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皇太孫要求雨?

字數:5248   加入書籤

A+A-


    慧明見皇帝龍顏大悅,便含笑起身:“陛下仁德澤被蒼生,自有天佑。貧僧不敢再多叨擾陛下與殿下用膳休息,先行告退。”
    “方丈慢走。”李世民點頭。
    待慧明退出,室內又恢複了安靜。
    桌上的齋飯散發著誘人的熱氣。
    李世民也不忌諱。
    這些齋飯能被送進來,都是被人試過的,不可能有毒。
    他笑眯眯道。
    “大孫,吃飯!”
    “雖然都是些素食,但是也不錯嘛。”
    “那紅薯的功勞都是你的。”
    “這次泰山封禪,禱告上天,皇爺爺得好好向上天稟告你的功績。”
    李易嘿嘿一笑。
    “皇爺爺,這紅薯雖然能充饑,但是也燒胃。”
    “最好齊州能風調雨順最好。”
    “大孫到時候也向上天禱告一番,求老天爺下點雨。”
    李世民聞言,也沒接茬,隻是笑笑。
    嘿,這大孫現在太膨脹了。
    他這個天子,也不是真的是老天的兒子。
    給老天爺稟報功績,也得大張旗鼓的鼓搗一番。
    這大孫倒是不客氣,還想要順便求雨?
    真是童言無忌。
    ........................
    數日後。
    封禪吉日,天剛破曉,靈岩寺內外已是肅穆莊嚴。
    李世民身著十二章袞冕,氣度沉凝,在李易及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李勣等重臣的簇擁下,踏上了通往岱頂禦道的石階。
    山道蜿蜒,鬆濤陣陣。
    初秋的晨風帶著山間特有的清冽,吹拂著浩蕩的儀仗旌旗。
    越往上行,視野愈發開闊,齊魯大地如一幅巨大的畫卷在腳下緩緩鋪展。
    兩個時辰後。
    泰山頂。
    巨大的封禪祭壇已矗立於玉皇頂開闊的平台上。
    壇分三層,依古製而建,以五色土築成。
    壇上陳列著玉帛、禮器等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壇周旌旗林立,甲士環列,氣氛神聖而威嚴。
    禮部尚書早已率眾禮官、太常寺樂工、儀仗衛隊在此恭候多時。
    見聖駕抵達,鼓樂齊鳴,莊重宏大的雅樂響徹雲霄。
    “恭迎皇帝陛下!皇太孫殿下!”
    眾人山呼海嘯般的聲音響起。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冰冷的空氣入肺,讓他清醒了不少。
    他目光掃過祭壇。
    “大孫,隨皇爺爺登壇!”
    他伸出手,李易毫不猶豫地將小手放入皇爺爺寬厚溫暖的手掌中。
    在萬眾矚目之下,在莊嚴肅穆的禮樂聲中。
    李世民,攜著皇太孫李易,緩緩踏上了封禪祭壇。
    李易頗為自覺的站在一邊,李世民則是深吸一口氣,登臨祭壇頂部。
    禮官恭敬地奉上點燃的巨型燔柴。
    燔柴燃燒之後,可以使煙氣上升達於天,象征溝通天神。
    熊熊火焰跳躍著,散發出鬆柏的清香。
    李世民肅立於燔柴之前,在禮官的引導下,按照古禮行禮。
    少頃。
    禮畢,他直起身。
    房玄齡上前,雙手高舉玉牒,聲音洪亮的誦讀:
    “維貞觀十八年,歲次丁未,十月庚寅朔,皇帝臣世民,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後土、昊天上帝……”
    玉牒上的文字,是一眾重臣反複斟酌而成,字字珠璣。
    從追溯高祖開國開始,詳述了當今聖上,繼位以來勵精圖治。
    平定四方叛亂,掃除突厥、高句麗、吐蕃、薛延陀等巨患,開疆拓土,使大唐疆域空前遼闊到推行仁政,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推廣紅薯等祥瑞,使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修訂律法,任人唯賢,開創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文中亦提及皇太孫李易的大功,感念上蒼庇佑。
    眾人聽得頗為虔誠。
    李易則是欣賞著泰山之頂的風光。
    要是放在後世,他得跟一群人擠著。
    現在不用了,直接包場。
    少頃。
    “……今四夷賓服,海內乂安,文治武功,庶幾有成。臣世民誠惶誠恐,祗畏天明,不敢自專,謹率群臣,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祗薦於岱宗,敬告成功。伏惟昊天上帝、後土神祇,鑒此微誠,永佑有唐,福祚綿長!尚饗!”
    玉牒誦讀完畢,聲音在空曠的山頂回蕩,仿佛真的傳入了九霄雲外。
    李世民再次深深下拜。
    接著,是獻玉帛、獻牲畜的環節。
    禮官將最上乘的玉器和潔白的絲帛投入燔柴之中,又將精心挑選、象征最高敬意的牲畜獻祭。
    火焰升騰,煙氣嫋嫋,氣息直上青冥。
    群臣屏息凝神,麵容肅穆。
    祭天儀式,在最後一聲悠長的號角中,緩緩落幕。
    李世民正準備從祭壇上下來,忽然便見得旁邊的大孫一笑道。
    “皇爺爺,讓我也來感受感受上天的意誌唄?”
    周圍一眾重臣一臉懵逼。
    李世民也是一愣。
    若是換做其他皇子敢這麽說,早就被他送上帶著父愛的大逼兜子,但是說話的人是大孫......
    李世民猶豫了一會兒,笑道。
    “好啊,大孫也來禱告一番,要虔誠一些。”
    他尋思大孫是聖祖都關注的人,向禱告上天,倒也不是什麽違背規矩的事情。
    不過看在身後的群臣眼中,又是不一樣了。
    禱告上天這樣的禮儀,隻能是皇帝來做。
    這位皇太孫簡直受寵的無以複加。
    李易不理會群臣複雜的眼神,旋即有模有樣的行了一番禮節。
    眾人看的微微頷首。
    皇太孫殿下雖然年紀小,但是聰慧是沒得說。
    皇帝剛剛的那番複雜的古禮,皇太孫看了一眼就會了。
    便在此時,眾目睽睽之下,李易忽然扯著嗓子道。
    “昊天上帝,後土娘娘,小子李易,有感齊州父老數月苦旱,禾苗焦渴,河床龜裂,民生維艱。今借皇爺爺封禪告功之機,鬥膽祈告!”
    “小子知道,天道有常,非人力可強求。然小子竊以為,人定亦能勝天半子!我大唐子民辛勤耕作,推廣紅薯,雖解一時饑饉,但甘霖普降,方是萬物生發之根本!”
    “您二位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小子懇請,看在我皇爺爺兢兢業業、看在大唐這麽多百姓辛苦的份上,也看在我這麽可愛又懂事的份上,就發發慈悲,給齊州下點雨吧!不用太大,淅淅瀝瀝能潤透土地就成!小子李易,在這兒給您二位磕一個了!”
    話音未落,他真就“噗通”一聲,像模像樣地對著天空拜了下去。
    整個玉皇頂,一片死寂。
    山風呼嘯,旌旗獵獵,卻壓不住此刻的詭異寧靜。
    求雨?!
    程咬金瞪大了牛眼,嘴巴張得能塞進雞蛋。
    魏征、房玄齡等文官也是一臉愕然。
    李靖、李勣等武將則麵麵相覷,覺得這皇太孫行事愈發天馬行空。
    嘿,旁人求雨,哪個不是老老實實準備好祭祀,以及長的讓人頭皮發麻的祭文,念叨幾個時辰,就這麽虔誠,老天爺還不一定下雨呢。
    皇太孫這大白話,前半段還像那麽回事,後半段,跟自家老太爺賣萌耍寶一樣。
    這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