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局外人

字數:4527   加入書籤

A+A-


    舒允晏一夜沒睡,到了家裏,閉上眼睛就沉沉的睡去,直到中午才醒來,她拿起手機看了一眼,路正非果真又發了消息。
    “你出來好不好,我在不遠處等你。”
    “不來。”
    “你怎麽能這樣對我呢,你看看我的堅持吧,求你了。”
    “滾。”
    “我店裏生意都不管了,就跑來找你了,你見見我吧,求你了。”
    “你回去吧,別來糾纏我了,算我求你了。”
    “你出來,不出來我就一直等。”
    舒允晏沒在回消息。
    過了半個小時,路正非又發了消息。
    “我在漢城等你,我先回去了。”
    舒允晏徹底鬆了一口氣,還好他沒來家裏。
    還好……
    幸好……
    葬禮結束了,人群如同退潮的海水,頃刻間便散得幹幹淨淨。
    前幾日還擁擠著虛假哀戚和壓抑算計的屋子,驟然被一種更深的,帶著塵埃落定般死寂的冷清填滿。
    屋外,秋日的陽光蒼白無力地照著,卻照不進屋內彌漫的陰鬱。
    就在這片葬禮剛剛散場的死寂裏,一個更令人窒息的場景上演了,仿佛剛才的死亡和哀悼,不過是生活這場漫長悲劇中一個短暫的間奏,而主旋律從未停止。
    舒光銀佝僂著腰,正踩在一架嘎吱作響的舊木梯上,修補房頂一處頑固的漏水點。
    雨水滲透的痕跡在斑駁的天花板上暈開一片深色的地圖。
    他動作笨拙,拿著工具的手似乎有些使不上力,那塊破瓦片被他擺弄了好幾次,依然沒能嚴絲合縫地嵌回去。
    陳香蘭就站在梯子下方,雙手叉腰,像一尊隨時會噴發的火山。
    她布滿血絲的眼睛死死盯著舒光銀笨拙的動作,臉上沒有絲毫葬禮後的疲憊哀傷,隻有積蓄已久的,隨時要爆發的怨毒和刻薄。
    她的聲音尖銳刺耳,像鈍刀刮過生鏽的鐵皮,瞬間撕裂了屋內的寂靜。
    “廢物!連個漏水都補不好!你還能幹點啥?梯子都快被你晃塌了!”
    “手腳比豬還笨!看看你弄的,歪歪扭扭,能撐過一場雨嗎?白費力氣!”
    “要你有什麽用?啊?家裏家外,哪一樣指望得上你?錢掙不來,力氣活也幹不利索,就是個吃白飯的累贅!”
    每一個字都淬著陳香蘭積年的怨憤,對生活的失望以及對眼前這個懦弱男人的極度輕蔑。
    舒光銀的身體在咒罵聲中微微顫抖了一下,握著工具的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
    但他沒有回頭,沒有反駁,甚至連一句辯解都沒有。
    他隻是把頭埋得更低,脖頸彎成一個承受重壓的弧度,幾乎要折進肩膀裏。
    搞了好半天,才勉強完工,陳香蘭嘴裏還在罵罵咧咧。
    舒光銀忙完後,對舒允晏說:“買票,我要走了。”
    兩人都默契的沒有問陳香蘭的意見。
    ……
    她曾經不懂,不懂母親陳香蘭為何總是像一個行走的火藥桶,一點就炸,怨氣衝天,仿佛全世界都欠了她。
    那些刻薄的言語,無休止的責罵,曾是她童年最深的噩夢。
    但現在,透過那扇虛掩的門縫,看著母親扭曲的臉和父親沉默的脊梁,她似乎窺見了一些真相的碎片。
    陳香蘭的自私在嘴上。
    她的自私是外放的,喧囂的,不加掩飾的。
    她像一頭受傷的困獸,將所有的痛苦,不甘,對生活的失望和對自身無能的憤怒,統統轉化為最惡毒的語言,精準地投射到身邊最無力反抗的人身上,她的丈夫舒光銀,女兒舒允晏。
    她索取情緒價值的方式,就是通過貶低,踐踏對方來獲得短暫的,扭曲的掌控感。
    她的自私在於,她隻看到自己的委屈,隻宣泄自己的怨氣,從不顧及語言這把鈍刀如何在別人心上反複切割,更不會思考自己的怨毒如何將整個家庭拖入更深的泥潭。
    她的自私是聲嘶力竭的宣言,宣告著我痛,所以你們都必須跟著痛。
    舒光銀的自私在心裏。
    他用徹底的沉默和消極的不作為,將自己隔絕在一切責任和衝突之外。
    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幫不上忙,也不想幫忙。
    屋頂漏水?他笨拙地應付,失敗了就聽著罵。
    女兒的情緒?妻子的崩潰?生活的重擔?他統統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他不溝通,不解決問題,像一個局外人,隻求自己那點可憐的,卑微的安寧。
    他用沉默作為盾牌,保護自己脆弱得可憐的自尊,卻將所有的壓力,衝突和絕望,都留給了妻子和女兒去麵對和消化。
    他的沉默不是包容,是極致的冷漠,他的退縮不是隱忍,是更深的自私,他就靜靜的看著她發瘋。
    一種隻求自保,罔顧他人死活的怯懦。
    她終於看清了,這個家真正的病灶在哪裏。
    因為貧窮,落後,深植於父母骨子裏的,兩種形態各異卻同樣致命的自私與認知。
    可憐……
    都可憐……
    可恨……
    都可恨……
    改變……
    無力改變……
    一個在嘴上肆虐,一個在心裏凍結,而她自己,就是在這冰與火的夾縫中,被反複灼燒又凍傷的祭品。
    絕望,如同父親修補後依然會漏雨的屋頂,冰冷地,持續地,滴落在她早已麻木的心上。
    ……
    舒允晏買了回漢城的高鐵票,剛支付完車票,許久不聯係的陳芳柳突然給她發了微信。
    “在嗎?晏晏?”
    陳芳柳大舅家的女兒,一個被命運隨意拋棄,又被外公從路邊撿回的孩子。
    這個身份本身,就帶著一絲飄零的底色,舒允晏的思緒瞬間被拉回遙遠的童年。
    那時陳芳柳也住在晏城,她比舒允晏大兩歲,也算是年紀相仿,是彼此灰暗童年裏難得的一抹亮色。
    她們一起在田埂上瘋跑,在溪邊捉小魚,分享著從牙縫裏省下來的,皺巴巴的糖果,陳芳柳的笑容很甜,牙齒整齊,眼睛亮亮的,像盛著晏城夏天夜晚的星光。
    可惜,那星光並未能照亮更遠的路。
    如同大舅家其他兩個孩子一樣,陳芳柳的學業也止步於高中,自那以後,聯係便像斷了線的風箏,偶爾從長輩口中聽到隻言片語,也不過是KTV當服務員,或者換工作了,好像談朋友了這類模糊的標簽。
    她們各自在生活的泥濘裏掙紮,兒時的親密無間,終究被時光和距離衝刷得隻剩下一個沉寂在通訊錄裏的名字。
    有時候聽陳香蘭提起,陳芳柳去做了顏色行業,舒允晏感到很是驚訝,無憑無據,就說她做了顏色行業?
    “怎麽了?”
    “可以借我一千塊嗎?”
    “你出什麽事兒了?”
    “我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