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百日維新:改良之路的悲歌

字數:5001   加入書籤

A+A-


    當“變革製度”四個字,從天幕中浮現時。
    所有時空的帝王,都不約而同地,坐直了身體。
    眼神,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
    器物層麵的學習,他們能理解,甚至能欣然接受。
    可一旦觸及“製度”,那就等於是在動搖他們統治的根基,是在挑戰他們至高無上的皇權!
    朱元璋,眉頭緊鎖。
    他親手廢除了宰相製度,將所有權力集於一身。變革製度?變成什麽?難道要再把權力分出去嗎?
    然而,也有一些帝王,比如李世民,在經曆了之前種種衝擊後,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沉的思索。
    他隱隱感覺到,天幕或許是對的。
    那輛腐朽的馬車,不換掉車夫,不重造車身,隻靠換幾門炮,是絕對走不出泥潭的。
    天幕的畫麵,聚焦於一群慷慨激昂的讀書人。
    為首的,是康有為和他的弟子梁啟超。
    【甲午戰爭的慘敗,深深刺痛了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
    【1895年,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上千名舉人,在康有為的帶領下,聯名上書,請求光緒皇帝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
    【史稱,“公車上書”】
    然而,這一次,士子們所議論的,不再是經義,而是國之存亡!
    【這標誌著,中國的知識分子,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他們不再僅僅是皇權的附庸,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和參與國家的命運。】
    畫麵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創辦報紙(《時務報》),成立學會(強學會),四處奔走,大聲疾呼。
    他們宣傳的,是一種全新的思想。
    【“我們必須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製!”】
    【“保留君主,但設立議會,頒布憲法,由法律來治理國家!”】
    【“如此,才能上下同心,君民一體,國家才能富強!”】
    “君主立憲?”
    這個詞,對帝王們來說,無比陌生,又無比刺耳。
    “設立議會?那朕的旨意,豈不是還要經過一群臣子討論?”
    “頒布憲法?難道連朕,也要受那勞什子法律的約束?”
    大部分帝王,都感到了強烈的冒犯。
    這簡直是在奪他們的權!
    然而,天幕中的大清,那個年輕的,沒有實權的皇帝——光緒,卻將這視為了救命的稻草。
    他,不甘心做一個傀儡。
    他,也想勵精圖治,重振祖宗的江山。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
    【一場旨在從製度上,對國家進行全麵改革的運動,開始了。】
    【史稱,戊戌變法,又因其僅僅持續了103天,也被稱為“百日維新”。】
    天幕快速地展示著變法的內容,那是一場席卷全國的,自上而下的風暴。
    【政治上:裁撤冗官,精簡機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上:設立國家銀行,鼓勵民辦企業,發展農工商。】
    【軍事上:裁汰綠營,編練新式陸軍。】
    【教育上:廢除八股,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每一條法令,都精準地,指向了舊製度的弊病。
    每一項改革,都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看著這一幕,李世民、楊堅等相對開明的君主,都忍不住點頭稱許。
    “有魄力!”
    “雖然有些激進,但方向是對的!”
    他們仿佛看到,這頭老邁的巨龍,終於下定決心,要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造了。
    然而,他們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光緒皇帝,有變法的決心。
    但他,沒有變法的權力。
    這個帝國的真正掌控者,是那個端坐在簾子後麵的,蒼老的女人。
    【慈禧太後。】
    畫麵中,慈禧那張看似平靜,實則暗藏殺機的臉,被天幕特寫。
    【這場變法,雖然打著“救亡圖存”的旗號,卻嚴重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派的利益。】
    【裁撤冗官,得罪了無數滿洲親貴和舊官僚。】
    【編練新軍,威脅到了她所掌控的軍隊。】
    【而“君主立憲”,更是要從根本上,動搖她垂簾聽政的權力基礎。】
    【在他們看來,祖宗之法,絕不能變!】
    【國家的存亡,遠沒有他們手中的權力,來得重要。】
    一場新與舊的較量,一場改革與保守的衝突,已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光緒皇帝,也意識到了危險。
    他密詔維新派的核心人物——譚嗣同、康有為等人,商議對策。
    甚至,他將希望,寄托在了那個手握重兵的男人身上。
    【袁世凱。】
    然而,這位日後的竊國大盜,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背叛。
    他向慈禧的親信榮祿,告發了維新派的“圍園殺後”計劃。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於瀛台。】
    【並下令,搜捕維新派人士。】
    剛剛燃起希望的帝王們,心,一下子沉到了穀底。
    他們知道,完了。
    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要失敗了。
    康有為、梁啟超,在外國使館的幫助下,倉皇逃往海外。
    而另外六位維新誌士,卻沒能逃脫。
    他們,被捕入獄。
    為首的,是譚嗣同。
    在獄中,他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刑場之上,他麵無懼色,引頸就戮。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高聲呐喊: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刀光閃過,血濺法場。
    【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
    【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以悲劇告終。】
    天幕之上,一片悲涼。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一件事:】
    【在晚清,這條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
    【當統治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私利,寧願選擇與國家一同沉淪時,任何試圖挽救它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勞的。】
    【它堵死了最後一條和平變革的道路,也讓無數對清廷還抱有幻想的人,徹底死了心。】
    【既然改良已死……】
    天幕的畫麵,陡然一轉。
    無數頭裹紅巾,手持大刀長矛,麵目被憤怒和迷信扭曲的農民,出現在了華北的大地上。
    他們的口中,高喊著一個響亮,卻又充滿矛盾的口號。
    【“扶清滅洋!”】
    【一場更加狂熱、更加混亂、也更加血腥的風暴,即將來臨。】
    【義和團運動,爆發了。】
    (手上還有點存稿,晚點再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