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馬關的國殤:被推上屠宰場的巨龍
字數:5370 加入書籤
威海衛港內,北洋水師殘存的艦船,降下了黃龍旗,升起了日本的太陽旗。
這一幕,如同一根燒紅的烙鐵,深深地烙在了每一個華夏帝王的心上。
三十年的“自強”“求富”。
三十年的嘔心瀝血。
換來的,卻是全軍覆沒,國門洞開的結局。
那不是一場戰爭的失敗。
那是一個時代,一場國運的崩塌。
大清,紫禁城。
石桌旁坐著的乾隆,看著天幕中那刺眼的太陽旗,本就灰敗的臉色,又白了幾分。
清末的李鴻章,在自己的時空裏,更是老淚縱橫。
北洋水師,是他一手締造的,如同他的親生兒子。
如今,兒子死了,他這個風燭殘年的老父親,還要親自去為這場失敗,收拾殘局。
【1895年,春。】
【日本,馬關。】
畫麵中,李鴻章,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身著黃馬褂,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他的背影,在櫻花盛開的背景下,顯得無比的蕭索與悲涼。
迎接他的,是勝利者,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那張傲慢而得意的臉。
談判桌上,再無半分討價還價的餘地。
那是一場赤裸裸的,對戰敗者的宣判。
【《馬關條約》】
當這五個字出現在天幕上時,所有帝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們已經預感到,這將是一份比《南京條約》,比《北京條約》,更加屈辱,更加惡毒的條約。
事實,比他們想象的,還要殘酷。
【第一款: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實際上,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中國徹底失去了東北亞的戰略屏障。】
“四郡……丟了。”
漢武帝劉徹,喃喃自語。他想起了自己設立漢四郡,將那片土地納入華夏版圖的赫赫武功。
如今,那片自古便與中原王朝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土地,徹底落入了他人之手。
【第二款: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轟!!!
如果說,當年割讓香港島,是在巨龍身上剜下了一塊肉。
那麽這一次,就是直接斬斷了它的一爪,一尾!
天幕的地圖上,遼東半島,那塊拱衛京畿的戰略要地,被塗上了紅色。
而台灣,那座東南沿海最大的島嶼,那片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奪回的故土,同樣,被塗上了血一般的紅色!
“不!!!”
康熙皇帝,發出了憤怒的咆哮。
他想起了自己當年,是如何力排眾議,設立台灣府,將台灣正式納入版圖的。
“朕的台灣!朕的台灣啊!”
他無法接受,自己辛苦經營的成果,就這麽被不孝子孫,拱手送人!
更讓他心痛的是,天幕畫麵中,台灣的軍民,在得知被割讓後,自發組織起來,成立“台灣民主國”,浴血抵抗日軍的接收。
然而,在裝備精良的日軍麵前,他們的抵抗,顯得如此悲壯,而又無力。
最終,台灣,淪陷。
【第三款: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億兩。】
“二……二億兩?!”
所有帝王,都以為自己看錯了。
這個數字,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二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更是日本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四倍之多!】
【為了湊齊這筆賠款,清政府隻能向西方列強大舉借債,使得中國的財政,徹底被外國銀行所控製。】
【而日本,則用這筆巨額賠款,大力發展軍事和重工業,為其下一次的侵略,做好了準備。】
天幕的畫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邊,是清朝的百姓,被更加沉重的苛捐雜稅,壓得喘不過氣來。
另一邊,是日本的工廠裏,機器轟鳴,一艘艘更新、更強的戰艦,正在船台上加緊建造。
這是在用中國的血,來喂養一頭更加凶惡的猛獸!
然而,最惡毒,最陰險的,是最後一款。
【第四款: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這一款,乍一看,似乎沒有割地賠款那麽刺眼。
但所有帝王,在經曆了之前“協定關稅”的洗禮後,都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凶險。
【如果說,之前的商品傾銷,是“賣東西”給你。】
【那麽,在華設廠,就是直接在你的國家,利用你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造東西”來賣給你,甚至賣給全世界!】
【這是從“商品輸出”,轉向了“資本輸出”。】
【它將像一根巨大的吸管,直接插入中國的肌體,源源不斷地吸取這個國家的養分,徹底摧毀中國本就孱弱的民族工業。】
“殺人……還要誅心啊!”
唐太宗李世民,痛苦地呻吟了一聲。
他終於明白了。
這些條款,環環相扣,招招致命。
割地,是讓你失去屏障。
賠款,是讓你流幹鮮血。
開廠,是讓你永世不得翻身!
這已經不是戰敗條約了。
這是在將一頭巨龍,捆綁結實,推上屠宰場,準備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敲骨吸髓式的肢解!
【《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它也徹底打破了列強之間脆弱的平衡,刺激了他們瓜分中國的野心。】
畫麵一轉。
俄國,聯合了德國和法國,出麵“幹涉”。
他們並非出於好心,而是不願看到日本獨吞遼東這塊肥肉。
【三國幹涉還遼】
最終,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
但作為交換,清政府,必須再向日本支付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
“無恥!全都是強盜!”
帝王們已經氣得連罵人的力氣都沒有了。
而這場“幹涉”,也開啟了一場更加瘋狂的,瓜分中國的狂潮。
【列強們以“幹涉有功”為借口,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
天幕的地圖上,那隻本就傷痕累累的雄雞,被幾把不同顏色的刀,分割得支離破碎。
德國,強占膠州灣,將山東劃為勢力範圍。
俄國,強租旅順、大連,將長城以北劃為勢力範圍。
法國,強租廣州灣,將兩廣、雲南劃為勢力範圍。
英國,則將富饒的長江流域,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
【中華民族,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被豆剖瓜分,“亡國滅種”的危機!】
那張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地圖,深深地刺痛了每一個帝王,每一個華夏子民的眼睛。
國,將不國!
就在這片深不見底的黑暗與絕望中,天幕之上,響起了一個聲音。
那是一個年輕書生的聲音,帶著哭腔,帶著血淚,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呐喊。
“吾今為一言以告於天下曰:”
“中國之將亡,在於‘不變’之故也!”
一個身穿長衫,戴著眼鏡的身影,出現在了畫麵中。
他,名叫康有為。
在他身後,是無數同樣憂心忡忡,試圖尋找救國之路的讀書人。
【民族危機的空前加劇,催生了新的救亡圖存的探索。】
【這一次,他們意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的“器物”,已經遠遠不夠了。】
【必須,變革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