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2章 夫子的信

字數:5676   加入書籤

A+A-


    一整天的課,伴隨著勸學的加持,進度比以往快了許多。
    下學的鍾聲準時敲響。
    少爺沒有像往常一樣,第一個衝出學堂。
    反而等其他人走得差不多了,才自覺地將桌上散亂的筆墨紙硯,一件一件,小心翼翼地收進書箱裏。
    不僅收了自己的,還把盧璘那份也一並收拾得妥妥帖帖。
    而後深吸一口氣,有些吃力地將大書箱背在肩膀上。
    整個過程,沒有半句怨言。
    盧璘嘴角帶笑。
    不錯,少爺你的路走寬了,都不用提醒了,很自覺啊。
    堂上,夫子還未曾離去,看了一眼盧璘和柳權離去的背影,搖了搖頭。
    盧璘走在前麵,少爺背著書箱,邁著小短腿,與他並肩而行。
    “璘哥,你看我能作詩不?怎麽感覺作詩挺簡單啊?”少爺歪著頭,眼睛盡是大學生般清澈的愚蠢。
    盧璘暗自發笑,連勸學都帶不動,還想作詩?
    “我看你還是別在讀書上浪費功夫了。”
    “你天賦不在這上麵。”
    少爺聞言,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小臉一揚。
    “是吧!那你覺得我天賦在哪?”
    盧璘的目光悠悠地掃了一眼,丟下一句輕飄飄的話。
    “現在還沒發現。”
    少爺臉上的得意,瞬間垮了下去。
    ……
    兩人一前一後,回到了清心園。
    盧璘的住處,就在少爺臥房的外間,隻隔著一道珠簾,方便隨時伺候。
    房間不大,卻布置得極為雅致。
    一張花梨木的架子床,鋪著嶄新的湖藍色綢緞被褥,摸上去柔軟順滑。
    靠窗的位置,擺著一張光可鑒人的黃木書桌,筆墨紙硯一應俱全,旁邊還有一個小巧的銅製香爐。
    衣櫃裏,已經為他備好了四季的衣裳,從細棉長衫到夾襖冬袍,無一不是上好的料子。
    這般光景,與下河村那個四麵漏風的破舊土屋,恍如隔世。
    盧璘不是自己享福的性子,心裏同樣惦記著下河村的父母。
    他坐在桌前,攤開紙張,蘸墨提筆,準備把接下來的規劃重新梳理一遍。
    接觸到了讀書人的體係,雖然有區別,但問題不大。
    神童人設也立住了,柳家暫時也能呆得安穩,必須加快發育的進度了。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落在夫子身上。
    盧璘暫時擱筆,琢磨著明天找夫子聊一聊加快學習進度的事情。
    有勸學加持,自己對經史子集的理解速度翻倍,再加上成年人的思維和自律,以及後世的學習方法。
    再讓盧璘接受普通孩子一樣的進度,肯定不現實。
    ......
    就在盧璘琢磨明天和夫子攤牌的時候,夫子也在琢磨著盧璘。
    靜心堂內。
    夜已深。
    沈春芳獨自坐在書案前,堂中隻點了一盞孤燈。
    麵前鋪著一張上好的宣紙,手中那支狼毫筆,卻遲遲沒有落下。
    許久,才想好了措辭,蘸飽了墨,筆走龍蛇。
    “摯友柳拱親啟。”
    “一別經年,不知京中風雨,是否又添了幾分寒意。”
    “聖上可還執迷於長生觀之虛妄,不惜耗天下之民力?”
    “北疆妖族,近期可曾安分,彼等狼子野心,入秋之際,定會南下劫掠,朝中務必做好萬全之策。”
    “司禮監王兼其人妄圖阻斷聖聽,癡心妄想,不可與之交往甚密,宴居與司禮監與虎謀皮,結局可見一斑......”
    一連數問,皆是關乎朝堂國運的大事。
    寫到此處,他筆鋒一頓,臉上罕見地露出笑意。
    “老夫如今閑居貴府,倒也清淨。”
    “隻是你那寶貝孫兒柳權,實乃頑石一塊,朽木一根,恐難承柳家詩書之風骨,你這一脈的文氣,怕是要斷了.....”
    寥寥數語,盡是調侃。
    可下一刻,他的筆鋒陡然一轉,神情稍顯凝重。
    “然,今日偶得一璞玉。”
    “其名盧璘,年僅六歲,尚未蒙學,卻於堂上,自創一首《勸學》。”
    而後,將那首詩一字不差地謄抄於信紙之上。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此詩言辭淺白,卻直指人心,可為蒙童開智啟蒙之用,於我大夏乃是幸事,望兄與禮部言明,或可推廣天下。”
    “至於此子……”
    寫到這裏,沈春芳力透筆尖,紙張上的字體加重了幾分。
    “六歲能詩,勝於前朝無數神童。”
    “然,觀其詩,可知其誌。”
    “其誌向之高遠,野心之勃發,昭然若揭。”
    “此等天賦,若不能好生教導,引其向善,他日羽翼豐滿,恐又是一個宴居之流,於國,乃是大患。”
    最後一字落下,沈春芳擱下筆,將信紙仔細疊好,裝入信封,用火漆封口。
    站起身,走到窗前,推開窗戶。
    一輪清冷的明月,高懸於夜空。
    沈春芳望著那輪明月,眼中流露出一絲追憶與思念,口中低聲吟誦。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隨著最後一個字音落下。
    一縷肉眼可見的銀白色文氣,自他身上緩緩升起,包裹住信箋。
    【才氣】具現。
    下一息。
    信箋在他掌心,憑空化作點點星光,融入夜色,消失不見。
    ..........
    與此同時
    柳府的賬房內。
    王管事正低著頭,一手撥著算盤,一手在賬本上不斷書寫。
    眼瞅著快要入秋了,府裏各處的用度都要重新規整,采買冬衣的布料,儲備過冬的炭火,樁樁件件,都得他親自過目。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打破了院子裏的寧靜。
    “砰”的一聲,賬房的門被撞開。
    一個負責在靜心堂伺候的書童,急急忙忙地跑了進來。
    王管事手中的毛筆微微一頓,一滴濃墨,瞬間在賬本上暈開一個刺眼的黑點。
    他緩緩抬起頭,眉頭緊鎖,眼神明顯不悅。
    “慌慌張張,成何體統!”
    “又……又作詩了!”
    “盧璘他又作詩了!”
    王管事皺起的眉頭,在聽到盧璘這兩個字的時候,舒展了半分。
    這才剛去學堂第一天。
    怎麽又鬧出動靜了。
    他放下筆,摘下眼鏡,身體微微前傾。
    “說清楚,到底怎麽回事。”
    書童好不容易緩過氣來,開口道來:
    “夫子問大家為何讀書,少爺他們都答不好。”
    “就盧璘,他……他就站起來,說了好些道理,最後……最後還念了一首詩!”
    “一首我們誰都沒聽過的詩!”
    “念的什麽?”
    書童努力回憶著,他雖然不懂詩,但那最後一句,卻像烙鐵一樣,深深印在了他的腦子裏。
    他挺起胸膛,學著盧璘當時的樣子,一字一頓地念了出來。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王管事細細咀嚼,他也是讀書人,哪能看不出這首詩的價值。
    又是一首出縣級別的佳作。
    “這盧璘果真是天生的讀書種子不成,第一天去學堂,作詩信手拈來。”
    王管事腦海裏,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老爺那天說過的話。
    “若他真是那塊璞玉,無需我們雕琢,自己也能綻放光華。”
    真是……錐立囊中,其末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