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星芒匯聚,共赴新程(下)
字數:2249 加入書籤
“健康接力跑”結束後,陸曉冉帶著研發的便攜式肺功能檢測設備,開始在全國社區隨訪點推廣。第一站去的是西部山區的一個小鎮,那裏醫療資源匱乏,老人看病要翻兩座山才能到縣城醫院。
車子在盤山路上顛簸了四個小時,終於抵達小鎮衛生所。所長握著陸曉冉的手,眼眶泛紅:“咱們這兒的老人,肺不好的多,可沒人會看肺功能報告,也沒錢總去縣城複查,好多人就這麽拖著,你這設備真是救急了!”
陸曉冉立刻手把手教衛生所的醫生用設備:“您看,隻要讓患者對著這個接口吹氣,屏幕上就能顯示數據,紅色是異常,綠色是正常,數據還能同步到北京的隨訪平台,我們那邊的專家能遠程會診。”她還留下了操作手冊和自己的聯係方式,“有任何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我24小時在線。”
第二天,陸曉冉跟著衛生所醫生去村裏義診。72歲的劉爺爺拄著拐杖來檢測,設備顯示他的肺功能輕度異常。陸曉冉蹲下來,用方言跟他說:“爺爺,您平時是不是總咳嗽、爬樓梯喘?我教您一套呼吸操,每天練十分鍾,下次複查肯定能好點。”她一邊說,一邊示範“腹式呼吸”,劉爺爺跟著學,臉上慢慢露出笑容:“姑娘,你說得俺聽懂了,俺一定好好練!”
離開小鎮時,村民們在村口送行,手裏拎著自家種的核桃、紅棗:“姑娘,謝謝你們,以後俺們不用再翻山看病了!”陸曉冉看著村民們的笑臉,突然明白肖硯說的“醫生要走出去”——實驗室裏的成果,隻有落到患者身邊,才能真正發揮價值;所謂的“守護健康”,不僅要在大城市的醫院裏,更要在大山深處的村落裏。
她把小鎮的故事拍下來,發給肖硯和鍾院士。肖硯回複:“做得好!這才是咱們推廣設備的意義,讓更多人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下次我跟你一起去,咱們把社區隨訪點的模式也帶到西部去。”鍾院士則發來一段語音:“曉冉,你讓我看到了年輕醫生的擔當,醫學的進步,就是要讓健康沒有地域的差距,你在做的,就是這件大事。”
年底,全國社區隨訪點聯盟成立,肖硯當選聯盟**,肖寧負責技術培訓,陸曉冉則牽頭科研組,專門研發適合基層的醫療設備。聯盟的第一次會議上,來自北京、武漢、西部小鎮的代表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經驗——張大爺說武漢隨訪點成立了“銀發誌願者隊”,由康複患者幫老人測血壓;西部小鎮的所長說便攜式設備已經幫300多個老人做了檢測,遠程會診解決了17個疑難病例;陸曉冉則宣布,新一代設備將增加“語音指導”功能,方便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
會議結束時,大家一起在“健康承諾牆”上簽名,陸曉陽也擠過來,用稚嫩的筆跡寫下自己的名字:“我以後要當醫生,幫爺爺奶奶測肺功能!”肖硯蹲下來,抱著兒子,輕聲說:“好,媽媽等你,等你長大,咱們一起守護大家的健康。”
2025年春節,陸曉冉從西部回來,帶回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劉爺爺寄來的感謝信,裏麵夾著一張照片:劉爺爺站在自家院子裏,手裏舉著“呼吸操打卡100天”的牌子,笑得格外燦爛。“劉爺爺說,他現在爬樓梯不喘了,還能幫鄰居喂雞呢!”陸曉冉笑著說,眼裏滿是溫暖。
年夜飯桌上,陸則安拿出外交部剛頒發的“外交為民”獎章:“這獎章有一半是你們的功勞,要是沒有你們在醫療戰線守護健康,我們在外交戰線也沒法安心工作。”陳默也笑著說:“我跟肖寧商量好了,明年申請去非洲援建醫療點,把咱們的社區隨訪模式和設備帶過去,讓更多人受益。”
鍾院士特意視頻連線,給大家拜年:“今年我去了幾個西部隨訪點,看到老人們能用設備在家檢測,看到年輕醫生們在基層忙碌,心裏特別高興。你們一家人,用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和‘家國擔當’,是所有人的榜樣。新的一年,咱們繼續一起努力,讓健康的星光,照亮更多地方!”
窗外的煙花綻放,照亮了夜空;屋裏的笑聲不斷,溫暖了歲月。肖硯看著身邊的家人——陸則安握著她的手,肖寧和陳默聊著非洲援建的計劃,陸曉冉整理著西部隨訪點的資料,陸曉舟教陸曉陽做呼吸操,突然覺得,這就是最好的“在一起”——不是朝夕相伴,而是心在一起,目標在一起,為了同一個信念,奔赴同一個方向。
她摸了摸口袋裏的懷表,表盤裏的指針滴答作響,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從2020年的疫情突襲,到2025年的星芒滿人間,他們一家人,還有無數誌同道合的人,用堅守和愛,把“健康”的種子撒向了大江南北,把“醫者仁心”的薪火傳給了一代又一代。
未來的路還長,或許還會有風雨,但肖硯知道,隻要這束“星光”不熄,隻要“在一起”的信念不變,就沒有什麽能阻擋他們——他們會繼續帶著初心,在守護健康的路上堅定前行,把愛與溫暖,寫進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直到星芒照亮全世界,直到健康伴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