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 GPU集群啟用

字數:4019   加入書籤

A+A-


    服務器風扇的嗡鳴聲還在持續,但節奏變了,像是被什麽力量拉扯著,逐漸脫離原有的頻率。陳帆的手指停在鍵盤上方,沒有繼續敲擊,而是轉向右側機櫃麵板,按下物理重啟鍵。一排指示燈短暫熄滅,隨即逐個亮起,綠色光點沿著金屬邊框爬升。
    “開始吧。”他說。
    李陽立刻從抽屜裏取出防靜電袋,撕開封口,將四塊黑色電路板逐一取出。顯卡邊緣有細微劃痕,是運輸途中留下的,不影響接口導通。他低頭核對主板插槽間距,確認無誤後,雙手平穩下壓,聽到清脆的卡扣閉合聲。
    “第一塊,Tesla K20c,PCIe 3.0 x16,接駁成功。”他報出型號和狀態,順手把電源線接到獨立供電模塊上。
    張遠蹲在機櫃底部,擰開螺絲,替換掉原裝250瓦電源,換上新采購的850瓦工業級模組。金屬外殼剛合攏,一股熱風就從縫隙裏湧出來。他沒起身,直接打開隨身背包,拿出三台USB風扇,用紮帶固定在機箱側板通風口,形成前吸後吹的氣流通道。
    “臨時風道搭好了。”他抹了把額頭的汗,“現在就看係統能不能認到設備。”
    陳帆已經在終端輸入檢測指令。屏幕滾動刷新,幾秒後跳出一行信息:檢測到四塊NVIDIA GPU,驅動版本兼容,CUDA核心可用。
    “能跑。”他說。
    李陽立即調出自己編寫的加速程序框架。這是他花了兩周時間重構的蒙特卡洛模擬器,專為並行計算優化。傳統CPU處理百萬條隨機路徑需要近三小時,而GPU理論上能在七分鍾內完成。但前提是內存調度合理,數據分塊得當。
    “先試小規模。”他說著,設置參數為十萬路徑,單批次加載量設為一千。
    程序啟動瞬間,顯卡核心溫度從32℃跳至47℃,功率讀數飆升至每塊195瓦。監控曲線劇烈抖動,隨後趨於平穩。屏幕上,進度條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推進。
    “運行正常。”李陽鬆了口氣。
    “別鬆。”陳帆盯著資源占用率,“等全部加載完再說。”
    話音未落,警報彈窗突然跳出:顯存溢出,進程終止。
    日誌顯示,第987批數據載入時觸發閾值,係統自動切斷任務以保護硬件。
    “分塊太粗。”李陽迅速翻看內存分配圖,“我們得拆得更細。”
    他重新設定批次為一百,同時啟用流式加載模式,讓程序一邊釋放已完成的數據塊,一邊載入新的路徑樣本。這次不再一次性預載全部內容,而是建立動態緩衝池。
    “再試一次。”他說。
    陳帆點頭,在控製台輸入優先級鎖定指令,切斷所有非必要後台服務。網頁監控、日誌同步、遠程訪問端口全部關閉,隻為確保GPU獨占算力。
    第二次運行開始。
    顯卡風扇轉速逐步提升,發出低沉的呼嘯。溫度曲線緩慢爬升,52℃、55℃、57℃,最終穩定在61℃。進度條勻速前進,每秒鍾刷新上千條路徑結果。
    十分鍾整,程序返回完成信號。
    屏幕中央跳出性能對比圖:CPU模式耗時163分鍾,GPU模式僅用4分8秒,加速比達到39.7倍。
    “差一點就是四十倍。”張遠笑著搖頭。
    “已經夠用了。”李陽調出誤差分析表,采樣精度與原始模型偏差小**分之三,“接下來可以跑完整壓力測試。”
    陳帆沒說話,他在主控界麵勾選“全模型聯合推演”選項,將上一章打包好的六組預警日誌導入測試隊列。係統將模擬未來七十二小時內可能出現的極端行情,包括流動性枯竭、指數閃崩、跨市場傳導等場景。
    “準備記錄所有異常節點。”他說,“尤其是馬爾可夫鏈的狀態切換邏輯。”
    程序啟動後,四塊顯卡同時進入高負荷狀態。功率計顯示總功耗突破700瓦,機櫃內部空氣迅速升溫。紅外測溫槍掃過主板南橋位置,讀數跳到68℃,接近安全上限。
    “不行,這樣撐不了多久。”張遠脫下外套,從洗手間打來兩盆冷水,把毛巾浸濕後搭在關鍵散熱片上。水汽蒸騰起來,房間頓時彌漫著潮濕的熱氣。
    “空調開了最大檔,還是壓不住。”他回頭看向角落的溫控儀,“現在室溫36度,再往上就得停機。”
    陳帆看了眼網絡延遲指標。由於頻繁的數據交換,集群節點間的通信延遲從穩定的0.3毫秒上升到1.2毫秒,部分結果包出現重傳現象。
    “改本地緩存優先。”他下令,“所有中間變量先寫入固態硬盤,等測試結束再統一歸檔。”
    李陽立刻修改配置文件,關閉跨節點同步功能,啟用離線計算模式。網絡負載應聲下降,延遲回落至0.5毫秒以內。
    機房溫度仍在上升。
    張遠拆開機櫃前蓋,用硬紙板做成導風板,引導USB風扇集中吹向電源模塊。水流順著他的手臂滴到地麵,在水泥地上積成一小片水窪。
    “38度了。”他報出最新讀數,“但設備還在正常範圍。”
    屏幕上,壓力測試進度條穩步前行。60%、70%、80%,每一幀輸出都經過校驗,標記出潛在風險點。估值偏離模型識別出三個可能的爆雷標的,波動率擴張模塊預測下周隱含波動率將突破35%,成長因子失效模型則指出當前財報季的盈利虛增比例高達64%。
    最後一項推演完成時,已是深夜。
    係統自動匯總報告,生成一份包含三百二十七條預警信號的結構化數據集。六大模型中有五個給出高度一致的判斷:市場正處於係統性回調的臨界點,最佳應對策略為階段性做空+現金儲備。
    “全都對上了。”李陽看著置信度分布圖,低聲說。
    陳帆調出算力使用統計:GPU集群連續運行七十一小時五十三分鍾,平均利用率92.4%,最高瞬時負載達98.7%,未發生任何宕機或數據丟失。
    “算力夠了。”他說。
    李陽拿起打印出來的性能報告,指尖劃過那條醒目的加速曲線。他知道,這意味著他們終於擁有了實時驗證複雜策略的能力。不再是事後回溯,而是提前捕捉。
    張遠擦幹手,關掉最後一台風扇。機櫃表麵仍燙手,但他把手掌貼上去,感受那股持續不斷的熱量。
    “這比桑拿房還熱。”他說。
    陳帆站起身,走到主控台最左側的物理開關前,將紅色保護罩掀開,按下“永久接入”按鈕。四塊顯卡的供電線路從此獨立於原有係統,成為專用計算單元。
    下一秒,主屏右下角彈出提示:GPU集群注冊完成,編號G01,狀態——運行中。
    李陽正要把報告歸檔到加密目錄,忽然發現CUDA日誌末尾有一行異常記錄:某個路徑采樣器在第69小時出現了0.004秒的延遲偏移,雖未影響整體結果,但觸發了內部校驗機製。
    他放大時間戳,核對係統時鍾同步狀態。
    張遠湊過來,盯著那一串數字看了兩秒。
    “要不要重新跑一遍?”他問。
    李陽的手指懸在回車鍵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