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穀梁

字數:6301   加入書籤

A+A-


    據趙萍所獲情報,宣帝登基之後,數次暗中召見韋賢、夏侯勝、史高等魯地人士,以了解《穀梁傳》的傳播現狀。
    韋賢等人皆認為“穀梁學”乃魯學,而“公羊學”為齊學,且“公羊學”在《春秋》的基礎上自加了兩年史實並妄議之,故《公羊》學不及《穀梁》學純正,遂建議興盛《穀梁》學。宣帝對此深表讚同,認為當大力倡導之。
    新上任的明堂軍情六處負責人薑虹亦女史(從三品)對這些儒學知之甚少,遂邀教育大臣柳下惠及三位教育大臣侍郎莊逍、莊遙、莊遊請教,經其講解,娜菌王妃與薑虹亦女史方略知一二。
    《春秋》本為魯國編年史書,載錄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史實。其之所以成為儒家經典,源於該史書經過孔子修訂。而《公羊春秋》在此基礎上加載至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史實。
    孔子,儒家學派之代表人物,將其思想觀點融入《春秋》,形成獨特之“春秋筆法”。此筆法非但記錄曆史事件,更通過對事件之解讀及賦予價值內涵,弘揚儒家之善念,抑製罪惡。
    《春秋》遂被視作孔子以曆史闡釋儒家學派對諸般曆史事件看法之典籍,遂成儒家經典之一。《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難於了解其主旨。
    注釋《春秋》的書,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
    左氏即《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公羊傳》《穀(榖)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麵去解釋《春秋》,著者主觀意識較強些,公羊與穀梁在禮教認知等諸多方麵均有不同觀點;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曆史材料去詮釋《春秋》,相對客觀些,是故爭議較少。
    公羊即《春秋公羊傳》(《公羊傳》),由戰國齊人公羊高所作,後由董仲舒大力弘揚之、於武帝時興盛之;穀梁即《穀(榖)梁傳》,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
    另有鄒氏、夾氏二家亦注釋春秋,但知之者甚少,似已失傳。
    莊逍認為,在向漢廷權柄實控人霍光奪權的緊要關頭,宣帝突然大力提倡穀梁學,並非是為了弘揚儒學,而是要為其父祖平反做準備,即是要利用穀梁學的“禮禮臣臣”將其祖家由“戾太子”恢複為“衛太子”之正統皇家身份。
    畢竟其父祖一脈已被漢武帝從皇家族譜中除名(當時僅尚在繈褓中的劉病已,也就是如今的宣帝,其身份在皇家玉碟中得以保留),其所奪自帝賀的皇位的正統性略顯不足,此乃宣帝心頭大患。
    觀宣帝竟然如此肆無忌憚地公開宣揚穀梁學這一事實,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端倪。這無疑表明宣帝及其所屬的勢力在與霍光集團的權力爭鬥中,已經逐漸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宣帝極有可能會趁勢派遣高階殺手,對其皇位構成最大威脅的帝賀展開刺殺行動。畢竟,帝賀的存在對於宣帝來說始終是一個心腹大患,隻要帝賀還活著,宣帝的皇位就難以真正穩固。
    因此,在此刻宣帝權勢相對穩固的時候,他采取這種極端手段來鏟除帝賀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基於這樣的判斷,莊逍誠懇地請求帝賀務必高度重視這一新情況,並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來提升自身的安保等級,以確保自身的生命安全無虞。
    對此,柳下惠和莊遙以及莊遊深表認同。娜菌王妃和薑虹亦女史聽完,也表示同意,即將上述情報及研判一並發送給帝賀。
    戴驚鴻對此並不完全讚同。
    自接管禹羌龍軍第二軍團以來,通過對金城太守許延壽這顆宣帝置於大西北的棋子的觀察和接觸以及李嘉城等人提供的情報,她認為宣帝對於新夏朝的存在及其背後的影子是帝賀的局勢應是知曉的。
    然而,宣帝對於禹羌龍軍第二軍團的白銀大營和古浪大營並未采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僅僅是進行了一些象征性的騷擾。對於新夏朝之前拒占五原城、襲擾朔方城以及搶奪漢軍解救烏孫國的軍事戰利品等行為,宣帝也未深入追究。
    不僅如此,宣帝還將金城的主要軍事力量——趙充國麾下的鐵騎調至河湟穀地,以打壓楊雄的先零羌部隊。
    由此可見,宣帝利用帝賀勢力對抗霍光之子霍禹的大西州計劃已顯而易見。
    而宣帝之所以敢於從連妻子許平君被霍光之夫人霍顯毒害都能隱忍的狀態中走出來,想必是因為已至暮年的霍光之後,霍家子弟中再無能與之抗衡之人。
    霍光寄希望於通過做出一些讓步,來換取宣帝在其死後保留霍家勢力的願望顯然是無法實現的。賭徒出身且擅長鬥雞的宣帝,必定會對霍光集團進行秋後清算。
    然而,此清算之過程尚需時日,蓋因霍光集團掌控漢廷權柄已近二十載,其勢力於漢朝自基層州縣至長安朝政內閣錯綜複雜,根基深厚,實難在短時間內徹底鏟除。
    因此,戴驚鴻判斷,於短期內,至少三年內,宣帝仍須借助帝賀之勢力以製衡霍家,尤以霍禹紮根於西北之暗黑力量為甚。
    是以,戴驚鴻的最終結論是,宣帝的首要目標仍是斬除霍光集團的勢力,在此期間,宣帝不會對帝賀及新夏朝發動大規模之軍事行動。
    帝賀深思熟慮後,覺得戴家小妹的研判頗具道理,然而,新夏朝仍需未雨綢繆,尤其要加快哀牢山根據地的建設步伐。
    故而帝賀苦思冥想,該如何向自己的嶽父梅超風啟齒,將這位德高望重的“救火隊長”調遣至哀牢山根據地,委以黑衣騎兵主將之職。
    隻因這處根據地乃是留予他外孫的,亦是帝賀與梅紅衣的唯一骨血劉中國的。哀牢山根據地的主要軍事力量,務必要掌握在劉中國信得過之人手中。
    當然,帝賀不知道接下來禹羌鐵騎在陰山地界的主要勁敵鮮卑人將發生重大變故,而調派梅超風的時機即將成熟。此處且按下不表,亦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
    此時,放下薑虹亦飛鴿傳書而來的情報,帝賀想起,父王(劉髆)即因《穀梁》學而認可衛太子,蓋因《穀梁》學源自昌邑國所在的魯地,而衛太子生前喜歡《穀梁》學並大力推廣之。
    據《戾太子傳》載,衛太子“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穀梁》。”《儒林傳》稱:“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太子既通,複私問《穀梁》而善之。”
    (此處“上因尊《公羊》家”之“上”,乃漢武帝也。)
    武帝時,瑕丘江公受《穀梁傳》於魯國申公,遂為穀梁學之代表人物。據傳,其於武帝殿前與齊人董仲舒論辯,以言辭不利而敗,致武帝重用董仲舒而罷黜江公,公羊春秋遂成朝堂之學,而穀梁春秋則埋沒於民間。
    並且,武帝政見的最忠實的擁躉霍光一派勢力屢用《公羊》義壓製宣帝父祖,也為宣帝所不滿。
    如據《雋不疑傳》載,當年雋不疑就是以《公羊》之義抓捕民間自發為衛太子鳴冤的偽衛太子的,雋不疑說:“諸君何患於衛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拒而不納,《春秋》是之。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此用的就是《公羊傳》之義。
    武帝獨尊公羊學,而衛太子弘善穀梁學,此乃其政見相左之體現,亦為末學在長篇小說《五月與安然》中所言武帝借巫蠱之禍痛殺當了三十二年太子之衛太子劉據之禍端也。
    由於衛太子喜歡《穀梁》學,宣帝在民間時就對《穀梁傳》有所研讀。
    與公羊學不同,榖梁學十分重視禮義教化,重視宗法情感,把禮的觀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而這具有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穩定政治統治,保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作用。(可考據周桂鈿:《中國學術通史·秦漢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頁)
    就輒拒其父而不納一事,《穀梁傳》表麵釋義與《公羊傳》同。然《穀梁傳》在開篇即說:“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這顯然是有利用宣帝之手為其父祖平反的。(可考據李峰,閆喜琴《漢宣帝傳》,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4頁)
    於此,帝賀倒是樂觀其成,甚至對這件事情還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心裏也非常認同應該為戾太子平反這件事。畢竟,衛太子的一生對於大漢朝來說,無論是在政治清明方麵,還是在民生福祉方麵,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
    衛太子當政之時,推行諸多利國利民之策,致使大漢之政治清明,社會秩序穩定。其關注民生,竭力改善百姓生活,使民得以安居樂業。如此,亦填補武帝窮兵黷武所致國庫空虛之大漏洞,而免大漢生極大動蕩。
    這樣的曆史功績,絕對不應該被時間所埋沒。帝賀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對於為衛太子平反這件事,不僅持支持態度,甚至還希望能夠盡快實現。
    帝賀遂指示薑虹亦於軍情六處培植熟讀通透《穀梁春秋》的暗衛入仕漢廷,代號“007”,由薑虹亦單線聯係,宣誓終生效忠帝賀,僅報備於娜菌王妃。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潛伏於漢廷,以作為帝賀奪回皇位的高級內應;二是助力衛太子平反之事。
    因《春秋》存有不同版本,帝賀談及父王秘室中珍藏有《齊論語》,遂問《論語》是否亦有不同版本。
    柳下惠後報,《論語》於漢代有三種版本:《魯論語》《齊論語》《古論語》。其中,《魯論語》較流行。
    《齊論語》與《魯論語》以漢代通行隸書所書,稱今文《論語》;《古論語》以先秦文字所書,稱古文《論語》。
    《齊論語》與《魯論語》乃齊國、魯國所傳兩種《論語》版本,內容大致相同。
    總體而言,《齊論語》內容較《魯論語》更為豐富,《齊論語》二十二篇,《魯論語》二十篇,多出兩篇為《問王》與《知道》,其他各篇中,《齊論語》亦較《魯論語》多出部分章句。
    而後,帝賀所珍視的《齊論語》驚現於“海昏侯墓”,成為至今尚存的孤本,成為海昏侯墓考古成果中最為耀眼的文化瑰寶。
    多年之後,莊逍等人對於宣帝倡導穀梁學為其父祖平反之事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
    不僅如此,宣帝更是有意借助《穀梁》學來推行自身的政治主張。
    待到鏟除霍氏集團,獨攬大權之後,宣帝更是大力扶持《穀梁》學。
    他專門召開石渠閣論辯大會,助力《穀梁》學者在諸儒論爭中勝出。《穀梁》學亦因此而興盛。眾多穀梁學者被立為博士,這也有助於宣帝一朝最終解決政治思想的轉向問題,新的治國思想得以正式確立,“王霸並用,遂成中興”。
    (蒙太奇轉身,鏡頭切換至鳳溪山金雞古鎮)
    穀梁學之夢
    夕陽漸沉,縷縷炊煙嫋嫋升騰於上空,似彩雲逐月,直上九霄。一張米粑,一碗薄粥果腹,放下手中的《穀梁傳》,而後閑庭信步於鎮子之中,靜賞治下的古鎮之美,呂氏一族副族長呂凱甚是滿足於當下的平淡生活。
    五馬橋緩緩映入眼簾,呂凱屹立於五馬橋上,微風輕拂麵龐。凝視那山、那水、那日落、那晚霞,歲月流轉,時光飛逝,興衰更替,不變的是鳳溪山金雞古鎮人對生命的堅韌與熱愛。
    帶著這樣的感慨,呂凱沉沉進入了夢鄉。
    夢中,十數年之後,突然,一匹快馬疾馳而來,馬上之人見到呂凱,翻身下馬,單膝跪地:“副族長,漢廷使者到了,正等著您呢!”
    呂凱心中一驚,不知漢廷使者所為何事,急忙跟著來人趕回族中。
    大廳裏,使者見呂凱進來,起身說道:“呂凱,今漢廷聽聞你對穀梁學頗有研究,宣帝陛下特召你入朝,委以大西南欽差大臣之職,望你即刻隨我進京。”
    呂凱又驚又喜,沒想到多年鑽研的穀梁學竟讓自己有此機遇。他略作思索,便應承下來。
    呂凱回到家中,收拾好行囊,與族人告別。
    望著生活多年的鳳溪山金雞古鎮,他心中感慨萬千。隨後,他跟著使者踏上了前往長安的路,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與忐忑,不知這入朝為官之路,會給他帶來怎樣的人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