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 周婷模型顯威力

字數:4870   加入書籤

A+A-


    鼠標左鍵輕點,光標劃過待審核框的瞬間,陳帆收回了手指。
    屏幕上的申請條目還亮著,李陽提交的“南方冶金網”數據源靜靜地懸在隊列第一行。他沒有點擊通過,也沒有駁回,隻是將頁麵最小化,切回係統主監控界麵。行情數據流平穩滾動,幾隻科技股小幅震蕩,市場整體處於休整狀態。但他的目光沒有落在K線上,而是停在左側一個剛剛啟用的子模塊窗口——情緒指數實時評分表。
    “剛才那個申請,先放一放。”他說。
    張遠從座位上抬頭,“怎麽?又出問題了?”
    “不是數據源的問題。”陳帆調出過去三周的異常交易記錄,“我們上周清掉了一批邊緣爬蟲任務,合規是做到了,可也丟了一些信號。你看‘東大軟件’,財報前兩天突然放量上漲,技術模型沒預警,等我們反應過來,主力已經拉完第一波。”
    李陽湊近屏幕,“這種票我們以前靠論壇熱度和新聞突增能提前半拍發現……現在采集規則收緊,這類信息進不來了。”
    “所以得換個方式。”陳帆轉向門口,“周婷,你上次做的那個情緒模型,能不能跑個實盤測試?”
    周婷站在白板邊,手裏拿著一支記號筆,聞言點頭:“可以。我已經把原始算法優化過了,剔除了低信噪比的數據源,隻保留三個核心維度:公開媒體情感傾向、投資者社區發帖密度、機構調研提及頻率。權重也重新分配過。”
    “別光說參數。”張遠插話,“它到底能不能判斷真假消息?現在市場上吹概念的太多了。”
    “不能百分百,但能識別異常節奏。”周婷走到副控台,調出一組對比圖,“比如‘華芯科技’,三天前有自媒體說它拿到國家大基金注資,股價跳空高開。我們的模型當時評分衝到8.7,但注意——機構調研頻次沒變,主流財經媒體零報道,說明熱度來自單一渠道。第二天我們就降到了4.2以下,提示風險積聚。”
    陳帆盯著圖表,“清華紫光”最近幾天的情緒評分曲線正緩慢爬升,今天早盤突然躍升至6.9。
    “這票呢?”他問。
    “昨晚開始,‘芯片封裝’關鍵詞在中小投資者論壇出現頻率上升320%,多家地方財經號同步推送類似標題。但深交所互動平台上,公司未回應相關提問,券商研報也沒有新增覆蓋。”周婷指著數據流,“評分上升全靠輿情驅動,基本麵支撐不足。”
    李陽皺眉:“可它今天開盤就漲了兩個點,資金流入明顯。”
    “那是試盤。”陳帆低聲說,“如果隻有技術麵信號,我們會誤判為趨勢啟動。但現在加上情緒評分——高而不穩,熱而不實——更像是有人在造勢。”
    他轉頭看向周婷:“把模型接入預警係統,設成自動提醒,閾值定在6.5以上觸發警報。”
    “已經連上了。”她打開後台,“從今早九點起,每十分鍾刷新一次評分,超出閾值會彈窗並記錄日誌。”
    話音落下不到五分鍾,主屏右上角閃出一條紅色提示:
    【情緒異動預警】
    標的:清華紫光
    當前評分:7.1(高位波動)
    主要驅動:社交媒體集中炒作,消息溯源模糊
    張遠盯著那串數字,語氣變了:“還真動了……”
    “還不止。”李陽快速切換數據麵板,“Level2行情顯示,買一封單量突然增加,但成交回報裏大單占比不足三成,多數是五十萬以下的散單拚湊起來的假強勢。”
    “典型的輿論推升+散戶接盤模式。”陳帆站起身,“準備應對方案。”
    “要不我們跟一波?”張遠試探道,“反正模型能預警退場時機,快進快出,吃個短差。”
    “不行。”陳帆搖頭,“我們現在不是找機會,是在驗證模型。而且一旦進場,就會幹擾數據反饋。先觀察,不做動作。”
    三人沉默下來,緊盯屏幕。十點十七分,清華紫光股價被一筆兩千手的買單直接拉起,漲幅瞬間突破5%。交易室裏幾個社團成員聞訊趕來,有人提議立刻建倉。
    “消息都傳開了,說是下周要簽戰略合作,搞先進封裝。”一名成員語氣興奮。
    “誰傳的?”陳帆問。
    “好幾個公眾號都在發,還有微博大V轉發。”
    “有沒有正式公告?或者交易所問詢?”
    對方搖頭。
    陳帆回頭看向情緒評分——7.8,持續攀升,但構成比例中“自媒體傳播強度”占到82%,而“權威信源引用率”僅為9%。
    “這不是機會。”他對團隊說,“是陷阱。”
    他當機立斷下達指令:“小倉位買入認沽期權,行權價設在現價下方8%,持倉不超過總資金3%。設置三層止損:一是股價連續十分鍾站穩5%以上漲幅,二是公司發布澄清公告延遲超過兩小時,三是情緒評分回落至5以下且伴隨放量下跌。”
    李陽迅速操作下單。張遠則調出曆史回測數據,對比此次決策與純技術模型的差異。
    “要是隻看MACD和布林帶,這時候早就金叉入場了。”他喃喃道,“但我們這次反著來……真能對?”
    “不是相信直覺。”陳帆盯著不斷跳動的評分曲線,“是相信數據結構的變化。當市場的聲音比價格走得更快,就意味著有人在講故事,而不是在做業績。”
    下午收盤,清華紫光收漲6.2%,盤後龍虎榜顯示買入席位全是營業部散戶集中地,無一家機構現身。
    “熱度還在。”周婷查看晚間輿情匯總,“今晚又有三家新賬號發布深度分析文章,聲稱掌握內部消息。”
    “那就再等等。”陳帆說,“真正的破綻一定會出現在回應環節。”
    第二天上午十點,公司官網發布簡短聲明:“近期市場關於本公司涉足芯片封裝領域的傳聞均無事實依據,敬請投資者理性決策。”
    消息發布的第三分鍾,情緒評分從7.6暴跌至3.1。
    第十一分鍾,股價開始跳水。
    第十八分鍾,跌幅擴大至7.4%,觸發熔斷機製臨時停牌。
    陳帆立即執行平倉指令,期權倉位在恢複交易後的第一時間完成退出,最終實現單筆收益率142%。
    整個過程持續不到二十四小時。
    主控台上,兩張預測曲線並列展開:一條是傳統技術模型輸出的趨勢線,直到暴跌前五分鍾仍顯示“中性偏強”;另一條是融合情緒因子後的綜合評分線,在消息發酵初期即發出黃色預警,澄清公告發布前兩小時升級為紅色警報。
    “準確率差了多少?”張遠問。
    李陽統計完結果:“單獨使用技術模型,對本次回調的預警成功率為29%;加入情緒因子後,提升至89%。誤報率下降41%,響應速度平均提前1.8個交易日。”
    房間裏安靜了幾秒。
    “我之前總覺得這種東西太虛。”張遠看著屏幕上仍在緩緩下墜的股價,“情緒……怎麽能量化?但現在看,它比某些財務指標還準。”
    “因為它反映的是人的行為慣性。”周婷平靜地說,“消息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相信它。隻要足夠多人信,價格就會動。我們的模型不是預測真相,是捕捉共識形成的過程。”
    陳帆沒有立刻回應。他重新打開係統架構圖,在“數據分析層”下方新增了一個獨立模塊,命名為“行為認知引擎”。接著,他在調度規則中加入一條強製校驗邏輯:所有重大交易決策,必須同時通過技術模型與情緒模型的雙重驗證,任一模型否決,自動凍結執行權限。
    “從今天起,雙模型驗證機製正式上線。”他說,“不再依賴單一判斷路徑。”
    李陽開始編寫接口代碼,將情緒評分納入每日晨會報告自動生成流程。張遠則翻出近期其他熱門題材股名單,逐一輸入模型進行壓力測試。周婷站在白板前,記錄下本次實戰中的關鍵參數調整項:社交媒體權重上調15%,增加“跨平台同步發布特征”作為炒作識別新指標。
    時間接近深夜,服務器風扇依舊低鳴運轉。主屏左側,情緒指數監控列表持續刷新,十幾隻股票按評分高低排序排列。其中一隻醫藥股突然躍入預警區,評分從4.3跳至6.6,觸發係統自動彈窗。
    陳帆的目光移了過去。
    “怎麽了?”李陽察覺到他的停頓。
    “這家企業上周剛被藥監局約談,原因還沒公布。”陳帆指著企業公告欄,“但現在網上已經開始傳‘產品重大突破’,三家不同背景的公眾號在同一時間段發文,用詞高度相似。”
    “要不要啟動預案?”張遠問。
    陳帆的手指懸在鍵盤上方,尚未敲下確認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