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動態IP攻防戰

字數:4318   加入書籤

A+A-


    李陽的手指剛碰上回車鍵,屏幕上的進度條還沒來得及跳動,警報聲就刺了進來。
    紅色彈窗在主控台右下角炸開:“數據源中斷——目標站點返回403,IP已列入黑名單。”
    陳帆猛地抬頭,盯著那行字看了兩秒。他沒說話,但身體已經轉了過來,手指迅速調出網絡請求日誌。一行行記錄飛速滾動,每一條都標記著同一個出口IP地址,而最後一次響應時間停留在五秒前。
    “不是偶然。”他說,“他們開始盯IP了。”
    張遠從副機位探身過來,眼睛還帶著昨晚熬過頭的紅絲,“我們才發了不到二十個請求,這就被封了?”
    “不是數量問題。”李陽快速打開抓包工具,重放最近一次會話流程,“是行為模式被識別了。三次連續請求後,服務器直接切斷連接,連驗證碼都沒走。”
    陳帆站起身,走到SGI工作站旁,看了一眼集群狀態麵板。“單點代理撐不住了。現在得換方式——用分布式節點輪換。”
    “可我們哪有那麽多可用IP?”張遠皺眉。
    “實驗室有三十台終端,校外還有幾個合作節點。”陳帆語速平穩,“加上之前收集的公開代理池,湊一百個不難。關鍵是調度機製要改。”
    “我來寫驗證腳本。”張遠坐回去,打開編輯器,“先篩一遍可用節點,標記延遲和穩定性。”
    “別急著跑全量。”陳帆提醒,“先做心跳探測,確認哪些還能通。”
    李陽已經開始重構爬蟲調度邏輯。他新建了一個Python腳本框架,準備把整個代理池納入異步協程管理。“用隨機間隔發起請求,每次換不同UA,避免特征固化。”
    三人分工落定,機房重新進入高速運轉節奏。
    半小時後,張遠敲下最後一行代碼,運行檢測程序。屏幕上跳出一個列表,一百零七個IP地址逐個測試連接狀態。前五十個接連失敗,第六十七個起出現斷續響應,最終篩選出八十九個標為“臨時可用”。
    “成功率低是低了點,”他抹了把臉,“但總比沒有強。”
    陳帆點頭:“先接入這批,試試看能不能打通鏈路。”
    李陽將新代理列表導入調度器,啟動輕量級抓取任務。係統開始自動輪換IP,每請求一次便切換出口地址。初始幾條數據成功返回,頁麵結構完整,字段清晰。
    “成了?”張遠盯著第一條入庫記錄,聲音裏透出點興奮。
    話音未落,監控曲線驟然下跌。
    成功率從98%直墜為零。日誌區瘋狂刷出“Connection Reset by Peer”,所有正在活動的節點幾乎在同一時間失去響應。
    “全被封了?”張遠猛地站起來,“這才幾分鍾!”
    陳帆迅速調出失敗記錄的時間軸,眉頭一沉。“不對……這批IP是在三分鍾內集中失效的。說明對方不隻是封單個地址,而是追蹤到了整個代理組的行為關聯。”
    “問題出在哪?”李陽問。
    “出在我寫的驗證邏輯。”張遠臉色變了。他翻出自己剛才的腳本,一行行檢查,“我把測試成功的IP直接標記為‘健康’,沒加二次驗證。有些節點其實是中轉網關,真實出口早就變了——我們等於一直在用一組已經被標記過的舊路徑。”
    陳帆沉默片刻,下令:“停掉所有主動抓取任務,隻保留最低頻次的心跳探測,頻率拉到每五分鍾一次,每個IP隻用一次。”
    “不能再暴露更多資源。”他說。
    李陽立刻修改調度策略,關閉批量任務隊列。同時,他調用SGI集群底層權限,嚐試從校園網段動態生成臨時虛擬出口。這種操作原本用於內部負載均衡,但從技術原理上看,可以模擬出多個獨立訪問源。
    “如果能繞過公網IP綁定,就能讓每次請求看起來來自不同設備。”他說。
    “那就試。”陳帆盯著主屏,“但我們不能等太久。四川長虹的數據今天必須拿到,不然模型輸入缺環,後續推演全得推遲。”
    李陽不再多言,開始編寫新的輪換腳本。這次他棄用了傳統代理池模式,改為直接調用集群資源池,讓每一台計算節點承擔一個獨立請求任務。每個節點啟用獨立會話環境,隨機化請求頭、時間間隔和Cookie狀態,並在完成任務後立即釋放網絡句柄。
    張遠也沒閑著。他把之前OCR模塊裏的輕量級頁麵分析功能拆解出來,接入代理鏈前端,用於判斷返回內容是否真實有效。“有些IP雖然能連上,但服務器可能返回假頁麵或者跳轉陷阱。我們要能第一時間識別出來。”
    淩晨六點十七分,新係統首次聯調。
    第一輪測試僅啟用十個節點,每十五秒觸發一次請求,目標是東方財富網的公開行情摘要頁。第一個IP成功獲取數據,第二個失敗,第三個通過,第四個被攔截……到第十個時,已有六個返回真實JSON包。
    “不算穩,但有希望。”張遠低聲說。
    李陽繼續優化調度算法,在腳本中加入動態權重機製:根據各節點的曆史成功率自動調整使用頻率,**險IP自動降權,低延遲且穩定的則逐步提升調用比例。
    七點零三分,係統擴展至五十個節點並行運行。成功率穩定在76%,且無新增封禁記錄。
    “再加五十。”陳帆說。
    第二批節點接入後,整體吞吐量提升,但第五十八號節點在第三次請求後突然斷聯。緊接著,第六十三號、第七十一號也相繼失活。
    “有人在監控流量特征。”李陽盯著異常行為圖譜,“這些節點雖然IP不同,但請求間隔太規律,被識別成機器行為了。”
    “加隨機延遲。”陳帆果斷下令,“上下浮動三到七秒,不要固定節奏。”
    李陽立即修改參數,重新部署腳本。
    七點四十五分,百節點跳板係統正式上線。係統以非固定周期、非統一UA、非連續路徑的方式發起請求,每一輪抓取結束後自動更新代理權重,並將失敗節點移入觀察池。
    第一批完整數據包在八點零九分成功入庫。標題、價格、成交量、漲跌幅,所有字段齊全。
    “通了。”張遠靠在椅背上,手心全是汗,“這回是真的通了。”
    李陽看著監控麵板上平穩上升的成功率曲線,輕輕呼出一口氣。他正準備保存當前配置,忽然發現午間時段網站策略略有鬆動——部分頁麵取消了前置驗證碼校驗,允許直接訪問。
    “窗口打開了。”他說。
    “別貪多。”陳帆冷靜道,“隻采不解析,優先驗證IP有效性。等確認一百個通道全部穩定,再開啟結構化提取。”
    李陽點頭,臨時關閉頁麵解析模塊,僅保留基礎響應檢測。係統繼續運行,每分鍾反饋一次各節點狀態。
    八點五十六分,第一百個代理節點成功返回有效數據包。係統自動將其標記為“穩定通道”,並在控製台彈出綠色提示框。
    “全體節點驗證通過。”李陽的聲音終於帶上了一絲鬆動,“跳板網絡建立完成。”
    張遠咧嘴笑了下,低頭去看自己那張寫滿參數的草稿紙,發現背麵已被汗水浸濕了一角。他隨手揉成一團,扔進桌下的廢紙簍。
    陳帆沒有動。他的手指仍在鍵盤上方懸著,目光鎖定在實時日誌流裏不斷刷新的IP切換記錄。他知道,這隻是暫時突破——對方隨時可能升級防禦,甚至反向追蹤源頭。
    但他也知道,這一輪攻防,他們贏了半步。
    李陽站在SGI工作站旁,將最新版腳本上傳至主集群。散熱口吹出的熱風拂過他的手臂,帶著機器長時間高負荷運轉後的溫熱。
    “這回,輪到我們先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