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種下去的種子,發芽了
字數:4553 加入書籤
大晉皇家學院的建立,速度快得超乎想象,在全國都鋪開了。
劉啟直接派了軍隊,把那些抄家得來的世家府邸,都改造成了一座座新學校。
無數珍貴的書,被從發黴的倉庫裏搬出來,成了學院的一批教材。
神機營的工兵,不分晝夜地趕製桌椅板凳和筆墨紙硯。
龍驤軍的士兵,暫時當起了教官,負責教學生們最基本的排隊和紀律。
至於老師,劉啟更是打破規矩,什麽人都用。
他不僅從投降的儒生裏,挑了些腦子活泛的人來教基礎的認字課。
更是從工部、戶部、兵部這些衙門裏,抽調了大量懂技術的官員。
讓他們把自己一輩子的本事,一點不留地教給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
一時間,整個大晉,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潮。
無數平民人家的孩子,走進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學堂。
他們像被丟幹的海綿,貪婪地汲取著新鮮的知識,無論多少都嫌不夠。
一雙雙年輕的眼睛裏滿是憧憬,捧著朝著未來的渴望。
這種預感悄悄浮現——命運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了,從這裏起步。
席卷全國的改革浪潮席卷而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在女子學院落成的時候。
麵對重重壓力,劉啟竟然咬牙為女子專設了新式學堂,聲音一度無人敢攔。
進學院學習的內容煥然一新,不再是什麽琴棋書畫刺繡女紅那一套老舊玩意兒。
陳列在課桌上的書本,從會計、管理、醫護再到教育,每一樣都實用得很。
劉啟想要塑造的,壓根不是一群坐等嫁人的漂亮花瓶。
學堂裏將要走出的是獨立、能掙錢、自信的新一代女性。
想想這一切,那時大多人還沒準備好麵對這樣動魄驚心的觀念巨變。
過去幾百幾千年來受苦的女子頭一把看見了生活的裂口。
有那麽一點自由的希望透了進來。
前來報名的少女絡繹不絕,就連氣氛都比男子學堂要更為熾烈。
消息傳開僅三個月,各地女子學堂的報名者已然突破百萬,也是人心難測。
新風暴搖撼了天下,緊咬老觀念的勢力看著也犯了難。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那些人突然語無倫次。
卻說,天下哪條新路能一帆風順,這種事哪有不被阻礙的。
盡管朝廷不許反對,劉啟的手段之下人人噤若寒蟬,地方上反抗的暗浪反而更洶湧。
散布詭謠的、站街煽動的,群魔亂舞。
什麽女人受教育就是災禍,什麽天地都會懲戒她。
厲聲警告送女兒進學的父親娘親。
手段惡毒起來竟不惜縱火,將少女的書院拔為廢墟。
噩耗紛至遝來,一樁樁壞事摻雜其中,反撲之烈少見。
對付這些牛鬼蛇神,劉啟並沒繞彎子,簡約又狠辣。
錦衣衛被他下令擴了十倍,人馬一分為二,不久就是人盡皆知的東西廠。
東廠主要監察朝內,對付貪腐權貴,堵截漏洞。
西廠紮根民間,看管輿情,對惡徒作壁上觀。
如此安排,全大晉被一圈陰影蓋住,一張巨網悄然合攏。
鄉壩裏的豪紳惡棍,府上的官老爺。
不少人連夜沒了首級,後人稱這三年為“****”。
冷厲的鐵腕手段激起了血雨,僅此一樁,各路反叛注定打不開氣候。
再無人懷疑這個皇帝的決心,大晉的演變隻能激流勇進。
鼎革更替,沒有誰還能逆流執拗,壓也好,寧死也行,都被大潮卷走。
一磚一瓦重建起的新國家,根根成立在會拿農具的百姓手中。
賦予平民知識的種子終於起芽,新帝國的明天,需要他們一點點雕塑。
轉頭看時,幾年已是滄桑。
不知不覺,三年已逝,無數故事變舊了。
入夏那天,皇家學院要送出它的一批畢業生。
五十萬人,平均不過十五歲,相互鼓勵,共度過三年時光。
一個個準備投身四方,將青春和新力注入帝國每寸土地。
典禮日子選在京城,總院熱鬧非凡。
劉啟從早至晚都在,看著台下無數渴望成長的臉。
難言的欣慰湧上他的眉眼,他把未來寄托進這些優秀少年身上。
最堅實的基石,不在石頭,而在一個個年少的笑容裏。
隻要留給他們世界上的東西能有用,或許未來沒那麽孤單。
“三年前踏進校門,很多人是一張白紙,將有的什麽都不會。”
“農田的地壟上,作坊的小巷裏,有新來的學子,有姑娘。”
“家族幾代不見出頭,一生似乎看不到光。”
“可是今天,你們應當知道,是自己掙脫了過去的枷鎖。”
“你們此刻起,早已和過去不一樣了。”
“各路少年少女,將去修水渠,趕路,持教鞭,守法繩。”
“你們身上的重擔,是帝國未來的榮枯,是百姓命運的托付。”
“朕知道,以後總會遇見什麽,艱險坎坷少不了。”
“各處的利益、權謀、難題,會誘惑你們,也可能阻撓你們。”
“但有一點,你們應深刻不忘,三年前立下的誓言。”
“為何而讀書,為誰謀理所,心裏的答案如今該有了吧。”
“說到底,是為了認清世界本源,是為了堂堂正正活著能救助苦難者。”
“而最重要的,是哪怕一絲改變與堅持,都配得感激世界。”
“時間到了,去闖吧,孩子們。”
“無論在什麽地方,都別吝惜已經學會的本事。”
“如果沸騰的心能點亮前方,那就向前吧,新紀元是真正屬於你們的。”
“朕會在京師原地等候,等著你們創造更大的功業。”
話音借擴音法陣傳開,擴散到所有角落,成千上萬人的耳中都在激蕩。
一時年輕人淚水不停湧起來,彼此相擁,熱血沸騰。
一排排下跪致敬,那是改變命運的感佩。
青年男女們高聲誦念,為時代立下信念。
呼聲跳蕩山川,三日三夜難消。
曆史把這天叫作“神武開元”,真正的新紀元由此被點亮。
舊時代在這裏終結,往前跨一步,大晉如同獲得新生。
後來皇院出身的青年四處散播開去,成了每行每業的翹楚。
像蒲公英一樣,他們飄去了更遠的地方,把希望灑進遼闊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