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行長的考驗:實戰的預測
字數:4696 加入書籤
路由器紅燈閃了一下,屏幕上的頁麵瞬間斷開。陳帆盯著黑下去的瀏覽器窗口,手指停在刷新鍵上方。他沒動,也沒立刻重啟服務器,而是把筆記本合上,拉好背包拉鏈。
三輪車還在樓下等著。
他背起包,鎖了307教室的門,沿著樓梯往下走。腳步聲在空蕩的樓道裏回響,每一步都踩在剝落的水泥邊緣。走到校門口時,天已經亮透,風也停了。他把設備搬上車,騎向市中心。
中國銀行的大樓在兩條主街交匯處,玻璃幕牆映著早班人群。他停好車,拎著電腦包走進側門,前台看了眼訪客登記表,指了指電梯:“八樓會議室,林副行長說你直接進去就行。”
電梯上升時,他檢查了一遍U盤裏的數據文件。模型昨晚跑完最後一輪驗證,預測值定格在4.8%。不是估算,也不是區間推測,是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的數字。他把它存在本地數據庫,又通過局域網同步到了服務器端,確保能在現場調取。
八樓安靜,走廊鋪著深色地毯。他推開會議室的門,裏麵已有十幾人就座。長桌兩側坐著穿襯衫的男人女人,有人低頭翻資料,有人低聲交談。投影幕布上還停留著上一份PPT的標題:《1998年Q2信貸形勢展望》。
沒人注意到他進來。
他在角落找了個位置坐下,打開電腦。係統啟動後,他連入銀行內網測試端口,確認能訪問自己的服務器。信號穩定,延遲不到三百毫秒。他鬆了口氣,把界麵切換到“信貸規模預測模型”的主視圖。
圖表橫軸是時間線,從1997年第一季度延伸至今;縱軸是增長率。一條紅色虛線橫貫當前季度區域,標注著“預測值:4.8%”。下方三組變量柱狀圖同步波動——工業增加值、基礎貨幣投放量、貸款審批周期。
這時,主位傳來一聲輕咳。
林國棟進來了。他穿著藏青色西裝,手裏拿著一個文件夾,坐到會議桌一端。目光掃過全場,在陳帆臉上停留了一瞬,沒有說話。
“開始吧。”他說。
第一位發言人是中國銀行研究部的主任,五十歲上下,聲音沉穩。他展示了一份報告,認為二季度信貸將維持高速增長,預計增幅達到8%以上。“政策寬鬆導向明確,基建投資加碼,企業融資需求旺盛,這些都是支撐因素。”
第二位補充道:“M2增速連續三個月超預期,說明流動性充裕,銀行放貸意願強烈。”
第三位來自風控條線,語氣謹慎些:“不過也要注意風險積累,特別是地方平台貸款比例上升。”
一圈下來,所有人觀點一致:樂觀為主,最低預估也有7.2%。
輪到自由討論環節。
陳帆抬起手。
有人扭頭看他,眼神帶著疑惑。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問:“你是哪個部門的?”
“實習生。”他說,“但我有不同看法。”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林國棟沒阻止,隻輕輕點了下頭。
陳帆站起身,將筆記本接到投影儀。畫麵切換,出現一張簡潔的折線圖。他指著那條紅色虛線:“我認為,本季度信貸增長會顯著低於預期,最終落在4.8%左右。”
有人笑了。
“4.8%?”研究部主任皺眉,“這個數字怎麽來的?模型?樣本量多少?訓練周期多長?”
“不是神經網絡。”陳帆答,“是基於回歸分析的結果。輸入變量隻有三個:工業增加值同比變化、央行基礎貨幣淨投放量、以及過去三個月平均貸款審批時長。”
“這些數據你從哪獲取的?”另一個人問。
“財政公報、人民銀行公開數據、再加上我跟蹤的五家重點分行審批記錄抽樣。”
“抽樣?”風控主管冷笑,“你就靠幾個分行的數據做全國推斷?太主觀了吧。”
“主觀不主觀,看相關性。”陳帆調出另一張圖表,“過去八個季度,這三個變量與實際信貸增量的相關係數為0.81。模型回測誤差不超過0.3個百分點。”
他頓了頓,“現在的情況是,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個月下滑,基礎貨幣投放趨緩,而審批周期明顯拉長——這三點都在指向信貸擴張動能減弱。”
“可我們看到的是項目申報激增!”研究部主任提高音量,“各地都在報新計劃,銀行排隊放款都來不及,你怎麽得出收縮結論?”
“申報不等於落地。”陳帆說,“資金撥付進度滯後於立項速度。一季度財政支出增速隻有2.1%,遠低於國民經濟產量名義增速。這意味著很多項目還沒拿到錢,銀行自然無法放貸。”
會議室再次安靜。
有人低頭翻資料,似乎在核對數據。有人交換眼神,神情複雜。
林國棟一直沒說話。他靠在椅背上,指尖輕輕敲著桌麵。
片刻後,技術部的一位工程師開口:“你說的審批周期……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
“我統計了華東六家分行的平均處理時間。”陳帆打開明細表,“去年四季度平均是七天,今年三月延長到十一天。流程變慢,反映的是銀行內部風控趨嚴,也說明信貸資源正在收緊。”
“那你這個模型……能實時更新嗎?”
“可以。”他點擊刷新按鈕,圖表自動加載最新數據,“今天早上剛錄入的三月份工業增加值修正值已經納入計算,預測值仍維持在4.8%。”
有人湊近看屏幕,喃喃道:“這玩意兒居然是個網頁?還能動態查數據庫?”
“ASP寫的。”陳帆說,“部署在獨立服務器上,支持局域網訪問。”
議論聲漸漸響起。
研究部主任臉色不太好看,但沒再反駁。他轉頭看向林國棟:“林行,你怎麽看?”
林國棟緩緩起身,走到投影幕前。他盯著那條紅色虛線看了很久,才說:“數據來源需要進一步核實,方**也有待評估。不過……”他回頭看了陳帆一眼,“敢於提出不同判斷,本身值得肯定。”
他坐回位置,“記錄員,把剛才這位同事的觀點記下來,作為參考意見附錄。”
記錄員遲疑了一下,翻開紀要本,在末尾添了一行小字:“另有觀點認為Q2信貸增幅可能低於5%。”
會議繼續進行。
後續議題轉向其他方向,但氣氛變了。有人時不時瞄一眼角落裏的筆記本,有人低聲討論那個4.8%的預測是否過於極端。
四十分鍾後,會議結束。
人們陸續起身離席,收拾文件,收筆關機。沒有人主動和陳帆說話。有人走過他身邊時多看了兩眼,有人幹脆避開視線。
他合上電腦,把電源線繞好塞進包裏。
正準備離開,身後傳來腳步聲。
林國棟走了過來。
他站在陳帆麵前,一隻手搭上他的肩膀。
“下周,來我辦公室一趟。”他說。
陳帆點頭。
林國棟轉身走向電梯間,步伐平穩。電梯門打開,他走進去,身影被金屬門隔斷。
陳帆提著包,往樓梯口走去。
他沒有坐電梯。
一層層台階往下,腳步聲在封閉空間裏清晰可聞。走到三樓拐角時,他停下,從口袋裏掏出手機。
屏幕亮起,沒有任何新消息。
他重新放回兜裏,繼續向下。
銀行大廳燈火通明,客戶在櫃台前排隊,工作人員低聲應答。他穿過旋轉門,走入街頭人流。
陽光照在臉上,有些刺眼。
他眯起眼,抬頭看了眼銀行樓頂的標誌牌,然後邁步向前。
右腳剛抬起,左肩突然被人拍了一下。
他猛地轉身。
一個穿工裝的***在後麵,手裏拿著一塊電路板。
“修電腦嗎?”那人問,“主板燒了也能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