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 算力飆升三倍
字數:3909 加入書籤
陳帆把U盤從胸前口袋抽出來,指尖還殘留著機房金屬機櫃的涼意。張遠靠在門框上,嘴裏嚼著半塊餅幹,含糊地說:“王教授那邊真能行?那機器咱們碰都沒碰過。”
“不是去借光。”陳帆盯著掌心的U盤,“是讓他看看,我們不是在拿計算器造火箭。”
半小時前,他們剛結束對長虹頂背離事件的複盤。係統成功預警,成員規避了大跌,但跑完一次完整回測用了將近三小時。陳帆盯著進度條卡在98%的畫麵,忽然起身拔下硬盤——舊服務器撐不住越來越複雜的模型,再不升級,連基本的批量掃描都會拖成負擔。
他連夜整理了兩份材料:一份是係統架構圖,用Visio畫出了數據流從采集到輸出的全路徑;另一份是頂背離模塊的技術文檔,附帶七次曆史案例的匹配結果和誤差分析。紙頁邊角被反複翻折,筆跡補滿了空白處。
第二天一早,他拎著筆記本穿過校園,直奔計算機係辦公樓。走廊安靜,隻有遠處實驗室傳來低頻嗡鳴。他在三樓盡頭敲響了王教授辦公室的門。
“進來。”
王教授坐在辦公桌後,眼鏡滑到鼻梁中段,正低頭批改論文。他抬頭看了眼門口,目光落在陳帆手裏的設備上:“你就是昨天編程賽那個用Access的?”
“是我。”陳帆把筆記本放在桌上,打開屏幕,“今天來,是想申請使用SGI工作站的臨時權限。”
王教授沒接話,隻是抬了抬眉。
“我們做的是金融數據分析係統。”陳帆點開架構圖,“目前運行環境是普通PC集群,處理百萬級行情數據需要三小時以上。而同樣的任務,在SGI上理論上可以壓縮到十分鍾內完成。”
“理論?”王教授手指輕敲桌麵,“很多學生都跟我說過‘理論上’。可IRIX係統不是Windows,文件係統、編譯器、進程調度都不一樣。你們團隊有交叉編譯經驗?”
“我昨晚查了技術手冊。”陳帆調出代碼片段,“已經做了初步適配準備。隻需要一個測試窗口,我可以現場演示任務遷移和執行效率對比。”
王教授沉默幾秒,終於開口:“那你現在就試。但我不會為一場表演開放設備。”
陳帆點頭,連接實驗室內部網絡,調取一組包含十年A股日線數據的曆史包,共一百二十萬條記錄。他啟動本地腳本,進度條緩緩爬升。
一分半鍾過去,處理進度停留在6%。
“照這個速度,全部跑完要兩個多小時。”他說,“但如果能在SGI上運行,我保證,清洗加特征提取,不超過四十分鍾。”
王教授盯著屏幕上的緩慢更新,終於拿起電話撥通實驗室值班員。
五分鍾後,兩人站在機房門口。銀灰色機櫃整齊排列,中央一台SGI Origin 2000閃爍著狀態燈。管理員插入密鑰,解鎖操作終端。
陳帆坐進主控席,導入修改後的代碼庫。他快速調整路徑引用,將數據源指向本地緩存,重新編譯核心模塊。整個過程沒有停頓,鍵盤敲擊聲穩定而清晰。
“你經常接觸這類係統?”王教授問。
“讀過文檔,模擬過流程。”陳帆沒回頭,“真正上手,這是第一次。”
程序編譯通過,他按下回車。
進度條瞬間躍動。原本需要三小時的任務,37分鍾後顯示完成。內存占用曲線平穩,日誌無報錯。
王教授湊近看輸出結果:字段規整,時間戳連續,特征值計算準確。
“確實……快了不少。”他語氣鬆動,“但這隻能說明硬件強,不能證明你們懂怎麽用。”
“這不是終點。”陳帆打開新窗口,“我們現在就開始下一個任務——72小時股價走勢預測模型。”
他選定深發展、四川長虹、上海石化等五隻樣本股,導入近三年分鍾級數據,設定模型參數,啟動持續運算。任務提交後,屏幕跳出預計耗時:8小時17分鍾。
“以前在自己機器上,這種規模的訓練根本沒法跑。”他說,“要麽降維,要麽砍數據,最後出來的結果全是妥協。現在,我們可以讓模型真正看清規律。”
王教授看著不斷刷新的日誌流,良久才說:“兩周。給你兩周時間,每周最多六十小時使用額度。如果期間出現濫用、誤操作或資源浪費,權限立即收回。”
“明白。”陳帆點頭,“我們會按時提交運行報告。”
“還有。”王教授轉身前頓了頓,“別以為換了台機器就能翻天。算力隻是工具,能不能挖出東西,還得看人。”
門關上前,他的聲音飄了進來:“今晚別走太晚,這樓十點鎖門。”
陳帆坐回終端前,屏幕上,預測模型正逐批加載數據。第一輪迭代已完成初始化,進入梯度下降階段。他調出資源監控麵板,CPU利用率穩定在89%,內存餘量充足。
張遠這時推門進來,手裏提著兩個飯盒:“成了?”
“權限拿到了。”陳帆接過飯盒,沒打開,“模型已經開始跑,第一批結果大概明早出來。”
“我就知道你能搞定。”張遠咧嘴一笑,把飯盒擱在桌角,“剛才路過社團活動室,有人問起長虹的事,說你們是不是提前知道了內幕消息。”
“讓他們猜去。”陳帆盯著屏幕,“隻要數據對,模型穩,我們不需要內幕。”
張遠點點頭,拉開椅子坐下:“那接下來幹嘛?等結果?”
“不。”陳帆打開編輯器,“趁著機器在跑,我把波動率聚類模塊重寫一遍。原來的設計太依賴單因子,現在有了算力,可以加多維度協方差矩陣。”
他開始敲代碼,指尖在鍵盤上快速移動。張遠沒再說話,默默打開自己的筆記本,開始整理今天的日誌記錄。
窗外天色漸暗,走廊燈光自動亮起。機房內,隻有終端風扇輕微轉動,屏幕上的數字不斷跳變。
第一組預測值出來了。
深發展A股,未來72小時走勢預測曲線與實際行情對比,匹配度達到81%。誤差主要集中在第二十四小時附近的突發成交量擾動,其餘時段趨勢判斷全部正確。
陳帆停下敲擊的手指,盯著對比圖看了幾秒。
“怎麽樣?”張遠湊過來。
“還能更好。”陳帆保存當前版本,新建項目文件夾,“把成交量突增識別加進去,作為動態修正因子。”
他重新加載數據集,調整模型結構,加入非線性權重調節層。編譯完成後,提交新一輪訓練任務。
倒計時重啟:8小時9分鍾。
陳帆靠在椅背上,眼睛仍盯著屏幕。第一條綠色進度條已經開始推進,比上一輪更流暢。
張遠打了個哈欠,忽然問:“你說王教授會不會真讓我們長期用下去?”
陳帆沒回答。
他伸手摸了摸U盤,確認它還在口袋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