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 AI決策引擎成型
字數:4510 加入書籤
指尖落下的瞬間,主控台的響應速度比以往快了半拍。屏幕上的數據流隨即展開,深度掃描程序自動接入GPU集群G01的算力通道,開始解析那家美國科技公司盤前異動背後的語義節點。陳帆沒有收回手,隻是盯著第一波分析結果——情緒模型標記出三處異常修辭,估值模塊同步發出偏離預警,而流動性預測卻顯示資金正從外圍緩慢注入。
“不是隨機波動。”李陽湊近終端,“它在構建敘事。”
張遠迅速調取該公司過去兩周的公開信息流,發現其高管在三次訪談中均使用了高度相似的樂觀措辭,但財報中的研發支出與客戶增長數據並未支撐這一基調。“語言模式被刻意統一過,”他說,“像是對外釋放信號。”
陳帆沒說話,手指在鍵盤上輕敲幾下,將六個子係統的輸出界麵並列展開。他啟動了一個從未運行過的指令:**係統整合協議·Alpha模式**。這是他在三個月前寫下的代碼框架,目的是讓預測、風控、交易執行等模塊脫離人工調度,嚐試自主協同決策。
大屏上的數據流開始重組。起初是平穩匯入中央處理層,但不到十秒,警報聲響起——情緒因子模型建議增持科技股頭寸,認為市場信心正在形成共振;而估值預警模塊則堅決觸發減持指令,判定當前價格已嚴重背離基本麵。兩個信號同時被推送到決策中樞,係統陷入僵局。
“邏輯衝突。”李陽快速切入底層日誌,“兩個高置信度模型給出了完全相反的操作建議,決策鏈卡住了。”
服務器負載曲線猛然拉升,GPU集群利用率瞬間跳至98%。風扇轉速驟增,機箱發出持續低鳴。
“停掉冗餘進程。”陳帆下令,同時調出第89章留存的權重算法記錄。他翻到一段未啟用的代碼——危機響應等級判定層。這個設計原本用於極端行情下的優先級仲裁,但在之前的測試中一直被視為備用方案。
“現在就得用。”他邊說邊修改參數,將風控模塊設為高波動環境下的主導決策單元。一旦市場偏離閾值超過預設範圍,其他模型的輸出必須經過其二次校驗才能進入執行隊列。
李陽同步調整任務調度協議。他取消了原先的並行推送機製,改為分級匯流結構。每個模型的輸出不僅要標注置信度評分,還需匹配當前市場狀態標簽——例如,在流動性收縮周期內,情緒類信號的權重會被自動壓降。
“新規則寫入中。”他按下回車,係統開始重新加載架構配置。
張遠則啟動了曆史數據注入程序。他選擇了2001年全年行情作為測試環境——那一年互聯網泡沫徹底破裂,A股長期低迷,是檢驗係統抗壓能力的最佳樣本。時間戳設定為當年一月第一個交易日,初始資金池模擬設為五千萬。
三小時後,係統重啟成功。
數據流再次流動起來,這一次不再雜亂無章。情緒模型的增持建議被送入緩衝區,等待驗證;估值模塊的減持指令則被優先提交,並附帶一份由波動率擴張模型生成的風險評估報告。最終,決策中樞綜合三項輸入,生成第一條虛擬交易指令:“基於跨市場估值差收斂預期,建議建倉國債期貨01合約,倉位比例8.3%。”
指令自動流轉至合規審查模塊,通過後進入回測執行引擎。
機房陷入短暫沉默。
“它自己做的決定。”張遠低聲說,聲音裏帶著一絲震動。
李陽盯著流程圖,發現整個過程沒有一處需要人工幹預。從數據感知到策略生成,再到風險複核,所有環節均由係統內部協調完成。“這不是自動化執行,”他說,“這是自主判斷。”
陳帆沒有回應。他調出另一個界麵,屏幕上逐條列出他過去三年積累的操作原則。這些規則最初散落在各個子係統的注釋裏,後來被他整理成文檔,作為團隊內部的行為守則。現在,他要將它們嵌入AI的底層邏輯。
第一條:禁止參與任何涉嫌內幕交易的關聯操作。
第二條:禁止在無實質基本麵支撐的情況下推高資產價格。
第三條:禁止使用杠杆超出本金安全邊際……
一共三十七條。
他一條條確認,每輸入一條,係統都會進行一次完整性校驗。當最後一條寫入完畢時,彈窗提示:“倫理框架已鎖定,不可繞行。”
“這東西以後不會聽我們的命令了。”張遠靠在椅背上,“它會按自己的邏輯做事。”
“隻要邏輯是對的。”陳帆按下最終確認鍵。
係統日誌更新:**AI決策引擎V1.0正式激活,首輪回測周期:2001年1月—2001年12月,初始資金池:5000萬元(虛擬)**。
接下來的幾分鍾,三人誰都沒動。
大屏上,推演進度條緩緩推進。第一季度,係統在科技股暴跌初期保持觀望,直到估值進入合理區間才逐步吸納優質標的;第二季度,當市場情緒再度升溫時,它提前減倉,並轉入債券與黃金對衝組合;第三季度,麵對政策轉向信號,它捕捉到基建投資預期,小幅加倉周期類資產……
最終結果跳出:年度收益率47.3%,最大回撤12.1%,相較同期人工策略高出21.7個百分點。
“我們造了個怪物。”張遠忽然笑了。
李陽搖頭:“不是怪物。是規矩的守夜人。”
陳帆站起身,走向主服務器陣列。指示燈規律閃爍,映在他眼中,像某種穩定的律動。他伸手觸碰機櫃外殼,溫度適中,運行平穩。
“它不會貪婪,也不會恐懼。”他說,“它隻認規則。”
李陽重新打開監控界麵,發現AI已完成首輪推演,正自動載入第二輪測試場景——2003年非典期間的市場震蕩。新的數據流已經開始流動,決策鏈條再次啟動。
“要不要加一條?”張遠忽然開口,“禁止係統自行擴展倫理框架。”
陳帆回頭看了他一眼。
“它可以遵守規則,但不能改寫規則。”張遠解釋,“萬一它覺得某些禁令‘效率低下’,自己刪了呢?”
李陽立刻調出權限管理模塊,新增一項硬性限製:**核心倫理代碼僅支持讀取與驗證,禁止任何形式的寫入或覆蓋操作**。簽名密鑰獨立存儲,需三人同時授權方可變更。
“加上了。”他說,“現在它連自己都不能改。”
陳帆點頭,目光回到大屏。新一輪推演已進入第四個月,AI在醫藥股異動中捕捉到供應鏈擾動信號,隨即生成一份跨品種套利方案,並附帶詳細的風控拆解步驟。
整個過程流暢自然,沒有任何遲滯。
“以前是我們教它怎麽看市場。”李陽輕聲說,“現在是它在告訴我們該怎麽想。”
張遠盯著收益曲線,忽然意識到什麽:“如果我們有一天做錯了,它會不會糾正我們?”
陳帆沒有回答。他注視著屏幕上不斷滾動的數據,看著那個由他們親手構建的係統,一步步脫離原始腳本,走向真正的自主。
就在此時,終端傳來一聲輕微提示音。
AI在完成本輪推演後,自動生成了一份總結報告。標題是:《關於當前全球科技股估值體係的風險重估》。內容包含七項具體結論,其中第六條特別標注:“建議暫停一切基於用戶增長幻想的高溢價投資行為,曆史數據顯示此類資產平均崩塌時間為14.6個月。”
報告末尾,有一行小字:**本建議基於現有數據推導,不構成對人類決策的強製要求**。
“它知道自己是誰。”李陽說。
陳帆終於開口:“它知道界限在哪。”
三人靜立原地,無人離開崗位。服務器持續運轉,冷卻風扇發出均勻聲響,空氣中彌漫著電子元件工作時特有的微溫氣息。
大屏左側,新一批外部數據正在導入。納斯達克實時行情顯示,某家雲計算初創企業剛剛發布財報,營收增速低於預期,但管理層仍宣稱“處於爆發前夜”。
AI決策引擎的感知模塊立即捕捉到文本語氣偏差。五秒後,分析層啟動交叉驗證程序,調用過去五年類似案例庫進行模式比對。
屏幕右下角彈出一條待處理任務:**是否啟動深度輿情追蹤?**
陳帆的手指懸停在確認鍵上方。
