得到響應,唯有“冰霧星帶”的霜晶族發來猶豫的回複。霜晶族的母星常年籠罩在零下兩百攝氏度的冰霧中,他們依靠開采地下熱泉能量生存,從未嚐試過種植。族長的全息影像帶著冰晶的寒意:“我們的土地連金屬都會凍裂,植物不可能存活。”
    “或許可以試試‘地熱稻’。”王玲調出古籍中的記載,“三星堆遺址曾出土過耐低溫的稻種化石,結合鐵械族的恒溫技術,說不定能在冰霧星培育出耐寒作物。”她立刻組織團隊攻關:周明負責提取古稻種的耐寒基因,與跨星稻融合;慕容冷越聯係鐵械族,定製小型恒溫培育艙;林曉雨則繪製冰霧星的熱泉分布圖,尋找種植點。
    風澈聽說要去冰霧星,特意把自己的暖手寶塞進背包:“雖然星裏的暖手寶沒用,但我可以給霜晶族的小朋友畫太陽,讓他們暖和一點。”出發前,沙礫族的小族長托人送來一袋星葵籽:“這是能在低溫下發芽的品種,讓霜晶族的土地也嚐嚐星星的味道。”
    抵達冰霧星的那天,刺骨的寒風裹挾著冰晶打在穿梭機的舷窗上。霜晶族的迎接隊伍站在熱泉口附近,透明的身體在蒸汽中若隱若現。族長伸出冰晶手指,指向遠處的冰原:“那裏曾是我們的聚居地,熱泉枯竭後就成了死地。你們真的能讓植物在這裏生長?”
    王玲打開恒溫培育艙,裏麵的地熱稻幼苗正舒展著銀綠色的葉片。周明調試著培育艙的溫控係統:“我們把鐵械族的工業恒溫技術與水晶族的光能轉化技術結合,培育艙能維持25攝氏度的恒溫,根係直接連接地下熱泉,吸收能量和水分。”他按下啟動鍵,培育艙緩緩嵌入預先挖好的冰坑,艙底的能量導管立刻與熱泉口對接。
    霜晶族的孩子們好奇地圍過來,透明的眼睛裏映著幼苗的綠光。一個小女孩用指尖輕輕觸碰艙壁,突然縮回手:“暖暖的,像媽媽的懷抱。”風澈趕緊拿出畫冊,翻開畫著熱泉與稻田的一頁:“等稻子長大了,這裏會變得暖暖的,冰霧也會變成星星雨。”
    接下來的十天,王玲團隊每天都在監測地熱稻的生長數據。鐵械族的恒溫係統運轉穩定,水晶族的光能晶體將微弱的星光轉化為熱量,地熱稻的根係已經深入熱泉周圍的土壤,長出了細小的側根。霜晶族族長每天都會來查看,原本冰冷的語氣漸漸多了溫度:“如果真能種出糧食,我們就不用再冒著危險開采熱泉了。”
    變故發生在第十一天的深夜。冰霧星突然爆發地熱活動,熱泉噴湧的溫度瞬間升高到100攝氏度,培育艙的溫控係統發出刺耳的警報。慕容冷越立刻穿戴好防護服,帶著鐵械族的技術人員衝向種植點:“必須立刻切斷能量導管,否則幼苗會被燙死!”
    風澈也想跟著去,卻被王玲拉住。他趴在舷窗上,看著遠處的培育艙在蒸汽中搖晃,眼淚忍不住掉下來:“稻子會不會死?霜晶族的小朋友又要失望了。”王玲抱緊他,指著屏幕上的監測數據:“不會的,你看,地熱稻的根係已經開始適應高溫,這是基因融合後的自我調節!”
    果然,當慕容冷越他們趕到時,培育艙內的幼苗雖然有些蔫蔫的,但葉片依舊保持著綠色。周明立刻調整培育方案,增加了星葵提取液的投放量:“星葵的耐熱基因能幫地熱稻適應高溫,我們還能利用過剩的地熱能量,給周邊的冰原加熱,擴大種植麵積。”
    地熱活動平息後,培育艙周圍的冰層開始融化,露出了肥沃的黑土。地熱稻不僅存活下來,還長出了新的分蘖。霜晶族族長看著嫩綠的稻苗,突然跪倒在冰地上,透明的身體因激動而顫抖:“先祖的預言實現了!冰霧星終將長出金色的糧食!”他從懷裏掏出一塊冰藍色的晶體:“這是‘霜髓晶’,能儲存地熱能量,送給你們改造培育艙。”
    離開冰霧星時,霜晶族的孩子們追著穿梭機跑,手裏舉著用冰晶做的稻穗模型。風澈趴在窗口揮手,把一本畫滿種植場景的畫冊留給了小冰晶:“等下次來,我教你們種光穗草,晚上會發光的!”
    回到三星堆時,銀河農耕交流會的籌備工作已經進入尾聲。鐵械族打造了巨型全息投影設備,能實時展示各星球的種植情況;沙礫族送來星髓水製成的營養液,作為交流會的伴手禮;石殼族則用星途石搭建了展示台,上麵擺放著來自不同星球的作物樣本。
    交流會開幕當天,三星堆的祭祀坑旁擺滿了培育艙,赤晶稻、星紋麥、石生薯、地熱稻在艙中茁壯成長。風澈穿著繡著稻穗圖案的外套,當起了小向導,給外星賓客介紹每種作物的故事:“這是抗汙稻,能幫鐵械族的天空變藍;這是星葵,能讓沙礫族的沙漠開出花來。”
    突然,全息通訊屏傳來緊急信號,是來自“風暴星帶”的氣旋族。他們的母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磁暴,剛種下的光穗草被風暴連根拔起,種植區的能量防護盾也被摧毀。族長的聲音在呼嘯的風聲中斷斷續續:“我們的儲備糧隻夠維持五天,孩子們已經開始挨餓了!”
    會場瞬間安靜下來。磁暴的威力足以撕裂穿梭機的外殼,強行運送物資無疑是送死。王玲看著屏幕上被風暴吞噬的種植區,突然想起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即使經曆三千年的風雨,根係依舊牢牢紮根土壤。她立刻調出風暴星的地質數據:“氣旋族的土壤是輕質浮土,光穗草的根係太淺,根本抓不住土地。我們需要一種能快速紮根的作物!”
    “用‘藤根麥’!”周明突然喊道,“我之前培育過一種變異麥種,根係能在一小時內深入地下十米,還能相互纏繞形成網狀結構,既能固定土壤,又能抵禦風暴!”他立刻衝向實驗室,啟動培育艙的加急生長程序。
    鐵械族技術官主動站出來:“我們的重型運輸艦能抵禦磁暴,雖然航行風險大,但能把種子送過去。”石殼族族長也舉起星途石:“我們的‘岩錨’能固定種植區,讓藤根麥的根係更快紮根。”沙礫族代表則帶來了星葵籽:“星葵的葉片能吸收磁暴能量,給種子發芽提供保護。”
    兩小時後,裝載著藤根麥種子、岩錨設備和星葵籽的運輸艦出發了。慕容冷越親自帶隊,臨行前他抱住風澈:“等爸爸回來,給你帶風暴星的星星沙。”風澈把一個畫著藤根麥的護身符塞給他:“這是爺爺教我畫的,能保佑你平安。”
    運輸艦在磁暴中顛簸了整整一天。當他們抵達風暴星時,種植區的浮土已經被刮走大半,氣旋族的孩子們躲在臨時避難所裏,透過裂縫看著外麵的狂風。慕容冷越立刻指揮隊員卸載設備:“鐵械族負責搭建臨時防護盾,石殼族埋設岩錨,我帶氣旋族族人準備播種!”
    周明在三星堆的實驗室裏遠程指導:“先把星葵籽撒在種植區邊緣,它們會在半小時內發芽,形成能量屏障;再把藤根麥種子與本源菌混合,利用岩錨的引力讓種子快速紮根!”
    星葵籽剛接觸土壤,就立刻冒出了淡藍色的嫩芽,葉片在狂風中展開,形成了一道半透明的屏障,磁暴的威力明顯減弱。慕容冷越趁機將藤根麥種子撒下去,岩錨發出低沉的嗡鳴,種子如同被無形的手牽引,迅速鑽進土壤。
    一小時後,當王玲通過通訊屏看到畫麵時,忍不住屏住了呼吸:種植區裏,墨綠色的麥根如同網絡般蔓延開來,牢牢固定住浮土;麥苗頂著狂風鑽出地麵,葉片上的絨毛吸收著磁暴能量,泛起淡淡的金光。氣旋族的孩子們跑出避難所,興奮地在麥田間歡呼:“種子抓住土地了!風暴輸了!”
    運輸艦返程時,慕容冷越帶回了一瓶星星沙,裏麵混著一根藤根麥的須根。風澈把星星沙倒進畫冊的封套裏,看著須根上的細小絨毛:“爸爸,藤根麥是不是比鋼鐵還結實?”慕容冷越點點頭,揉了揉他的頭發:“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堅硬,而是來自團結——無數根須纏繞在一起,就能抵禦風暴。”
    交流會的閉幕式上,星盟各成員共同簽署了《銀河農耕互助公約》,約定共享種植技術、共同應對生態危機。王玲站在祭祀坑旁的青銅神樹前,看著全息屏幕上各星球的種植場景:鐵械族的稻田裏,機械臂與人工共同收割;沙礫族的光穗草間,孩子們在追逐蝴蝶;霜晶族的培育艙外,冰層下冒出了嫩綠的新芽;石殼族的田壟上,石生薯的藤蔓爬滿了岩石;風暴星的藤根麥田裏,氣旋族正在搭建新的家園。
    聯盟**將一枚鑲嵌著各星球土壤的勳章遞給王玲:“這是‘星壤勳章’,表彰你們用種子連接了整個銀河。現在,越來越多的文明相信,生態與機械可以共生,差異與不同能夠融合。”
    王玲接過勳章,指尖撫過上麵的土壤顆粒——有地球的紅土,有沙礫族的黃沙,有鐵械族的金屬礦土,有霜晶族的冰土,還有石殼族的岩石土。風澈湊過來,在勳章旁邊畫了一顆發芽的種子:“娘,以後我們要去更多的星球,把種子撒遍銀河。”
    這時,全息通訊屏突然亮起,來自“暗物質星雲”的影族發來請求。這個神秘的種族從未與外界接觸,他們的影像如同流動的黑影:“我們的星雲正在消散,族人即將失去家園。聽說你們能讓種子在任何地方生長,能不能幫幫我們?”
    王玲看著屏幕上流動的黑影,又看了看手中的星壤勳章,突然笑了。她想起三星堆的先民們,在數千年前種下第一粒稻種時,或許也從未想過,他們的智慧會跨越星際,點亮銀河的每一個角落。她對著通訊屏鄭重點頭:“我們會去的。隻要有土壤,有星光,就一定能種出希望。”
    慕容冷越握住她的手,風澈把畫冊舉得高高的,上麵已經畫滿了來自不同星球的種子。實驗室的培育艙裏,新的跨星稻種子正在發芽,銀綠的葉片朝著星光的方向伸展。《星盟農耕法典》的新章節已經開始書寫,扉頁上畫著一棵枝繁葉茂的青銅神樹,樹椏上結滿了來自各個星球的果實,樹根深深紮進銀河的星壤中。
    夜色漸濃,三星堆的星光與稻田的綠光交相輝映。王玲知道,這趟銀河農耕之旅沒有終點——暗物質星雲的影族還在等待,未知星球的土壤還在沉睡,更多的種子還在期待發芽。但她不再猶豫,因為她身邊有最可靠的夥伴,有最勇敢的孩子,有來自整個銀河的信任與期待。
    就像那些跨越星際的種子,隻要紮根土壤,向著星光,就一定能生長出連接文明的橋梁。這個關於種子、星光與傳承的故事,還在銀河的每一個角落,繼續書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