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監管製度的海外反響
字數:4661 加入書籤
第89章:監管製度的海外反響
薯片袋子嘩啦一聲被捏扁,顧晚舟把空袋往副駕一扔,手機屏幕亮著,熱搜詞條#中國提出全球影視透明倡議#掛在榜首,評論區已經炸出一堆“建議申遺”“求薯片稅實施細則”。
她沒笑,也沒說話,隻是把左手伸進新拆的薯片袋,哢嚓咬了一口。
同一秒,陸硯之正盯著電腦右下角的時間——淩晨四點零七分。文檔標題欄寫著《全球影視製作透明度報告·中方立場與數據支持》,光標停在最後一段,他刪了又改,最後隻留一句大白話:
“別拿藝術當遮羞布,錢從哪來到哪去,總得有個說法。”
陳墨的臉還卡在視頻會議窗口右下角,黑眼圈快掉到下巴了,嘴裏嘟囔:“這句太狠了吧?人家電影節組委會也是人,你這是直接扇他們臉。”
“不是扇臉,是遞鏡子。”陸硯之頭也不抬,“他們自己照不照,那是他們的事。”
鍵盤敲完最後一個回車,文檔自動打包加密。兩層密碼,一個由他掌控,另一個隻有顧晚舟能解鎖。發送對象: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組委會指定學術聯絡郵箱。
“發了。”他摘下眼鏡,用衛衣下擺擦了擦鏡片,“現在就看有沒有人敢點開。”
陳墨打了個哈欠:“你要真想炸場子,不如加個附錄,寫‘本報告建議所有導演報銷高爾夫球杆前先問問演員盒飯多少錢’。”
“那得顧晚舟親自寫,我可不敢署名。”陸硯之重新戴上眼鏡,順手把郵件發送成功的提示截圖甩進了工作群。
五分鍾後,群裏沒動靜。
但微博突然抖了一下。
#中國經驗獲國際認可# 開始緩慢爬榜,起初還以為是水軍衝熱度,結果一條外網長文被搬運過來,翻譯得磕磕巴巴,但意思清楚:
“一名法國製片人在社交平台發文,說看了那份‘來自東方的財務瘋子寫的報告’,尤其是‘第三方審計機製’這一條,讓他想起自己上個月被資方逼著偽造票房的事……現在他決定,下個項目必須引入獨立財務監督。”
陸硯之眯起眼,立刻翻牆溯源。確實是真人賬號,IP屬巴黎,從業十二年,拍過兩部入圍柏林的紀錄片,不算頂流,但在業內有口碑。
他截了圖,轉發給顧晚舟,附言:“不是刷的,是真的有人在看。”
語音秒回,背景是車流聲和薯片咀嚼聲:“告訴那位法國先生,下次來中國拍戲,我請他吃薯片——前提是他的預算表得先過我這關。”
陸硯之嘴角抽了抽:“你這條件比海關還嚴。”
“不然呢?”她聲音懶洋洋的,“我又不是慈善家,我是投資人。我的錢,每一毛都得知道去哪兒了,包括他劇組能不能讓群演吃飽飯。”
電話掛了。
陸硯之盯著屏幕,忽然發現那條法國製片人的原帖底下,多了條評論,英文寫的,但意思被AI翻譯得挺準:
“So this is not just a Chinese thing? It’s&n?”
他盯著這句話看了三秒,然後笑了。
這不是捧場,是動心了。
真正意義上的,動心了。
他立馬打開新文檔,敲了一篇千字短文,標題就叫《透明不是道德,是競爭力》。
裏麵沒講大道理,就舉了個例子:
“以前有個綜藝,導演組省安全經費,威亞鋼絲用二手的,結果女主演差點摔癱。後來換我們這套標準,成本漲了百分之十五,收視率翻倍,品牌搶著投。你猜為什麽?因為觀眾看得出來,誰是真把人當人。”
他又補了一句紮心的:
“資本永遠選最賺錢的路走。你讓它合規,它說難;你讓它造假,它連夜建十萬個水軍號。所以別指望良心,要設計規則——讓守規矩的人賺更多,讓耍花招的連入場券都買不起。”
文末沒署名,隻留了個小字備注:本文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純屬個人碎碎念。
發出去不到十分鍾,顧晚舟工作室官微轉發,配文八個字:
“所謂躺贏,就是讓規則替你出力。”
評論區瞬間爆炸。
有人問:“所以你們其實是靠製度偷懶?”
她回了個表情包:一隻貓躺在辦公椅上,爪子一揮,文件自動歸檔,配字是“本喵設立KPI,人類負責執行”。
陸硯之看著,忍不住笑出聲。
這時陳墨發來消息:“BBC那邊剛回郵件,說專題片腳本初稿出來了,名字定為《From Snack&n》。”
“翻譯過來是不是‘從零食到製度’?”
“對。他們還問,能不能采訪你倆一起吃薯片的場景,說要拍‘製度誕生的餐桌儀式感’。”
“讓他們來,”陸硯之回,“但得自帶薯片,我不報銷進口貨。”
手機又震。
顧晚舟發來一張照片:車窗外晨光微亮,她手裏舉著一包原味黃瓜薯片,貼在玻璃上,像舉牌抗議。
配文:“今日開工物資已到位。”
陸硯之正要回,郵箱“叮”了一聲。
新郵件,來自戛納電影節官方學術合作組,標題很正式:《關於貴方提交的行業治理報告,我們擬組織內部研討》。
他沒急著點開,而是先看了眼微博。
#顧晚舟談全球影視治理# 正在緩慢升溫,雖然沒上熱榜前三,但討論質量高得離譜。有美國製片人留言:“我們這兒叫‘creative accounting’(創意做賬),你們叫‘係統性作弊’,其實是一個東西。”
還有人調侃:“建議把‘顧氏透明計劃’注冊成國際標準,簡稱GTP,以後片場報銷單上寫一行‘GTPcompliant’(符合GTP標準),審計都不敢查。”
陸硯之一條條往下翻,忽然看到一條冷門評論,點讚不多,但紮心:
“說實話,我們不怕透明,我們怕的是——一旦透明,很多人就沒飯吃了。”
他盯著這條看了幾秒,然後截圖,發到了隻有他和顧晚舟的私聊窗口。
五分鍾後,她回語音,聲音清醒得不像剛通勤路上的人:
“那就讓他們餓著。飯可以少吃,底線不能塌。”
電話掛了。
陸硯之關掉評論頁,打開郵箱,開始寫回執。
“感謝貴方關注。我們不提供標準,隻分享實踐。是否采納,取決於你們的土壤。但我們相信一點:再厚的資本圍牆,也擋不住觀眾的眼睛。”
他按下發送。
清晨六點十七分,書房燈還亮著。
咖啡杯見底,杯壁一圈褐色痕跡,像年輪。
屏幕上,三條並列窗口:一封已發送的外交式回函,一條正在發酵的熱搜,一段未剪輯的花絮視頻——顧晚舟穿著size衛衣,翹著腳晃高跟鞋,一邊啃薯片一邊說:“別問我為什麽能贏,問就是懶得糊弄人。”
陸硯之看了兩秒,截圖保存,命名:《非暴力不合作戰術圖鑒v1》。
他端起空杯,正要起身去倒水。
手機又震。
是一條微博提醒。
#法國製片人宣布新片將引入中國式財務審計#
底下熱評第一:“建議片名叫《盒飯英雄傳》。”
他還沒來得及笑,郵箱再次彈窗。
新郵件,發件人未知,標題隻有一行字:
“你確定,所有人都願意活在陽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