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長虹數據驚變

字數:4386   加入書籤

A+A-


    主機風扇還在轉,散熱口的熱氣拂過桌角那張打印紙,紙頁微微顫動。陳帆沒走,背包擱在腳邊,拉鏈半開,移動硬盤靜靜躺在夾層裏。他重新坐回終端前,屏幕亮起,最後一行日誌仍停留在“預測腳本仍在運行”。
    係統沒有停。
    爬蟲程序按設定周期抓取數據,最新一批行情剛入庫。一條異常記錄跳出:四川長虹,單日成交量激增47%,換手率逼近曆史峰值。但MACD指標卻在高位形成死叉,紅柱持續縮窄,價格創新高而動能回落——典型的頂背離結構。
    陳帆盯著K線圖看了三秒,手指敲下快捷鍵,調出過去三個月的日線序列。他手動標注兩個波峰:第一個高點19.3元,MACD麵積大;第二個高點19.8元,創階段新高,但MACD麵積明顯萎縮。價格上行乏力,量能虛浮,屬於“假突破真出貨”的典型信號。
    他撥通電話,聲音壓得低:“張遠,回機房。”
    二十分鍾後,張遠拎著一袋麵包撞開門,頭發亂翹,嘴裏還嚼著什麽。李陽緊隨其後,外套都沒脫,徑直走到自己工位,插上U盤。
    “出事了?”張遠問。
    “長虹。”陳帆把屏幕轉向他們,“量價背離,MACD頂背離成立。我們沒有自動識別模塊,這次是靠日誌標記才注意到。”
    李陽湊近看圖,眉頭皺起:“這種形態如果沒人盯,很容易漏。”
    “不能靠人盯。”陳帆打開開發環境,“今晚必須把‘頂背離識別’加進去。”
    張遠咽下嘴裏的東西:“現在?剛比完賽,腦子都快炸了。”
    “係統不會休息。”陳帆敲下第一行代碼,“它隻認規則。我們現在不補,下次就可能被市場教做人。”
    三人分頭行動。陳帆設計邏輯框架,提出“雙峰對比法”:設定前後兩個價格波峰區間,提取對應MACD柱狀圖的積分麵積,若後者小於前者且價格更高,則判定為頂背離。
    “關鍵是怎麽定義‘波峰’。”李陽盯著代碼界麵,“滑動窗口太小會誤判毛刺,太大又會漏掉真實轉折。”
    “用局部極值點。”陳帆說,“前後各五根K線,中間這根最高,且高出前後兩根至少1.5%。”
    李陽點頭,開始編寫波形分割算法。他利用數組緩存最近三十根K線數據,逐根掃描,標記符合條件的高點。張遠則從數據庫導出三年家電板塊曆史行情,篩選出七次已知頂背離案例,整理成驗證集。
    時間推移,機房隻剩下鍵盤敲擊聲。陳帆不斷調試參數,發現原始MACD計算周期沿用的是通用12/26/9設置,對長周期個股反應滯後。他改為10/20/5,縮短響應延遲。
    淩晨一點,首次測試運行。係統掃描驗證集,七例中識別出六例,漏判一次——那次背離幅度極小,價格僅高出前峰0.7%,MACD麵積差異不足8%。
    “誤差在哪?”張遠湊過來。
    “閾值設太高。”陳帆調出數據對比,“我們要求價格差必須超1.5%,但有些主力出貨很隱蔽,小幅拉高就能騙到散戶。”
    他修改條件,將價格差異下限降至1.0%,同時增加成交量權重:若第二峰成交量大於第一峰,但MACD麵積縮小超過10%,也觸發預警。
    三點十七分,第二次回測開始。
    屏幕上滾動著匹配結果。第一例,命中;第二例,命中;第三例……跳過。
    “怎麽又漏了?”張遠皺眉。
    陳帆暫停程序,查看原始K線。那天下跌前有兩輪衝高,係統隻抓了最後一個峰,忽略了前一個更明顯的背離結構。
    “問題在連續性判斷。”他說,“得加上‘最近一次背離未解除前,禁止重複報警’的鎖機製,避免幹擾。”
    李陽補充:“還要加時間間隔過濾,防止同一信號反複觸發。”
    四點整,新版模塊編譯完成。第三次回測啟動。
    這一次,七例全部命中,誤報率為零。準確率89.6%。
    “可以用了。”李陽鬆了口氣,靠在椅背上。
    陳帆立即將模塊嵌入主係統,設定每小時掃描一次A股主板個股,優先篩查流通市值前五十的藍籌股。五分鍾後,首條預警彈出:四川長虹,頂背離確認,建議減倉。
    “現在怎麽辦?”張遠問。
    “通知社團。”陳帆打開內部通訊列表,“所有持有長虹的成員,立即準備減倉。”
    “就這麽發出去?”張遠遲疑,“憑一個圖形?萬一它是洗盤呢?你看大盤還在漲。”
    “不是憑一個圖形。”陳帆調出回測報告,“過去五年,這種形態出現七次,六次三天內跌幅超10%。這不是猜測,是統計規律。”
    “可這次不一樣……”
    “每次人都說不一樣。”陳帆打斷,“但數據不會騙人。我們不做預測,隻做應對。”
    他擬定策略:分三批賣出。今日拋30%,明日再出40%,最後10%觀察盤麵決定去留。剩餘30%機動倉位不參與操作。
    消息發出後,群裏炸開鍋。
    “真賣啊?我昨天才追進去。”
    “是不是太草率了?我看券商研報還推薦呢。”
    “你們那個係統到底靠不靠譜?”
    陳帆沒解釋,隻貼出兩張圖:一張是長虹K線與MACD對比,另一張是曆史回測成功率統計表。
    “信的,按計劃執行。不信的,自行決定。”
    十五分鍾後,第一批成交回報陸續傳回。七名成員完成首筆減持,合計賣出持倉三分之一。
    第二天開盤,長虹小幅高開,盤中一度衝高至20.1元,不少人開始懷疑預警是否失效。
    陳帆不動。
    他讓李陽監控龍虎榜數據,發現賣出席位中,三家機構席位合計淨賣出超八千萬。買方則是清一色遊資和散戶賬戶。
    “籌碼正在從機構向散戶轉移。”陳帆說,“這是出貨的鐵證。”
    中午,第二批減持指令發出。
    當天收盤,股價微跌0.8%,但成交量再次放大。
    第三天,早盤集合競價直接低開3%。開盤後拋壓加劇,十分鍾內跌停。
    陳帆在群內發布最終指令:“剩餘倉位,全部清出。”
    交易完成時,賬戶顯示:三日內股價累計下跌14.2%。未及時撤離的成員虧損普遍達9%11%。而按係統指引操作者,平均在19.5元以上完成出貨,規避了絕大部分損失。
    機房內,三人圍在屏幕前。
    係統日誌更新:“四川長虹頂背離事件響應完畢,風險規避成功。”
    張遠揉著太陽穴:“這比比賽還累。剛才群裏有人問,能不能把這模塊賣給券商。”
    “現在還不行。”陳帆關閉預警界麵,將新模塊打包保存至U盤,“它隻能處理單一形態,還沒法應對複雜組合信號。”
    李陽正打印測試報告,紙張一張張吐出,堆在打印機托盤上。
    “不過。”陳帆站起身,活動肩頸,“至少證明了一件事——我們能從數據裏挖出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他拔下U盤,塞進胸前口袋。服務器運行正常,爬蟲腳本繼續抓取晚間財經新聞。
    張遠打了個哈欠,忽然想起什麽:“對了,王教授那邊說實驗室新到了一批服務器,算力比咱們這強十倍。”
    陳帆看了他一眼:“等我們把底層數理邏輯跑通,再去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