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泰山封禪!

字數:4087   加入書籤

A+A-


    一個月後。
    巍巍泰山,雄峙東嶽。
    封禪的隊伍浩蕩蜿蜒,旌旗蔽日,甲胄生輝,自長安出發,曆經月餘跋涉,終於抵達泰山腳下。
    為表誠敬,以及養精蓄銳準備數日後的登山大典。
    李世民決定率皇太孫李易及核心隨行重臣,暫駐於泰山北麓聞名遐邇的古刹靈岩寺。
    靈岩寺背依方山,麵臨玉符河,古木參天,殿宇森嚴。寺中鍾磬悠揚,香煙繚繞,一派清幽肅穆。
    得知天子與皇太孫駕臨,全寺僧眾早已灑掃庭除,恭迎聖駕。
    古樸的寺門洞開,方丈率一眾德高望重的老僧身著嶄新的袈裟,合十垂首,立於山門之外。
    “貧僧靈岩寺住持慧明,率闔寺僧眾,恭迎皇帝陛下、皇太孫殿下聖駕!”老方丈聲音洪亮。
    李世民一身常服,氣度雍容,微微頷首:“有勞方丈。朕與皇孫借貴寶地暫歇,叨擾佛門清淨了。”
    “陛下言重。陛下功蓋寰宇,殿下神威天授,駕臨鄙寺,乃我靈岩無上榮光,佛門幸甚!”慧明方丈連忙道。
    在寺僧的引導下,李世民、李易及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征、李靖、李勣、程咬金等重臣被安置在寺中最為清幽雅致的幾處院落。
    院落雖不奢華,卻極為整潔,陳設古樸,推開窗便能見山色空濛,聞林濤陣陣。
    待安頓下來,李世民召集幾位核心大臣於他下榻的“聽鬆院”偏廳議事。
    “藥師,懋功,一路辛苦,北疆、西南新定,軍務可還安穩?”李世民沉吟道。
    李靖拱手道:“回陛下,薛延陀餘部已遣使歸降,北疆諸州安置穩妥,有蘇定方、裴行儉等坐鎮,當無大礙。”
    “吐蕃都護府建製已初具規模,邏些城人心漸穩,有英國公統籌調度,西南無憂。”
    李勣也連忙道:“衛國公過譽。皆是仰賴陛下天威,皇太孫殿下神機奠定勝局,臣等不過蕭規曹隨,盡力維持。吐蕃初定,百廢待興,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聖恩。”
    “嗯,如此甚好。”李世民滿意地點點頭,“此次封禪,乃告慰天地,彰顯我大唐文治武功之盛。玄齡,諸般禮儀典製,萬不可有絲毫疏漏。”
    房玄齡肅然道:“陛下放心,禮部已反複核對儀程,隨行禮器、祭文、樂舞皆已備妥。靈岩寺亦已劃出專門區域,作為齋戒、更衣之所。”
    一旁的魏征眉頭微蹙,直言道:“封禪耗資巨大,沿途州府迎送,百姓負擔亦重。臣唯願陛下此行,務求簡約,勿使擾民過甚,方不負上天仁德之念。”
    李世民對魏征的諫言早已習慣,雖覺在興頭上被潑了點冷水,但也知句句在理,點頭道:“玄成之心,朕知之。沿途用度,朕已嚴令從簡。封禪之禮,重在誠敬,不在鋪張。”
    這時,一直沒怎麽說話的程咬金摸著肚子,甕聲道:“陛下,老臣別的倒不怕,就怕這寺裏的齋飯……忒清淡了!老程我是無肉不歡啊!這還沒開始齋戒呢……”
    他這一番話,引得廳內眾人忍俊不禁,連一向嚴肅的魏征嘴角都微微抽動。
    李世民更是哈哈大笑:“知節啊知節!佛門清淨地,豈容你這饕餮?”
    “忍著吧!待大典功成,朕在長安設宴,讓你吃個夠!”
    氣氛頓時輕鬆不少。
    李世民見諸事安排妥當,便道:“好了,今日車馬勞頓,諸位愛卿且去歇息。明日開始齋戒沐浴,靜待吉時登山。大孫,你也回房休息,養足精神。”
    “是,皇爺爺。”李易乖巧應道。
    ......................
    到了晚上。
    夜色漸深,靈岩寺內一片靜謐,唯有鬆濤陣陣與遠處僧房隱約的誦經聲。
    李世民所居的“聽鬆院”內,燈火通明。
    他正與李易在燈下對弈,棋盤上黑白交錯,殺得難解難分。
    當然了,他沒帶頭盔。
    篤篤篤。
    輕輕的叩門聲響起。
    “陛下,貧僧慧明,特來奉上晚齋。”
    方丈慈和的聲音在門外響起。
    “方丈請進。”李世民放下手中棋子,溫聲道。
    慧明方丈推門而入,身後跟著兩個端著漆盤的小沙彌。漆盤上擺放著幾碟精致的素齋。
    清炒山菌、豆腐羹、涼拌時蔬、幾碟寺院自製的醬菜,還有兩碗晶瑩的粟米飯。
    雖無葷腥,卻香氣撲鼻,令人食指大動。
    “有勞方丈親自送來。”李世民示意小沙彌將齋飯放在桌上。
    “陛下與殿下為國操勞,駕臨小寺,貧僧略盡心意,不敢言勞。”慧明合十行禮,並未立刻離去,似乎有話要說。
    李世民何等敏銳,便道:“方丈請坐。寺中清幽,朕與皇孫正感清淨,方丈若不介意,不妨陪朕說說話。”
    “謝陛下賜座。”慧明在側麵的蒲團上坐下。
    君臣閑談了幾句寺中古刹曆史、泰山風物後,慧明方丈語氣漸漸帶上一絲憂色,話鋒一轉:“陛下,貧僧雖身居方外,卻也聽聞一些民間疾苦。近日有齊州來的居士談及,齊州一帶已數月滴雨未落,田地幹涸,河床見底,旱情頗為嚴峻啊。”
    李世民聞言,眉頭微蹙:“齊州大旱?”
    他前日批閱奏章,倒未曾見齊州刺史有急報呈上。
    旱情竟如此嚴重?
    慧明連忙道:“陛下勿憂。”
    “那居士言道,旱情雖重,幸得天恩浩蕩,朝廷此前力推種植的‘紅薯’一物,倉儲極大,倒是讓百姓們無餓死之患。”
    “哦?”李世民精神一振,看向慧明,“方丈且細細說來。”
    “是。”慧明雙手合十,“據那居士所言,齊州雖數月無雨,但是過去幾年來,紅薯產量頗為可觀,存儲下來的產量,足以供百姓果腹充饑,不致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百姓們私下皆感念朝廷恩德,若非陛下聖明,力主推廣此物,今歲齊州,恐又是一場大難啊。”
    “貧僧聽得此事,亦是感慨萬千,此乃社稷之福,黎民之幸,阿彌陀佛。”
    李世民聽完,緊蹙的眉頭舒展開來,心裏鬆了口氣。
    若是齊州餓殍遍野,那他這次泰山封禪,也可以回去了。
    他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旁邊正豎起耳朵聽的李易。
    紅薯能在大旱之年發揮如此關鍵作用,正是源於自家大孫當初獻上的奇物和種植之法。
    這功勞,一大半要記在這小家夥頭上。
    “善!大善!”李世民撫掌輕歎,“能解民倒懸,保一方黎庶無饑饉之憂,天災難免,但人能勝天。紅薯耐旱高產,實乃天賜我大唐之祥瑞。方丈此言,令朕心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