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熱搜背後的文化勝利

字數:4993   加入書籤

A+A-


    第30章:熱搜背後的文化勝利
    陸硯之盯著屏幕上的財經快訊,手指在鍵盤上敲了個暫停。
    金昌浩要開記者會了?行啊,那就別怪他不講武德。
    他摘下眼鏡,用袖口蹭了蹭鏡片——這動作林姐見過三次,每次之後都有人塌房。
    這次也不例外。
    錄音筆一按,聲音壓得低:“通稿補一句:我們不是拒絕合作,是拒絕被支配。你當中國演員好欺負?咱不拍吻戲叫耍大牌,你們逼人陪酒怎麽不說自己缺德?”
    說完他直接撥通陳墨電話:“找三個懂東亞文化產業的教授聯名發聲,重點講‘服從性測試’怎麽包裝成‘專業要求’。別整虛的,就問他們——讓女演員加戲算藝術創作,還是權力變現?”
    陳墨那邊秒回:“你要搞學術圍剿?”
    “不是圍剿,是科普。”陸硯之冷笑,“有些人腦子進水,以為換個地方就能繼續裝神弄鬼。”
    掛了電話,他調出顧晚舟上次拒拍時的原話,一字不改地塞進一篇評論文裏,標題起得直白:《文化平權時代的表演尊嚴》。
    發到文藝平台時順手點了“同步推特”,反正翻譯早被小唐設成自動模式。
    剛點發布,手機震了一下。
    熱搜榜跳出來:#韓方稱中國藝人破壞合作氛圍#
    陸硯之嗤笑一聲。
    來得好快啊,這就開始倒打一耙了?
    他切後台看了眼數據流,果然,一批新賬號正集中刷“排外”“狹隘”“不尊重國際規則”。
    套路老得能進博物館了——先道德綁架,再民族扣帽,最後甩鍋給“情緒化群眾”。
    可惜這次踢到鐵板了。
    他打開私信記錄,翻出那天視頻會議的音頻轉文字稿,把金昌浩那句“中國演員就該聽話”單獨截出來,配上中韓雙語字幕,扔進一個百萬粉的影視博主私聊窗口。
    “配個BGM,《涼涼》前奏就行。”
    博主秒懂,十分鍾不到,視頻上線。
    播放量直接炸穿服務器,底下評論清一色:
    “原來不是我們敏感,是他們真敢說?”
    “這話放歐美試試?怕不是當場社死。”
    “建議申遺:21世紀新型殖民話術實錄。”
    陸硯之喝了口冷咖啡,皺眉放下。
    這時候,演播室的畫麵切進來——他自己正坐在鏡頭前,西裝沒換,領帶依舊鬆垮,金絲眼鏡微微下滑。
    主持人問:“您覺得這次衝突本質是什麽?”
    他笑了笑:“我們不用製造真相,隻是把它翻譯出來。語言不通可以學,邏輯不通才是真正的障礙。”
    這話一出,彈幕瞬間爆炸。
    “教授這是拿嘴開炮啊!”
    “翻譯?明明是審判!”
    “建議這句話刻進娛樂圈名人堂。”
    帳篷裏,顧晚舟耳朵貼著手機,聽得直樂。
    她翹著腳晃了晃拖鞋,對著空氣說:“教授,你這句‘翻譯’說得比劇本還準。”
    沒人回應,但她知道他在聽。
    她懶洋洋翻身,薯片袋被壓出脆響,隨手撈過來墊腦袋底下。
    手機震動,林姐發來消息:“韓方撤訴了,以後合拍項目必須雙語合同備案。”
    她回了個“嗯”,順手把手機塞進薯片袋,閉眼假寐。
    其實沒睡,她在等下一個節奏落地。
    而此刻,首爾某間辦公室內,金昌浩正砸了第三個杯子。
    電視直播畫麵定格在陸硯之那張冷靜的臉:“……真正的專業,是從不說‘你必須聽話’。”
    他衝過去想關掉電源,卻發現電腦屏幕上,那段錄音視頻正在自動循環播放,右下角顯示——全球轉發量突破八千萬。
    他猛地拔掉網線,又瘋了一樣插回去。
    可已經晚了。
    推特 trending 榜上,#ChineseActorsDeserveRespect# 衝進前十。
    韓國本土論壇也開始冒帖:“金代表是不是太過了?”“以前也這麽對日本演員嗎?”
    他癱坐進椅子,額頭青筋直跳。
    終於明白過來——這不是偶然爆料,是係統 性*絞殺。
    那個戴眼鏡的男人,根本不是什麽幕後軍師。
    他是用學術思維打輿論戰的怪物。
    更可怕的是,對方從頭到尾都沒罵過一句髒話,全是邏輯、證據、定義。
    像***術刀,把他所謂的“行業慣例”剖開給人看:裏麵全是腐肉。
    他抓起手機想聯係國內資本反撲,剛撥號,助理衝進來:“趙氏那邊……沒人接電話。”
    金昌浩手一抖,手機摔在地上。
    他知道完了。
    趙天雄自身難保,周默然蘇然全塌了,孫導演被迫道歉,連恒遠谘詢都被查了。
    現在輪到他。
    而這一切,始於一個女人不肯拍吻戲,和一個男人會寫論文。
    他盯著牆上掛著的中韓合作紀念照,突然覺得滑稽。
    當年合影時,他還特意站C位,如今照片還在,地位沒了。
    陸硯之關掉直播,沒動地方。
    書房燈亮著,窗外天色漸暗,他調出過去三個月的熱搜模型,新增“文化主權”權重項。
    鼠標滑過數據圖,他新建文檔,標題打下:《跨國文娛合作中的權力結構分析》。
    第一段寫道:“所謂‘專業要求’,常成為權力不對等的遮羞布。當一方總在提‘規矩’,另一方卻能重新定義‘規矩’時——真正的博弈才剛開始。”
    這時手機震了。
    小唐發來截圖:某娛樂號編輯群裏有人問,“能不能炒‘陸顧CP’轉移視線?”
    陸硯之冷笑,立刻回郵件給三個主流媒體主編:“如果誰敢把這件事降維成八卦,我就公開他們近三年收黑稿的轉賬記錄。”
    發完他抬頭看了眼牆上的日曆。
    距離下次熱搜預知,還有六小時三十九分鍾。
    他沒急著休息,而是把顧晚舟這三個月的所有公開言論導出來,做詞頻分析。
    結果跳出來最高頻的詞不是“懶得動”,也不是“加錢”,而是“憑什麽”。
    他盯著這個詞看了三秒,忽然笑了。
    原來她的“懶”,從來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態。
    就像現在,她躺在帳篷裏,睡袍沒換,頭發亂翹,看起來啥也沒幹。
    但實際上,整個行業的風向,已經被她輕輕一腳踹變了軌。
    他重新看向屏幕,文檔已寫滿五頁。
    最後一句是:“當弱勢方學會用規則反擊規則,霸權就開始崩塌。這不是勝利,是常識的回歸。”
    敲完回車,他活動了下脖子,目光落在桌角那份未署名的邀請函上——戛納組委會發來的評審提名。
    還沒看完,手機又震了。
    顧晚舟發來語音,聲音懶洋洋的:“教授,你說我要不要去趟法國?聽說那邊紅毯挺長的,夠我走醒。”
    他聽著,嘴角微揚,打字回複:“去啊,記得穿睡袍款。”
    語音秒回:“那你得先把孫導演的道歉信翻譯成法文。”
    他正要回,郵箱提示音響起。
    一封來自法國某獨立電影節的投稿確認函。
    標題赫然是——《論傲慢的100種死法:以東亞文娛圈為例》。
    投稿人署名:Lu Y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