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沈墨歸隱· 桃李滿天下

字數:1861   加入書籤

A+A-


    玉門關之戰後,沈墨因輔佐皇後破陣、救治傷員有功,被楚瑾宸破格晉封為太醫院院使,爵封安樂伯,地位尊崇,可謂醫者之極榮。
    然而,位極人臣的沈墨,心中卻漸漸萌生去意。他年事已高,畢生心血傾注於醫道,最大的願望並非高官厚祿,而是將醫術發揚光大,普惠蒼生。如今,皇家醫學館在林微的擘畫與他的具體操持下,已步入正軌,規模不斷擴大,分館亦在各大州府陸續設立,培養出的合格醫者數以千計,極大地改善了大楚的醫療狀況。
    他親眼見證了許多來自民間、甚至曾是鈴醫、草澤醫的同行,在醫學館中係統學習、交流切磋後,醫術突飛猛進,成為了能獨當一麵的良醫。也看到了許多新穎的、由林微提出的醫學理念和方法(如更嚴格的衛生防疫、更係統的人體解剖知識——限於動物和模型、以及一些急救技巧)被驗證有效,並廣泛傳播。
    “娘娘之才,實乃醫道千年未有之變局引領者。”沈墨常常如此感慨。他深知,醫學館的靈魂與未來,在於林微那超越時代的視野與知識,而他,更像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執行者與守護者。
    如今,醫學館根基已固,人才輩出,幾位他親手培養的副手皆能勝任管理之責。而他自己,感到精力已不如前,更渴望回歸純粹的研究與傳授。
    這一日,他整理了自己畢生行醫的心得筆記,以及參與編纂的《新編本草綱目》(融入了林微提供的部分藥理知識)、《瘟疫論》(總結了北境應對“詭疫”的經驗)等巨著的手稿,入宮求見林微。
    “娘娘,”沈墨將厚厚一摞書稿呈上,神色平靜而坦然,“老臣蒙陛下與娘娘信重,執掌太醫院與醫學館,幸不辱命。如今醫學館已成規模,人才濟濟,老臣年邁,深感力不從心,懇請娘娘準許老臣,卸去院使之職,歸隱林泉,將這些畢生心血,安心著述,並於醫學館中,擇一二可造之材,悉心教導,將我大楚醫道,傳承下去。”
    林微看著眼前這位白發蒼蒼、卻眼神清亮堅定的老臣,心中湧起無限感慨與敬意。沈墨之於大楚醫道,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沈院使之心,本宮明白。”林微溫聲道,“您為大楚醫道,嘔心瀝血,貢獻卓著。陛下與本宮,皆感念於心。您欲歸隱著述,培育後進,此乃醫道之大幸,本宮豈有不允之理?”
    她親自扶起沈墨,鄭重道:“隻是,這太醫院院使與醫學館總領之職,非德高望重、醫術精湛如您者不能勝任。您既去意已決,本宮便準您所請。但請您務必答應,卸任之後,仍掛‘帝師’(特指醫學方麵)虛銜,醫學館永遠為您保留首席教席之位,您的著述,將由朝廷刊印,頒行天下!您所選之傳人,本宮與陛下,必當重用!”
    沈墨聞言,老懷大慰,深深一揖:“老臣,叩謝陛下、娘娘天恩!”
    消息傳出,朝野皆驚。然楚瑾宸與林微對沈墨的決定表示了最大的理解與支持,賞賜豐厚,準其榮休。沈墨的卸任,並未引起動蕩,他推薦的接任者亦是德才兼備之人,順利交接。
    沈墨歸隱後,並未回到繁華京城的老宅,而是在京郊一處山明水秀、靠近醫學館分院的地方,建了一座小小的“杏林草堂”。他每日裏或埋首著述,整理醫案;或於草堂開館授課,親自指點那些被他看中、有悟性的年輕醫者;時而也應林微之邀,入宮探討疑難醫理,或為皇室成員請個平安脈。
    他生活簡樸,心境平和,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著述傳後人”。他的弟子們遍布大楚各地,皆成為當地醫界的棟梁。而他所著的醫書,更是成為了後世醫者必讀的經典。
    偶爾,望著草堂外鬱鬱蔥蔥的藥圃和遠處醫學館飄揚的旗幟,沈墨會捋須微笑,眼中滿是欣慰。他這一生,能得遇明主,能參與並推動這醫道盛事,能親眼見證無數百姓因醫術進步而受益,已然無憾。歸隱,並非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奉獻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